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一個和尚叫契虛,他本是姑臧李家的少年,父親是玄宗時的禦史。
契虛從少年時就喜歡佛教,二十歲那年,他不顧父母親朋的勸阻,剃度之後,來到了長安的佛寺中出家。
後來安史之亂,安祿山攻破潼關,唐玄宗向西而逃,來到了蜀中。契虛在長安寺中待不下,就逃進了太白山,每天采集松針而食,從此再也不吃一粒米飯。
有一天,有一個道士喬君,相貌清瘦,須發皆白,來拜訪契虛,對他說道:“我觀道兄頗有仙骨,日後當羽化成仙,飛登仙界。”
契虛謙虛道:“道長過獎了,小益塵俗未盡,怎麼可能飛升仙界呢?”
喬道長哈哈大笑:“貧道并非妄語,大師如此想前往仙都一遊,亦并非難事。”
契虛就請示怎麼才可以到達仙界,喬道長說:““大師可在商山的客棧中準備吃食,遇到背竹筐的商販,就在商山裡請他吃飯,他要是問大師要到哪裡去,你就說想到稚川一遊,然後這個商販就會指點你如何到達!”
契虛聽了,半信半疑。
後來郭子儀、李光弼率大軍打敗了安祿山,唐玄宗從蜀門回到長安,天下慢慢恢複了穩定。待道路通行之後,契虎就打理了行裝,前往商山,在旅店中,他備上了甘美潔飯的飯食,等待着那個背竹筐的商販。
僅僅幾個月,他就遇到了同樣打扮的商販上百人,這些人吃了飯,什麼都沒有說,就離開了。
時間久了,契虛也開始懷疑喬道長的話,想要回到長安。
當天下午,有一個少年商販同樣在契虛這裡吃過飯,就問契虛:“不知道大師想前往何處!”
契虛說:“貧僧想到稚川一遊,已經好幾年了。”
聽到稚川這個地名,小商販吃驚地說:“大師要到稚川,要知道那可是仙界,豈是凡人可以輕易到達的?”
契虛說道:“貧僧自孩提之時,就好神仙之道,後來遇到了一個得道的仙長,他戲我到稚川一遊,不知道該怎麼行走?”
商販說:“稚川很近,大師真願與我一起前往嗎?”
契虛認真地說:“貧僧隻要能到稚川一遊,雖死不悔。”
看到他這麼誠心,商販就與契虛同行,二人來到了藍田,做好了準備,當天晚上就登上了玉山,他們越過山澗,跨過大山,行走了八十多裡地,來到了一處洞穴處,有一股溪水從洞中蔓延而出。
商販與契虛一起搬石頭堵住洞口,不讓溪水流出來。他們一直忙了三天三夜晚,才堵住了流水。二人來到洞中,洞中黑暗不可辨物,二人點着火把,摸索着走了十幾裡,才發現出口。
走出山洞,外面風和是麗,山青水透,一副世外桃源的樣子。契虛歎道:“真是仙境啊。”
哪知道小商販卻搖搖頭,還遠着呢。
他們又走了幾百裡地,登上了一座高山,這座山攢峰迥拔,石徑危峻,看着那羊腸一樣的小道,還有那深不可測的懸崖,契虛大師的腿都軟了,怎麼也不敢向前。小商販笑着說:“仙都已經近了,大師現在後悔可是太可惜了。”
他拉着契虛大師的手,二人一起來到了山頂,這裡地勢平坦,站在上面看着下面的平川,已經是邈然不可見。他們走了百餘裡,發現了一處洞穴,裡面是一處深潭,水中有石徑,有一尺多寬,蔓延百餘裡,商販帶着契虛順着這條石徑走了許久,才走出洞穴,來到了一處大山下。這座山郁郁蔥蔥,高數百尺。
眼看前面已經沒有了道路,小商販不慌不張,他撮口成哨,徐徐長嘯。随着他的嘯聲,突然有一陣秋風從林中吹起,驚起了一群飛鳥。沒多久,就發現一根巨繩從山頂垂了下來,
商販将自己的竹筐綁上去,請契虛坐在裡面,閉上了眼睛。契虛隻覺得竹筐慢慢升起,耳邊清風徐徐,過了半日時光,小商販拍了拍他:“大師,可以睜眼了。”
契虛這才發現自己已經在山頂,發現有城池宮阙,在雲端掩映生輝。小商販指着那處宮殿說道:“這裡就是稚川了。”
二人來到宮殿中求見,隻見裡面站着數百個仙童,分次而列。有一個仙人問小商販:“這位大師是誰,難道是凡俗中人嗎?”
