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伴君相思淚,何人不起故園情——羁旅懷鄉詩
古時候,一些文人因長期客居在外,滞留他鄉,或遊學趕考,或謀求仕途,或探親訪友,或因征戰在外,或被貶赴任途中,或遊曆名山大川,因而漂泊異地,長寄他鄉。這種情況下,常會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自己的羁旅愁緒、鄉情鄉思,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孤獨寂寞或對親人的思念,我們稱之為羁旅懷鄉詩。
這類詩,多抒發綿綿的鄉愁,對親人無盡的思念或自己不得志之情。往往表達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遊之艱。
抒發詩人羁旅漂泊之苦,内心的孤獨、凄涼的感慨以及思鄉之情。
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大家都熟悉: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抒發對親人的思念,表達自己羁旅漂泊之苦。
唐代孟郊的《遊子吟》我們更是熟知: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
抒發自己獨居異鄉、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孤獨與憤慨。
唐代杜甫的《登 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濁酒杯。
抒發對戰争的厭惡,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感。
唐代柳中庸 的《征 人 怨》:
歲歲金河複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裡黃河繞黑山。
怎樣認識羁旅懷鄉詩?
首先,看題目。詩題中多含有“驿站”“客舍”“登高”“望月”“憶”“孤”“寄”“行”“宿”“思”等能夠體現漂泊客居之意的詞語,或是"元宵‘’“寒食”“中秋”“重陽”“冬至”“除夕”等古代節日名。
其次,看注釋,做到“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因何而思鄉,又寄予了何種感情。
再有,主要還是要依據原文,抓住意象或是詩眼、詞眼。
羁旅懷鄉詩的常見意象有:“望月懷遠”“鴻雁傳書”“折柳思歸” “杜鵑啼血”是羁旅懷鄉詩之“四大意象”。
“月”。“月是故鄉圓”,月,能引起思親緒,思鄉之愁。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望月思鄉異常感傷;“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故鄉明月格外親;“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對月獨酌,鄉思更濃;“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望月思故國,亡國之君更心傷;“碛裡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茫茫沙漠,幾十萬戰士同時擡頭望着東升的月亮,豈能抑制住悲苦的思鄉之情?
“鴻雁”。“鴻雁傳書”,鴻雁,候鳥,每年秋季南遷,鴻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就普遍了。因此,看到鴻雁,常常能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羁旅傷感。
杜甫的一首《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杜鵑鳥”。 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于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了。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
唐代沈佺期的《夜宿七盤嶺》“獨遊千裡外,高卧七盤西。山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啼。浮客空留聽,褒城聞曙雞。”
“柳”。“折柳贈别”,“柳”“留”諧音,折柳便是漢代惜别的風俗。
李白的一首《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便是因聞笛聲而感發,難于成寐,“折柳曲”觸動詩人的羁旅情懷。
“鹧鸪”。古載“其志淮南,不思北,南人聞之思家”。鹧鸪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麼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别緒。因此,鹧鸪的叫聲,便是羁旅鄉愁的代表。
唐代李群玉的《九子坡聞鹧鸪》“落照蒼茫秋草明,鹧鸪啼處遠人行。正穿诘曲崎岖路,更聽鈎辀格磔聲。曾泊桂江深岸雨,亦于梅嶺阻歸程。此時為爾腸千斷,乞放今宵白發生。”
“舟”。一葉扁舟,天水茫茫,越發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見多異鄉風物,更易觸發無限的思緒。
杜甫的《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樯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登嶽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還有許多意象,如表現“漂泊”之感的浮萍、飛蓬、孤雁、沙鷗 、飄蓬;代指書信的雙鯉;借指家鄉的桑梓:指代離别送行的歌陽關;詩人常借以排遣憂傷或遙望故國的傷心之樓高樓、西樓、小樓、危樓、危欄;代指遙遠的地方,用以表現懷鄉思人的關山;常表達孤獨憂愁的離情别緒的芭蕉;表凄苦之音的梧桐;常與衰敗荒涼的事物聯系在一起的烏鴉 ;常用來象征悲傷感情的猿啼;常指荒郊野外,多表達漂泊之意與思鄉之情的茅店。 傳書的信使青鳥;寄托因漂泊無依而傷感的沙鷗;見月懷人,望雲思友,白雲也是這樣的一個意象。
羁旅懷鄉常見的節令有:人日、 端午、上元 、七夕、社日 、中秋、寒食、重陽、清明、冬至、上巳、除夕等。
隋代薛道衡等他《人日思歸》:
入春才七日,
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
思發在花前。
唐代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
邯鄲驿裡逢冬至,
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還應說着遠行人。
宋代歐陽修的《生查子 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 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
羁旅懷鄉詩寫法上的特點:通常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即景抒情,以景結情等手法。觸景傷情,“何事吟餘忽惆怅,村橋原樹似吾鄉”(北宋 王禹偁《村行》);感時生情 (中秋、重陽、春秋、日暮)等,“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托物傳情(月、雁、笛、柳等);因夢寄情“夜來幽夢忽還鄉”(蘇轼的《江城子)。
以樂景來襯托哀情是羁旅思鄉類詩常用的表現手法。“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如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便是以樂景寫哀情,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鮮明對照,反襯詩人思鄉之情更加濃厚。
對寫法,即對面落筆。詩人在表現懷遠、思歸之情時,不直接或不僅僅直接抒發對對方的思念之情,而是從對方着筆,想象對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詩人的苦恨離情,常常給人以曲折有緻、情韻悠長之感。
如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驿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着遠行人。”便是想象家中的親人在思念談論自己,而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的。
因夢寄情,虛實結合。羁旅思鄉詩中的許多悲情都是借助夢境得以宣洩的。悲情起于理想的追求和失落,明知不可能,卻還要堅持這種虛幻的夢境,以求一絲慰藉。然而夢境破滅之後帶來的是更大的悲情甚至是絕望。即便如此,詩人還是慣常使用這種虛實相生的手法來傾訴自己的離情别緒。
唐代溫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動征铎,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迹闆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驿牆。 因思杜陵夢,凫雁滿回塘。”
便是因夢寄情,虛實結合來表現遊子在外的孤寂之感和濃濃的思鄉之情,可謂人在旅途,失意又無奈。
此外,“想象”“對比”“襯托” “渲染烘托”“細節描寫” 等,也是羁旅懷鄉詩常用的手法。
了解了羁旅懷鄉詩,我們就可以了解到古時那些遊子旅客的真實情懷,從而讓我們認識我們古典詩歌的思想情感及其具有的魅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