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魚”字的演變
二、“魚”字的本意
三、“魚”字的含義
四、“魚”字的成語衆多
鹹魚翻身、混水摸魚、魚翔淺底、為淵驅魚、釜中遊魚、緣木求魚、知魚之樂、臨淵羨魚、魚龍混雜、如魚得水、渾水摸魚、大魚大肉、魚死網破、魚米之鄉、魚目混珠、沉魚落雁、漏網之魚、魚與熊掌、殃及池魚、魚躍龍門、魚肉百姓、魚水之歡、魚貫而出、池魚之殃、魚貫而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魚水相歡、鳄魚眼淚、濠梁觀魚、魚質龍文、落雁沉魚、遊魚出聽、自相魚肉、混水撈魚、如魚似水、魚龍曼衍、禍及池魚、釜中之魚、魚貫而進、魚驚鳥散、魚遊釜底等等
五、《孟子·告子上》的“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義,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謂失其本心。
孟子先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甯願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甯願舍棄生命而要義。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義”的主張。這個主張是全篇的中心論點。
六、樹東的《魚吻何蓮更多情》
嬌媚芙蓉沐豔陽,不施粉黛翠為裳。
遊魚戲水掀漣漪,傲立蜻蜓吻蕊漿。
樹東2021-05-15
樹東原創于2021-05-15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