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青年人為了有一個更為苗條的身材,經常以素食為主食,滴肉不進;也有一部分人出于某種原因實行素食原則與方式。齋食大多是遵循清規戒律的人群而吃的素食。那麼素食與齋食的含義究竟是什麼?二者可互相替代嗎?
素——葷素,從生從糸,本義為白色的生絹,引申為本色、白色、質樸、本質、平常等。
葷,本指具有辛臭刺激性氣味的蔬菜,如蔥、蒜等,後引申為經辛臭刺激性氣味蔬菜烹調過的魚肉之類的菜肴。
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記載:
葷:臭菜也。謂有氣之菜也。
“士相見禮,夜侍坐。問夜膳:葷,請退可也。”注:葷,辛物。蔥薤之屬。食之以止臥。古文葷作薰。
玉藻,膳於君有葷桃茢。注:葷,姜及辛菜也。葷或作焄。按《儀禮》注謂蔥薤之屬為辛物。即《禮記》注所謂辛菜也。《禮記》注先以姜者,姜辛而不葷,金辛之臭腥。蔥薤之屬皆辛而葷,實與姜同類也。
葷古作薰,或作焄者,臭得名薰。猶治曰亂。祭義注:焄謂香臭也。
素食素食原有三層含義:
- 指不勞而食,如屍位素餐;
- 與熟食相對的生食;
- 平常之食。
後除三層含義之外又多了引申義,如由植物原料制成的食物、吃素食制品的飲食行為、平日的飲食。
而現代意義多指:
- 由植物原料制成的少油清淡食物;
- 純粹由植物構成的食物;
- 以植物原料為主,兼蛋、奶或魚類而排除牲畜類紅肉的飲食模式。
素食的含義在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含義,就平常人而言,大多以第一種素食含義為主。而對于佛教與道教則把一些植物列在葷食之列。如佛教以大蒜、小蒜、興蕖、慈蔥、茗蔥“五辛”為葷;道教将韭、薤、蒜、芸苔、胡荽列為葷。
齋食
- 指古人于祭祀之前,不飲酒、不吃葷的素食行為及所食用的食物;
- 指佛門弟子在中午以前進用的食物,午後禁食,否則就不是清淨的身心;
- 指伊斯蘭教的齋戒之食。
可見,素食的含義更廣。現在很多人将素食作為齋食的代名詞,其實是一種誤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