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漢碩學習内容

漢碩學習内容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1 20:04:19

漢碩學習内容?《現代漢語》1.論述題:疑問代詞“哪”和指示代詞“那”的區别,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漢碩學習内容?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漢碩學習内容(每日一練-第142天)1

漢碩學習内容

《現代漢語》

1.論述題:疑問代詞“哪”和指示代詞“那”的區别。

【答案】

(1)疑問代詞“哪”表疑問,不确指,要求在所指代的人或事物中選定;

(2)指示代詞“那”一般所指是确定的;

(3)“哪裡”連着用構成“哪裡哪裡”可以表示否定,不表示問處所。在别人誇獎自已時用它比用“不、不”委婉些。

【解析】Tips:論述題要分點答題哦!

【出處】黃廖版《現代漢語》增訂六版,下冊P23.

2.疑問代名詞可不表疑問,引申為任指和虛指兩種用法。例如在句子“他哪兒都不想去”中發揮的是( )作用,在句子“他多會兒都忘不了你”發揮的是( )作用。

【答案】任指 任指

【解析】

疑問代名詞可不表疑問,引申為任指和虛指兩種用法。

一是任指。表示任何人或任何事物,說明在所說的範圍内沒有例外。例如:

⑥誰也聽不懂他說什麼。(誰=任何人)

⑦她是個妤姑娘,心好,什麼都好。(什麼=任何方面)

⑧他哪兒都不想去。(哪兒=任何地方)

⑨他多會兒都忘不了你。(多會兒=任何時候)

表任指的代詞後頭常出現“都、也”等副詞,表周遍性。

二是虛指。指代不能肯定的人或事物,包括不知道、說不出或不想說出的。例如:

⑩我好像在哪兒見過這個人。(哪兒=某個地方)

【出處】黃廖版《現代漢語》增訂六版,下冊P23.

3.判斷題:疑問代詞在轉述别人說的話時,可以用來指代不必或不願具體說明的對象,這時代詞也可以重疊着用。

【答案】對

【解析】在轉述别人說的話時,可以用來指代不必或不願具體說明的對象,這時代詞也可以重疊着用。例如:

⑪信上說,誰誰誰當了運輸大隊長小隊長,誰誰誰迷上了種棉花、種花生。(誰=某人)

【出處】黃廖版《現代漢語》增訂六版,下冊P23.

4.疑問代詞中的“( )”可以用來表示列舉未盡之意,用在并列名詞短語後面時加上“的”。

【答案】什麼

【解析】“什麼”也可以用來表示列舉未盡之意,用在并列名詞短語後面時加上“的”。例如:

⑫園子裡種了各種蔬菜,什麼豆角、茄子、西紅柿,應有盡有。

⑬車廂裡堆滿了雞鴨鮮魚什麼的。

【出處】黃廖版《現代漢語》增訂六版,下冊P23.

5.在句子“你怎麼來的?——我騎自行車來的”中,疑問代詞為代( )性詞語,在句子“他最近怎麼樣?——他最近挺好”中,疑問代詞為代( )性詞語。

【答案】謂詞 形容詞

【解析】

疑問代詞代謂詞、數詞、副詞的情況,在對疑問句的回答中可以看出:

⑭他最近怎麼樣?

他最近挺好。(代形容詞性詞語)

⑮你怎麼來的?

我騎自行車來的。(代謂詞性詞語)

⑯他跑得多快呀!

他跑得非常快。(代副詞)

⑰你買幾斤?

我買五斤。(代數詞)

【出處】黃廖版《現代漢語》增訂六版,下冊P23-24.

《文化要略》

1.“八索九丘”是指傳說中的古書,其中“索”是“( )”的意思,“丘”是“( )”的意思。

【答案】探索 聚集

【解析】“八索九丘”也是傳說中的古書。據孔穎達解釋,記載八卦的書叫“八索”,“索”是“探索”的意思;記載九州地理的書叫“九丘”,“丘”是“聚集”的意思,九州風氣所聚,土地所生,所以叫“九丘”。

【出處】程裕祯《中國文化要略》第四版P199.

2.三國魏正始二年時,刻石碑立于洛陽南郊太學前,因經文用( )、( )和( )三種字體寫成,又叫“正始石經”或“三體石經”。

【答案】古文 小篆 漢隸

【解析】到三國魏正始二年(241年)又刻《尚書》《春秋》《左傳》等約27塊石碑,立于洛陽南郊太學前,因經文用古文、小篆和漢隸三種字體寫成,又叫“正始石經”或“三體石經”。

【出處】程裕祯《中國文化要略》第四版P199.

3.唐代以科舉取士,在“明經”科中規定“三禮”為《 》《 》《 》、“三傳”為《 》《 》《 》。

【答案】禮記 周禮 儀禮 左傳 公羊傳 谷梁傳

【解析】唐代以科舉取士,在“明經”科中規定“三禮”(《禮記》《周禮》《儀禮》)、“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再加上《詩經》《尚書》《周易》,合稱為“九經”後來又加上《孝經》(傳為曾參著)、《論語》、《爾雅》,合為“十二經”。

【出處】程裕祯《中國文化要略》第四版P200.

4.“( )”現仍存于西安碑林,是國内保存最早的石經。

【答案】開成石經

【解析】唐大和七年(833年)至開成二年(837年)刻石立于國子監太學,這就是保留到現在的“開成石經”,現仍存于西安碑林,是國内保存最早的石經。

【出處】程裕祯《中國文化要略》第四版P200.

5.“十三經”的名稱到( )代才出現,指的是唐代所列的“十二經”再加上《 》。

【答案】明 孟子

【解析】由于宋代把《孟子》列入經書,因此到明代出現了“十三經”的名稱,即唐代所列的“十二經”再加上《孟子》。

【出處】程裕祯《中國文化要略》第四版P200.

《對外漢語教學引論》

1.美國心理學家奧斯古德根據托爾曼的中介變量理論,提出“( )”:在外顯的刺激和外顯的反應中間增加了因聯想而引起的隐含的刺激和隐含的反應的中介因素。

【答案】中介說

【解析】由于用刺激與反應直接聯結的模式來解釋語言習得過于簡單,美國心理學家奧斯古德根據托爾曼的中介變量理論,提出“中介說”:在外顯的刺激和外顯的反應中間增加了因聯想而引起的隐含的刺激和隐含的反應的中介因素。

【出處】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P160.

2.先天論又稱“内在論”,代表人物是( ),該理論是在其語言學理論、特别是80年代初提出的“( )”理論基礎上的兒童第一語言習得理論。

【答案】喬姆斯基 普遍語法

【解析】先天論又稱“内在論”,代表人物是喬姆斯基,是在喬姆斯基語言學理論、特别是80年代初提出的“普遍語法”理論基礎上的兒童第一語言習得理論。

【出處】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P16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