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小明 編輯排版:驽馬 崔貫利
小明語錄:
不管你過去經曆什麼樣的創傷,你都應該站在你現在這個年齡階段的立場,承擔這個年齡本該擔負的責任。你要去做出選擇,去尋找你生活的支點,去創造你人生的意義,而不能簡單地把一切全部歸結于父母。
抱持概念,不僅客體關系流派研究,比昂也研究。
比昂在研究抱持時,用的語言有些不一樣,他更喜歡用容器這個術語。後面我們會對容器進行專門探讨。
當我們談到抱持這個概念時,大家腦海裡會浮現出一個畫面,一個母親抱着自己的孩子,好像這就是抱持了。
抱持概念是源于母親所發出的一個感受,所以是一個本體論的概念。
什麼是本體論?
有一種感覺叫本體感,意思是我的身體我能感受到,我能感受到我身體的邊界,所以叫做本體感。
一個人開車的時候,他的本體感會擴大,車的外圍也會成為他的本體感。
一個人睡在一所環境非常好的房子裡,風水很好,周圍背靠大山、面朝大海,這樣的環境就是身體本體感的擴張。
中國人所說的中原地區也是源于内心本體感的擴大化,于是就有了“逐鹿中原”這樣的詞。
我們覺得中原最好,并不是因為真的有獨特好的地方。
中國那麼大,好地方很多。
中原真正的好就在于給人帶來一種安全的抱持感覺,背後有靠山,兩邊有扶手,扶手邊緣也是連綿不斷的大山,前面還有一些遮攔物。
這在軍事心理學裡叫做有戰略的縱深。
所以,中國的“中原”就是一個抱持。
母親為什麼要抱住孩子呢?
抱着孩子的目的在于母親讓孩子感覺到“我”是無所不在的,讓孩子感覺到“我”是連續存在的。
這種無所不在、連續存在的感覺對嬰兒來說非常重要。
因為嬰兒這時會産生虛幻的感覺,似乎仍然是在母親的子宮裡。這種想法和比昂的“容器”有相近之處。
當母親維系孩子感覺到無所不在、無時不在這兩種狀态的時候,孩子就能感覺到自己的情感波動。
這種情感波動始終有一個人在承載着一切,孩子在被母親懷抱、抱持的過程中,慢慢地内化了母親的抱持。這種内化母親抱持的能力使得一個孩子長大之後又能去抱持其他的人。
抱持概念在臨床上主要指的是客體關系流派所做的精神分析。
客體關系流派所做的精神分析的目的是想解決母嬰關系的問題。
特點是那些孩子在出生過程中、養育過程中由于母親關照不足,孩子不能産生連續性的情感體驗,在這種過程下,孩子就會發生安全感不足的問題。
溫尼克特當年為了誘發來訪者能夠産生抱持的體驗,有時甚至會用手去扶住來訪者的臉部,輕輕地搖晃來促進來訪者退行。
3、隻補償不閹割會怎麼樣?當然,客體關系流派通過這種補償式的精神分析來彌補一個來訪者在早年母嬰喂養過程中所帶來的創傷性的體驗能夠解決一部分問題,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
因為很多客體關系流派的咨詢師們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僅僅做了補償,沒有做阄割。
所以,拉康流派的母嬰關系對孩子阄割的理論,在臨床實踐中必須要和客體關系流派配套使用才會有真正的價值。
這也是為什麼拉康反對客體關系流派抱持來訪者的一些臨床操作方法的原因。
隻學一個流派是不夠的。
隻學客體關系流派,學不到拉康就會變成隻補償不阄割的咨詢師。
小明語錄:
學習心理學最大的敵人就是極端化思維。可以這樣說,任何一個具有極端化思維的人,都不适合去學習心理學,因為心理學是多範式的學科。
原創公衆号:心夥伴(ID:xhbeap)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