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為上海這個火熱的夏天增添了一份文博熱。
暑期看展預約需要蹲點搶票,來館二刷三刷的也大有人在。
8月起,還特别一周加開兩個夜場,夜場預約也是一票難得。
展覽将于10月23日閉幕,展期還剩不到一個月,趁着現在風清氣爽的好天氣,還沒來看的觀衆朋友們要抓緊哦~
微信觀衆留言
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遺迹來到盛夏上海展出,不可錯過的文化盛宴。
——吉祥海
不出上海也能看到中部省份的出土瑰寶,真是博物館粉絲的最大福利!
——Josie
這次的夏商周特展,簡直是目不暇接的文化盛宴,讓我們普通市民都感受到了滿滿的文化自信。
——Eileen
作為上海博物館策劃的第一個“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展,“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希望能夠從“文明”的角度來闡釋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質,以及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深層原因。
• 城市
城市是統治階層集中居住和從事重大活動的地方,是一定地域範圍内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中華文明多元文化在經曆漫長的發展和交融後,在河洛之間凝聚為成熟的文明形态,形成以王都為中心的輻射性統治格局。中國的社會組織結構發生了重大變革,構建了古代早期國家的基本形态。夏商周三代是一個廣泛地域的邦國聯盟體,中心城市為王都,各個邦國或諸侯國也有各自的政治中心,由此構成中國古代社會多元一體的基本格局。
偃師二裡頭遺址被認為是夏代晚期都城,這裡發現有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中軸線宮殿建築群、最早的宮城、最早的封閉式官營手工業作坊區、最早的青銅禮器組合等。鄭州商城遺址、鄭州小雙橋遺址,推測可能就是文獻記載的商湯亳都、仲丁隞都。在城市規劃與布局、宮室建築結構與技術等方面均在繼承二裡頭文化的基礎上走向成熟。殷墟遺址是商代晚期都城,遺址面積約40平方公裡,以小屯宮殿宗廟區為中心,由多處手工業作坊、分布密集的居民區、王陵區和墓葬區所組成。西周時期的統治中心在宗周鎬京和成周洛邑,各個諸侯國也都有自己的都邑,形制不一。
•文字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工具或者符号系統。一般認為,文字的出現是社會進入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世界公認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商代貴族常常用龜甲和獸骨進行占蔔,以達到感知未來、趨吉避害的目的。這些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無異于一部百科全書,詳盡記錄着宗教祭祀、生老病死、方國戰争、天文星相、交通地理、農業收成等貴族生活中的大小事件,承載着商人虔誠莊重的宗教情懷與逢兇化吉的美好願望。
展覽中呈現了一條完整的中國文字發展脈絡,從朱書陶文,到作為成熟文字的甲骨文、金文,再到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并立文字分化,直至秦統一文字。文字的産生和發展經曆了漫長的時間,也随着曆史進程不斷發生着變化。成熟的文字系統記錄當時的社會面貌,傳承了家國同構的政治理念和百家争鳴的思想觀念。
•青銅器
冶金術和金屬器的出現,是人類生産力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的重要标志。西方的青銅器主要為生産工具和兵器,經濟生産方式由此得以改變。夏商周三代的青銅器卻主要體現在禮器方面,青銅生産工具很少。這是因為中國的宗教祭祀觀念與國家政權相結合,青銅原料和鑄造技術被貴族階層所控制,制作成用于祭祀和宴飨活動的青銅禮器,并象征着國家政權和貴族身份等級。青銅禮器在禮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他禮器難以企及的,由此造就了中國古代青銅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獨一無二的地位。
王城崗遺址出土的青銅容器殘片(可能為鬹的腹部或袋狀足),距今約3900年,是東亞地區所知年代最早的使用複合範鑄造的錫青銅容器。二裡頭遺址出土的網格紋鼎是迄今為止我國考古發現最早的青銅鼎,其出現象征了王權禮制的萌生。青銅器鑄造技術經過二裡頭文化的積澱,在商周時期大放異彩。在技術進步和禮制需求的雙重作用下,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無論是體量,還是藝術水平和鑄造工藝均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并且被廣泛地使用于祭祀、宴飨、會盟等重大活動的青銅器,開創了中國青銅時代的巅峰。
•禮制
夏商周三代的禮樂制度作為社會關系和國家意識的集中體現,是維護社會秩序的規範和準則。中原地區從周邊地區汲取了多種文化因素,形成了中國古代文明獨有的禮樂文化,創造了影響深遠的禮制。夏代,華夏族群與周邊族群的交流融合孕育出共同的禮樂制度。商代是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上的宗族社會組織,有着内服、外服并用的複合制國家體系,初步形成以“禮制”為核心的政治制度。周人敬天祭祖、提倡“德治”,以宗法制和分封制為基礎,從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兩個方面構建了一整套完備的禮樂制度,成為整個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倫理的核心。
而禮器則是禮制的載體,被賦予了溝通人神、象征權利和地位的特殊内涵。夏代出現了以酒器為中心的禮器群。商代非常重視以酒祭祀的傳統,酒器的種類和數量大大增加,在繼承和發展了夏代的禮器系統的基礎上,形成了以青銅觚和青銅爵為核心的禮器組合。周人吸取了商代酗酒而亡國的教訓,嚴格規定飲酒的場合,節制飲酒的次數和量,使得中國青銅時代的禮器制度從商人的“重酒”轉向了周人的“重食”,形成了以青銅鼎和青銅簋為核心的禮器組合。在祭祀和宴飨活動中,根據地位身份使用不同數量的鼎簋,即“列鼎制度”。列鼎制度在周禮中占有核心地位,新鄭鄭韓故城發現鄭國的祭祀坑中,埋藏有成組的編鐘和可能象征了天子身份的九鼎八簋。
河南二十家文博機構傾心助力上海博物館完成“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首篇展覽。
“何以中國?中華文明的特質在哪裡?這就是我們要通過這一系列展覽來探讨的問題。”
希望展覽帶給觀衆的不僅是藝術的美,還有深度的思考。
*主要文字來自特展圖錄:胡嘉麟《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統一性與多樣性》
問
卷
調
查
您是否已經參觀過“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特展?如已參觀,請幫助我們填寫本次特展觀衆問卷,還有機會參與抽獎獲得教育讀物一本(近五年出版的教育讀物選一)。上海博物館的點滴進步,離不開您的反饋與建議。感謝!
• 上海博物館•
編輯丨教育部
初審丨石維塵
終審丨湯世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