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誰制定了世界語言

誰制定了世界語言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8 03:44:19

誰制定了世界語言(是人斯人)1

□王緻遠(山東大學)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這一争論沖上了微博熱搜。當現實課本和古籍上都記錄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時,許多認定其是“斯人”的網友除了匪夷所思、大為震驚外,或許還有穿越回中學翻翻語文書,親自确認一遍的沖動。(10月27日 光明網)

經考證,不同版本的教材竟然也在這一問題上産生了差異。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編輯部回應稱,自該出版社1961年首次收錄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課文以來,一直采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文本;而冀教版教材卻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斯人”與“是人”兩種說法并存于曆經嚴格編輯和審定的教材中,是客觀事實。

那麼,兩種說法孰是孰非?中華文化浸明浸昌,文脈悠長,流傳下來的典籍不可勝數,經過曆朝曆代大範圍地抄錄、轉載、著錄,同一篇文獻在不同典籍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異。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唐詩名句“黃河遠上白雲間”,在明代著作《唐詩品彙》中卻作“黃砂直上白雲間”;更為人所熟知的《靜夜思》《憫農》也存在差别較大的“非主流”版本。在我國文化中類似的“斯人”與“是人”之争,實際上屢見不鮮。

問題的核心或許不在于“誰更正确”,而在于該如何認識這種普遍存在的變化。須知,文化不是靜止不動的“死物”,語言文字每天都在流變與發展當中,才變得生機勃發。兩千三百年前孟子著書之際,我國文字實質上并未統一,無論“是人”或“斯人”,其實都是經曆了中華語言大變革洗禮和改造之後,被“抛光打磨”的産物。試圖在文化演變當中尋找絕對正确的“唯一真理”,無異于刻舟求劍。

從另一角度來看,人類曆史上有不少語言淪為隻能識别,不能運用的“死語”,才真正陷入了隻具備考證價值,而無應用或改變可能的悲哀境界。成書于戰國時期的《孟子》在兩千多年後仍然被人們廣泛引用,不斷參與到語言流變的進程中,這是中華文化具有持久生機和活力的佐證。因此,“斯人”還是“是人”的“正統”争論之聲,恰恰是中華文化的強健心跳。

我們應該認識到,文化是人類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質在于運用,而非背誦。李海峰教授提出,“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語言文字流變加快,許多詞語都在加速變化,以适應新的語言發音習慣。“斯人”在發音便捷程度上較“是人”有優勢,也更具備“古韻”,很可能因此獲得了大衆青睐,造成了異于主流教材版本的“集體錯覺”。這是文化變遷的大衆民意選擇,并非簡單的謬誤。

回歸問題的本質,“斯人”與“是人”之争,并非大衆記憶的“錯漏”,而是富有活力的中華語言在近現代社會正常變遷的結果,是語言文明流變的一次“被目擊”。傳統文化不是已然作古的“死文化”,而是現代中華文化的根本和“來路”,它與中國人今日的生活融為一體,不可分割,自然也會随着現代生活的發展日新月異。

因此,我們不能抱着“唯一真理觀”,死守三墳五典中“祖宗之法不可變”的說辭固步自封。《禮記·大學》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發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應該在嚴謹考證、完好保留、堅持揚棄的精神指導下,悅納文化生長中産生的分歧和枝桠,鼓勵理性争論,保養傳統文化在當代繼續發展創新的土壤和空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