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繪《南都繁會景物圖卷》中戴眼鏡的老人
◎汪志
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近視是一個再常見不過的視力問題了。那麼古人有沒有近視眼?近視了怎麼辦?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著名文豪歐陽修就是有據可證的近視者。宋代葉夢得在《石林燕語》中記載:“歐陽文忠近視,常時讀書甚艱,惟使人讀而聽之。”也就是歐陽修已經近視到要依靠書童或别人為他朗誦的地步了,放在現今應該是900度以上的近視。那個時代的文人,一旦近視了,那日子别提多難受了。有錢的還好說,找個不近視的人幫着幹點活讀讀書,可兜裡沒錢的,那就隻能在家幹着急了。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眼病二首》中記錄自己:“散亂空中千片雪,蒙籠物上一重紗。縱逢晴景如看霧,不是春天亦見花。”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也是近視眼,據說他看書時,距離書面非常近,為了延緩視力下降,他研制了杞菊茶用做眼睛的保健品。南宋以前,近視鏡還沒有發明出來,那時候的古人患了近視眼,隻能依賴于一些草藥。杜甫和王安石都寫過“老年花似霧中看”的詩句,感慨自己年老之後視力日漸下降,這裡面可能既有近視眼,也有老花眼。陸遊的“少年讀書目力耗,老怯燈光睡常早”一句,向我們形象展示了年輕時不愛護眼睛到老了的後悔悲傷。就古人眼睛近視,明朝有個文人寫了一首打油詩:“笑君雙眼太稀奇,子立身旁問誰是?日透窗棂拿彈子,月移花影拾柴枝。因看畫壁磨傷鼻,為鎖書箱夾着眉。更有一般堪笑處,吹燈燒破嘴唇皮。”詩中調侃近視眼鬧出的種種笑話,近在眼前還不知是誰,把月下的花影當成柴火,看壁畫弄傷鼻子,鎖書箱夾壞了眉毛,吹燈竟燒壞了嘴唇。
不僅文人墨客有近視眼,皇帝和王公大臣也有不少。清朝的康熙帝、雍正帝、嘉慶帝、道光帝、宣統帝也都是近視眼,手下大臣中也有很多的近視眼,比如著名的文人紀曉岚,史書記載他“貌寝短視”。《清稗類鈔》記載:“國人之目多近視,文儒尤多。”
清朝的近視眼還鬧出了不少笑話。乾隆朝戶部尚書鄂爾奇,是軍機大臣鄂爾泰的同母弟,自幼聰慧好學,讀書可一目十行,可惜卻視力不好,眼睛高度近視。《嘯亭雜錄》記載:某一天,鄂爾泰在家裡泡腳,弟弟鄂爾奇急匆匆來找他談事。鄂爾泰來不及遮擋,就把腳丫子抱在懷裡盤腿而坐。鄂爾奇就用煙袋鍋子敲打鄂爾泰的腳丫子。鄂爾泰很驚恐地看着弟弟,不知他是啥意思。鄂爾奇說:“大白貓何罕物,而兄珍之于懷何也?”一隻白貓有何稀罕,哥哥還當成了寶貝,竟然還抱在懷裡了?鄂爾泰長得白白胖胖,一隻白皙肥胖的腳被弟弟鄂爾奇當成了白貓,可見鄂爾奇的近視眼相當嚴重了。這件事被朝臣當成段子在朋友圈傳播,一時傳為笑談。
要說因為近視眼差點丢掉性命的便是清代著名詩人丁澎。他出生于書香之家,打小就愛讀書,通過多年的寒窗苦讀,在1655年考中進士并入仕。或許是多年寒窗苦讀的原因,丁澎的視力越來越差,成了高度近視。當時的清朝雖然已經出現了眼鏡的雛形,但人們還并未完全熟練制作和使用,這給丁澎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不少困擾。有時在路上遇到同事,因為看不清對方長相而與其擦肩而過,很多不知情的人都認為丁澎這人太過傲慢和無理,不懂與人親近。
比如一次下朝後,丁澎在宮中行走,因為天色昏暗,再加上高度近視,竟無意中撞上了自己的上司。按當時的規矩,沖撞上司是要被判罪的,而上司早已得知他高度近視的事,隻是調侃了幾句,便不再追究。有天夜裡丁澎聽見窗外有響動,便起身向窗外看去。因為視線模糊,丁澎隻隐約看到了一個人影,便開了門。一開門他才看到了一條毛茸茸的尾巴,驚覺這是一隻老虎,趕忙關上了門,這才免了一場血光之災。
在古代,“近視”也稱“短視”“近視怯遠症”。雖然那時科技落後,但聰慧的古人也懂得借助外物來輔助視力,在東漢王室劉荊的墓中就曾經出土過有輔助視力的水晶放大鏡。到了元朝,也有眼鏡從西域傳來,不過都是水晶嵌制,十分昂貴。明朝之前的古人主要還是通過中醫進行調理,《本草綱目》中就明确記載清肝明目的藥材。也有富貴人家會用枸杞做枸杞燈,這種燈光明亮而不傷眼,但是制作工藝複雜帶來的高昂成本,消費的人群也不多,主要還是依靠傳統的中醫的推拿、針灸來保護視力。
據說,世界上第一副眼鏡是1289年意大利一名叫阿爾馬托的光學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薩市的意大利人斯皮納發明的,明朝時期傳入中國,明朝的《南都繁會景物圖卷》就能看到已經有人戴上了眼鏡。不過那時用的是水晶玻璃制作的,很容易破碎。而到了1937年,世界上出現了亞克力材質的塑料眼鏡片,雖然不易破碎,但清晰度比較差,直到1954年樹脂眼鏡的問世一直延續到現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