小商販行了一個禮,說道:“這位大師立下夙願,要到稚川一遊,我看他心志甚堅,就領他來了。”
他們來到一處宮殿,上面坐着一個頭戴簪冕的人,相貌雄偉,憑玉幾而坐。身邊環衛着一群侍衛。
小商販讓契虛上前拜見,悄悄地說道:“上面的是稚川真君。”
契虛上前行了一個大禮,真君讓契虛來到他的面前,問道:“你可絕了三彭之仇嗎?”
何為三彭之仇?契虛不明白對方所指,喃喃不知如何應對。
真君歎了一口氣:“即是如此,這稚川大師留不得。”
他讓商販領着契虛登翠霞亮,這是一座建在半空的亭子,檐檻矗立在雲層之上。上面有一個人袒露着身體,長着有數十尺長,身上黝黑卻細膩異常,雙目透徹清瑩。拜見了此人後,契虛悄悄問商販:“這位是何方仙長,他為何總眨着眼睛呢?”
商販說:“此人乃楊外郎,他本是隋朝皇族宗室,在南宮作外郎,正好遇到隋末天下動亂,就逃到了山中,現在已經得道成仙,他不是在眨眼睛,而是在用神目徹底地看東西,他的神目可以看透三界之事。”
契虛說:“可以讓楊外郎睜開睛嗎?”
商販說:“這有何難?”他将契虛的話傳給了楊外郎,楊外郎微微一笑,再也不眨眼了,隻見他神目如電,就像日光一樣強烈。他的眼一看契虛,契虛頓覺自己的靈魂都被看得一清二楚,頓時後背都出了汗,毛發悚然。
他們又看到一個人躺在石壁之下,商販說:“這個人叫乙支潤,他也來自人間。”
拜見了楊外郎,他們二人向回走,契虛問商販:“剛剛真君問我可曾絕了三彭之仇,不知這是何意?”
商販說:“彭乃三屍的姓,三屍就在人的身體裡,監視人的犯罪行為,每到庚申時 ,就會向玉帝訴說人的罪過。所以修道成仙,先要絕了三屍。不然,心志再堅定也沒用。”
契虛明白了絕三屍的意思,就回到了人間。
他在太白山下蓋了一間草廬,住在裡面,也不吃糧食,餐風飲露。到了貞元年間,他搬到了華山山腳下居住,有一個荥陽鄭氏弟子叫鄭紳,與吳興人沈聿一起從長安出發,向東出關,來到了華山腳下,正好趕上天黑,又下了大雨。二人正好看到了契虛的草廬,就借宿了一晚。
由于契虛已經不需要吃東西,所以草廬中沒有廚房,也沒有糧食,鄭紳對他不吃飯卻身體康健的情況很好奇,就問契虛大師怎麼回事。
契虛就将稚川一事告訴了鄭紳,鄭紳很是驚歎,他從關東回長安,又經過華山,就又來拜見契虛,哪知道草廬已經化作了廢墟,白雲悠悠,而契虛大師不知道到了何方,也許他已經羽化成仙,前往稚川了吧。
鄭紳尋仙不遇,回到長安之後,就将契虛的事情寫成了傳記,起名就叫《稚種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