南方地區積溫?1月20日至2月10日,我國南方地區平均降水量創1961年以來同期新高,降水日數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南方大部氣溫偏低2℃至4℃明顯偏強的西南暖濕水汽遇上高緯活躍的冷空氣,兩者頻繁在我國南方地區交手,雨雪一觸即發,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南方地區積溫?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1月20日至2月10日,我國南方地區平均降水量創1961年以來同期新高,降水日數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南方大部氣溫偏低2℃至4℃。明顯偏強的西南暖濕水汽遇上高緯活躍的冷空氣,兩者頻繁在我國南方地區交手,雨雪一觸即發。
2月16日,随着新一輪降水自西向東發展,南方地區又與短暫得可憐的陽光告别了。“濕冷感”再次強勢回歸。
濕冷,濕度高、氣溫低,是大部分南方居民都十分熟悉的氣象體驗。不過,今年1月20日以來,南方遭遇的超長待機陰雨雪模式賦予了“南方濕冷”以新的高階定義:截至2月10日,整個南方一半多時間裡不是在下雨就是在下雪,平均降水量創下曆史新高,晴天日數遭到嚴重擠壓。
這一輪又一輪的雨雪天氣,怎麼就停不下來呢?如此充沛的雨雪從何而來?其背後有着怎樣特殊的氣候配置?南方遭遇的“濕冷魔法”何時才能消解?
中國氣象報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彙,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首席葉殿秀、氣候預測室正研級高工劉芸芸以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副教授孫曉娟,就此進行深入解析。
看數說話
1月20日—2月10日
“南方濕冷”的高階定義
南方地區平均降水量創1961年以來同期新高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首席葉殿秀介紹,1月20日以來(1月20日至2月10日),南方地區平均降水量達74.6毫米,較常年同期(30.5毫米)偏多145%,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其中,重慶、四川、湖北、安徽降水量均為曆史同期最多,湖南、貴州為次多,浙江、雲南、廣西為第三多。
與常年同期相比,湖北中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貴州南部、廣西中部和西部、雲南中部和東部、四川南部、西藏東部等地偏多2倍以上。
監測顯示,1月20日以來,南方地區有67個國家站日降水量突破旬極大值,其中13站突破月極大值,貴州平塘(49.9毫米)、四川布拖(25.8毫米)兩個國家站日降水量突破季極大值。
南方地區降水日數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
隻看降水量,可能還無法完全形容“南方濕冷”的程度。結合降水日數,就能更加清晰地看出南方雨雪不停。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正研級高工劉芸芸介紹,1月下旬至2月10日,南方降水日數平均為13.08天,較常年同期(7.0天)顯著偏多,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這意味着,在這21天裡,南方地區有一半時間以上都在經曆雨雪過程。
南方的許多省份和城市之間也在降水日數這個“項目”上展開了“沒有最長,隻有更長”的比拼。
比如,湖南省會長沙(1月11日至2月10日)以“超過半月”降水日數的成績,成為陽光最稀缺的省會城市。但浙江的一套“組合成績”也毫不遜色:全省(1月22日至2月10日)平均降水日數(16天)比常年同期偏多8天,杭州建德最多,20天裡一共下了19天雨。
南方大部氣溫偏低2℃至4℃
正是由于降水頻繁,南方的日照時數也較常年明顯偏少,氣溫明顯偏低。
2月上旬,全國平均氣溫為-4.7℃,較常年同期偏低1.8℃。與常年同期相比,全國大部地區氣溫偏低,其中内蒙古中部、新疆北部、甘肅中部和東部、甯夏、陝西大部、青海大部、西藏中部和東部、四川中部和東部、雲南北部、重慶、湖北西部、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江西、浙江中部和西部、福建中部和西部等地偏低2℃至4℃,貴州南部、廣西中部和南部、廣東大部等地偏低4℃以上。
唯一逃脫氣溫偏低魔咒的區域,出現在内蒙古東部、黑龍江西部等地。據統計,該地區氣溫偏高1℃至4℃。
原因解析
雨雪為啥偏愛南方?
背後有何“氣候配置”?
“濕冷魔法”有無先兆?
劉芸芸分析,1月下旬以來,亞洲地區位勢高度場呈現“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西伯利亞高壓階段性偏強,有利于來自高緯的冷空氣頻繁南下影響我國,導緻我國南方大範圍氣溫偏低,為我國南方降雪提供了合适的溫度條件。
同時,低緯地區高原高度場明顯偏低,南支槽活躍,來自孟加拉灣和南海的西南暖濕水汽明顯偏強,并與高緯活躍的冷空氣頻繁在我國南方地區交彙,導緻我國西南、江南、華南大部地區降水明顯偏多。
我國南方持續性雨雪冰凍事件存在顯著的2—3年周期性變化,1985年前後發生了突變,雖然近年來強度呈顯著減弱趨勢,但仍然發生了多次強持續性冰凍雨雪事件。結合1951年至2017年冬季我國南方強持續性雨雪冰凍事件,孫曉娟對其時空特征、區劃及事件爆發日環流特征進行綜合分析後發現,以蒙古高壓(南支槽)為标志的冷(暖)空氣“異常組合”強度指數與其密切相關。
曆史上,對南方施以“濕冷魔法”的“魔法師”主要有兩個——經西伯利亞地區持續不斷向南的強盛冷空氣和偏強的南支槽帶來的持續性暖濕氣流,二者聯合發動“魔法攻擊”,為冰雪天氣創造有利條件,是造成我國南方持續性雨雪冰凍事件的主要成因。它們“施魔法”前确實有迹象可循——秋季印度洋關鍵區海溫及北極海冰關鍵區海冰總面積異常就是冬季組合異常的前兆信号。此外,蒙古高壓和南支槽組合異常與季節内冰凍雨雪天氣過程關系密切,烏拉爾山地區附近大型高壓斜脊異常往往在短期内超前于組合異常,而當我國南方西南區域發生雨雪冰凍事件時,中緯度北大西洋、冰島、裡海三個關鍵區1000百帕高度場異常超前于組合異常15天到20天。
預測
2月中下旬,這些區域濕冷狀況持續;想實現“暖幹”,還得再等一等。
劉芸芸介紹,預計2月中下旬,影響我國冷空氣過程依然頻繁,除東北、華北東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外,全國其餘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到偏低,南方大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部分地區氣溫偏低2℃左右。
與偏低的氣溫相伴的,仍然是頻繁的陰雨天氣。其間,還可能發生階段性低溫雨雪冰凍天氣,都需做好提前防範。
》》》 延伸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地球氣候系統逐漸發生各種類型的短時期、區域性變動,常常會造成嚴重災害。現在,人們的認識水平和科技能力還難以預測其長期變化,這是科學家今後面臨的一個挑戰性的任務。
不過,複雜的地球系統模式為我們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人類已經有能力預測未來100年或更長時期全球和區域氣候變化的趨勢,也可以初步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氣候突變以及部分災害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但由于氣候系統是一個複雜的多種因子相互作用的系統,其預測的準确率還有待提高。
随着科技能力的提升和對氣候系統演變認識的不斷深化以及氣候模式的改進,未來氣候預測水平會不斷提高,在防災減災與預警中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