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場現狀
氫氣是理想的零碳排放的可持續能源,單位質 量的氫氣能量密度約是天然氣的2.8倍,煤的5倍,還 具有來源廣泛、高轉化效率和清潔性的優點,利用 産物僅有水。 氫氣的利用最佳方式是通過燃料電池 電化學轉化。
近年來燃料電池技術的成熟和成本的 快速下降, 掀起了全球燃料電池交通的發展熱潮。 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部分國家和地區相繼把氫 能上升到國家能源戰略高度
我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能源對外依存度 不斷升高,環境保護壓力增大,迫切需要在氫能和 燃料電池産業有所突破。 發展氫能有望成為我國能 源技術革命的重要方向之一,有利于優化能源消費 結構,支撐清潔能源轉型,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二、制氫
氫氣來源對天然氣和煤炭的依賴,意味着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需要配合碳捕捉與封存( CCS )和碳捕捉、利用和封存( CCUS )技術,但同時也會增加制氫成本。
天然氣制氫工廠采用 CCUS 後,能使碳排放量能夠減少 90% 以上, 但資本性支出( CAPEX )和運營成本( OPEX )将各會增加約 50% ,使最終制氫成本增加約 33% [3] 。
目前全球已經有多個實施了 CCUS 的天然氣制氫項目, 氫氣總産量約為 50 萬 t/a 。
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能從制氫源頭上實現零碳或低碳。 從長遠來看,未來的氫源将以可再生能源制氫為主。
電解水制氫的産品純度高,但目前電耗高達 4.5~5kWh/m 3 , 且生産 1kg H 2 需耗水約 9L ,約是天然氣制氫水耗的 2 倍。 電解水制氫裝置的經濟規模也偏小、價格昂貴,未來随着風電、光電成本的降低,電解水制氫成本有望不斷降低。
三、氫氣儲運
氫氣的儲運方式包括氫氣專用管道、壓縮氫氣( CH 2 )、 液 化 氫 氣 ( LH 2 )、 液 體 有 機 物 氫 載 體( LOHC )、金屬合金儲氫等方式
不同氫氣儲運方式的優缺點對比
氫氣的密度極小,使得壓縮氫氣的體積能量密度并不高, 70MPa 氫氣的體積能量密度也僅為汽油的約 15% 。 目前氫氣管束車操作壓力多為 20MPa ,滿載氫氣的質量僅約 200~300kg , 且回空壓力不能過低使整體利用率僅約 75%~85% ,低儲運效率意味着高昂的成本。
氫氣的液化溫度為 -253℃ 。 液化規模為 1000kg/h 的氫氣液化工廠, 液化過程消耗的能量如果用氫的能量衡量,約占初始氫氣量的 25%~40% ,遠高于天然氣液化消耗天然氣初始量的 10% 的比例。 但液氫的體積約是氣态氫的 1/800 , 密度為 70.8kg/m 3 ,單台液氫運輸罐車的滿載約 65m 3 , 可淨運輸 4000kg氫,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 但長距離運輸液氫需要解決液氫不斷氣化,壓力升高的問題。
目前氫氣管道總長度約 5000km ,超過 50%位于美國,氫氣專輸管道單位長度投資約是天然氣管道的 3 倍, 也可以考慮在現有的天然氣管道網絡中混合一部分氫氣,因為管道安全和因氣質變化對用戶影響等因素的限制,摻入氫氣的比例受到限制
氫氣主要是以壓縮氣态或低溫液态儲運,儲運成本較高,降低了氫氣相比于其他燃料的競争力。
迫切需要解決氫氣的長期、大規模、低成本儲存難題
安陽氫億環保設備有限公司
安陽氫億環保設備有限公司
運輸距離占氫氣總成本的25%~37% ,對總成本影響較大。站内制氫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其中站内天然氣制氫的成本最低
煤制氫和液氫運輸方式的結合, 使煤制氫在運輸300km 後,氫氣總成本依然能夠低于 40 元 /kg ;但若距離遠于 600km 以上,成本将高于 40 元 /kg ,也将大幅高于站内天然氣制氫
站内電網制氫雖然省去了運輸費用,但由于電價高,氫氣總成本依然較高;
對于大型的煤制氫,天然氣制氫,如果考慮 CCS 和 CCUS ,氫氣成本将更高。
站内天然氣制氫規模約在 100~500m 3 /h 之間,用氣量不大, 且通過錯峰可以實現在用氣低谷時制氫,不會與民生用氣競争。
站内甲醇制氫是未來加氫站發展的趨勢之一。
甲醇制氫碳氫比1:3,不會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