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基業-世紀三峽】
三峽工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也是迄今世界上綜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
三峽工程建設之初,相關專家和社會人士對于三峽工程可能造成的包括生态環境、氣候變化、地質災害、移民發展在内的多個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疑問。直到今天,這些疑問還是不時被人們提及。
三峽工程是中國人的百年夢想
大壩已經全面建成并試運行了數年
當初設想的三峽工程的建設願景
今天都實現了嗎?
下周的《走遍中國》欄目
将為你奉上系列片
《大國基業-世紀三峽》
本系列片
以三峽20多年發展變化為主題
以人們關心的三峽話題為線索
從防洪、發電
航運、移民、生态
五個篇章入手
重點展示三峽工程
為中國帶來的多方面效益和巨大影響
精彩内容先睹為快
《築壩安瀾》
2309米的長度,185米的高度,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它已具備抵禦特大洪水的能力。三峽大壩,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守護億萬人生命的堅固盾牌,它集中了中國最頂尖水利專家的智慧。汛期到來,三峽大壩究竟如何防範洪水的沖擊?
△ 2010年7月三峽大壩在暴雨中攔洪
△ 每年汛期前三峽水庫水位降到145米時刻等待攔洪
△ 工程師測量三峽大壩壩前水位
△ 每到汛期水雨情預報會商每天緊張進行
《突破萬億》
入夏時節,長江流域降雨增強,即将迎來汛期,同時也将進入用電高峰期。與此同時,三峽水電站迎來了一個特殊時刻。2017年3月,三峽電廠中央控制室的顯示屏上累計電量數值突破了1萬億千瓦時。作為世界第一大水電站,同時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的最大型的工程項目,突破1萬億千瓦時,有着什麼樣的特殊意義?
△ 雨量站
△ 電廠機組穩定運行硬币樹立不倒
△ 三峽大壩
△ 三峽電廠内部
《黃金水道》
長江航運是溝通我國西南、華中、華東及東南沿海地區的交通大動脈,是沿江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但在20年前,長江上遊重慶到宜昌的660km航段,通航條件較差,航道狹窄,吃水較淺,不利于船舶的航行,三峽工程興建後,重慶至三峽大壩的川江航道,航運條件得到根本改善,運輸成本明顯降低。
作為船隻通航的主體工程,三峽大壩多年來不斷發展,三峽船閘2003年6月啟用以來,過閘貨運量年均增速高達15%,2011年首次突破億噸。2016年9月18日,三峽工程的收官之作三峽升船機啟動試通航,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升船機。要感受“三峽速度”,不妨體驗三峽升船機——以往船舶通過三峽需要3個多小時,如今僅需40分鐘。
△ 一艘遊船正在通過三峽升船機過壩
△ 長航江達号到達重慶港
△ 長航江達号正在卸裝車輛
《我有新家》
從1993年到2009年,131萬庫區百姓陸續搬遷轉移,他們有的就地後靠,把家搬到地勢更高的山梁台地上;有的遠赴他鄉,分别在全國11個省份落腳紮根。三峽移民涉及範圍之廣,人口之多,時間之長,在中外曆史上前所未有。三峽大壩巍然挺立,支撐大壩的不僅是鋼鐵和混凝土,更有131萬移民的努力和奉獻,20多年過去了,那些曾經遷離故土的移民如今過着怎樣的生活?
△ 2001年重慶雲陽的三峽移民準備遷往外省
△ 宜昌市太平溪鎮的移民婦女做手工
△ 重慶睦和村的劉家奇用蠶沙給果樹施肥
△ 重慶睦和村的移民走上了生态發展的道路
《守護生态》
壯麗雄奇、舉世無雙的大峽谷長江三峽以無盡的旖旎風光,成為長江上最為奇秀壯美的山水畫廊,三峽工程的建成讓這裡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三峽庫區動植物資源豐富,有中華鲟,白鱀豚等140多種魚類,珙桐,疏花水柏枝等6000多種植物,素有“綠色寶庫”、“物種基因庫”的美譽。為了守護這些珍稀物種,工程師們将三峽工程的價值利用到了極緻,在多年的努力下,三峽工程不僅讓這邊河山更加壯美,同時成為一方生态的守護者,這到底是如何做到的?背後又隐藏着怎樣的故事呢?
△ 三峽大壩的雙線五級船閘
△ 三峽大壩舉行中華鲟放歸活動
△ 三峽大壩正在下遊洩洪
△ 中華鲟研究所内正在進行人工培育的中華鲟
■ ■■■■
看了上面的精彩介紹
你有沒有心動?
拿出本子記下播出時間
記得準時收看哦~
播出時間
系列片《大國基業-世紀三峽》
8月13日至17日
周一到周五 22:00
CCTV4《走遍中國》
~敬請期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