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中課外文言文閱讀理解

高中課外文言文閱讀理解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5-05 22:28:55

高中課外文言文閱讀理解? 文言文閱讀鑒賞知識精講,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高中課外文言文閱讀理解?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課外文言文閱讀理解(高考中考文言文閱讀鑒賞)1

高中課外文言文閱讀理解

 文言文閱讀鑒賞

知識精講

高考要求考生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具有認讀、理解的能力,分析、綜合的能力,鑒賞、評價的能力等。這表明高考文言文閱讀測試的主要目的在于讀懂文章。文言文閱讀不像現代文,它首先需要一個語言轉換的過程,即考生首先要将古代漢語轉化為現代漢語,将它轉化成我們平時閱讀習慣的文字。所以,通過平時的閱讀練習來學習、運用古漢語知識,是讀懂文章的首要條件,但這并不是閱讀的最終目的,運用我們課堂所學的古漢語知識,幫助自己讀懂文章,讀透文章,在此基礎上對文言文内容分析綜合、鑒賞評價,才是文言文閱讀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是文言文閱讀的目的所在。

一、文言文閱讀考什麼

文言文閱讀較往年有了一些變化,通過解讀這些變化,我們可适當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

1.學會整合。原來高考文言文的要求是能篩選并提取文中的信息,2005年則改為能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這一變化十分巨大。因為以前的“提取”是要求考生把文章中本來有的詞句取出來,即隻要在原文中找出你所需要的答案,直接填寫完畢即可得分。而變化之後的“整合”,則是高于“提取”的答題要求,它要求考生首先找出答題線索,再對相關的詞句進行組合,形成自己的答案。也就是說,這一新的要求是建立在往年的基礎之上,要求更進一步。“整合”的前提就是有所“提取”,所以就這點來說,現在文言文的考試要求是提高了。

2.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原來的高考文言文要求是能從人物形象、表現技巧、語言風格等方面鑒賞文學作品,2005年則改為能從主題思想、人物形象、表現技巧、語言風格等方面鑒賞文學作品。這裡增加的“主題思想”,主要是指文學作品的意境,包括作者為什麼這樣寫、作品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情感等等。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近年來的語文高考命題比以往更注重考察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水平,要求進一步提高,不僅是讀通文章,更将二期課改對于現代文的整體閱讀要求,引入文言文閱讀中,尤以文言文閱讀鑒賞為主,強調學生對閱讀文章的分析整合能力,以及對文章本身的把握能力。所以,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除了要注重文言文語法知識的積累,同時更需要培養自己具備如現代文般閱讀的能力,來應對文言文閱讀鑒賞的新要求。

二、文言文學習的誤區

在平時的閱讀練習中,文言文一般分為字、詞的解釋以及句子翻譯(包括直接解釋、選擇、比較等題型)。這兩類題目,同學們或多或少都會去做。但是,對于文意理解這類開放式的題目,卻往往嫌麻煩而空着不做。這樣的練習方法存在着一定的誤區。

我們都知道,文言字詞的解釋、句子的翻譯,還隻是停留在提取信息的層面上,而近年來提出的“整合”則是要求在全文閱讀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這個要求則較高。從2005年高考文言文閱讀命題看,對于文意理解的題目比例略有增加,而字詞的解釋、句子的翻譯則略有減少。從這個信息可知,同學們平時忽略對文意理解開放題的練習,并不符合高考的趨勢,存在着一定的缺失。

所以,我們平時的文言文學習,不能像以往那樣,不能僅僅滿足于掌握實詞、虛詞、句子的翻譯,因為這僅僅是對基本語法系統的學習,是文言文閱讀的初級要求。我們應該向這類知識的遷移上靠攏,做到能夠運用已掌握的語法知識,讀通文章,可以像讀現代文一樣讀文言文,像做現代文閱讀鑒賞那樣完成文言文的閱讀鑒賞,這才是我們文言文學習的終極目标。

三、文言文閱讀鑒賞的方法

考察近幾年高考文言文的閱讀材料,可以發現,出題者在選文方面還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兩篇文言文閱讀選段,前者通常以叙述性語言來陳述某人某事,經常由幾個片斷組成,較為完整,以記傳類文章為主。後者則相對偏重議論,它會通過叙述某種現象、某些事情、某些人來發表看法,如策論類文章。相對現代文而言,文言文閱讀在理解層面上難度大些。那麼如何能夠做到迅速、準确解題是我們考生最急需了解的。

下面,我們将從高考文言文閱讀鑒賞的四大類題型,談談應對的方法。隻要同學們在考試中通讀全文,結合學過的知識,顧及前後文,反複研究,抓住整體理解,再扣住字句反複對照閱讀,并運用好下面幾種閱讀技巧,迅速、正确解題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一)整體閱讀,理解常見語詞的語境義

高考文言文閱讀鑒賞注重對于常見語詞的語境義的考察,在具體的語境中,它基本可以分為:語詞的本義、語詞的引申義和語詞的比喻義。

所謂“常見語詞”,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詞和次常用詞。從詞義上看,在具體的語境中,考查的常用詞有時候保留它們的原有含義,基本是指該詞古今詞義中既有聯系又有區别的那一部分。詞語的“引申義”,實際上就是指在具體語境中,由語詞本義所引申的含義。有時候,由于具體的語言環境還涉及到比喻修辭手法的運用,語詞會臨時産生比喻義。

由于文言實詞絕大部分具有多義性,因而要确定某個實詞在特定的語境中究竟表示哪一個義項,這也是一種能力,也是命題的重點。

應對策略:①運用課堂學習掌握的語法知識進行解答,比如常見的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現象等,前面已經具體介紹過,在此不再贅述。②從整體閱讀理解的角度出發,将詞語放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去分析,從選文的體裁、人物所處的時代、環境及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結果等方面認真分析,聯系上下文,把握語詞的引申義。③修辭方法的掌握。對詞語比喻義的理解與确認,要從分析喻體與本體的相似性入手,尋找比喻的本體是正确解答詞語比喻義的關鍵。比如2005年七校聯考題“吾失歡上官以歸,故履尚在也”中的“故履”指_______。(答案:節操)此題即要通過聯系上下文來看。上文的“蹑故履往”是嵇少年家貧時,穿在腳上的舊鞋子,但當時嵇在迎親時覺得舊鞋子難看,而借别人的鞋子穿,被父親發現了,責備他“若恥履敝,吾恥恥敝履者”,嵇父責備的是少年時候的嵇因為覺得自己的舊鞋子難看而借他人新鞋穿的行為,即教育年少的他人窮不能志短,所以題目中的“故履”是後文在此基礎上所産生的比喻義。

(二)人物形象的鑒賞

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我們并不陌生,《史記》中勇敢機智的蔺相如、《莊子》中望洋興歎的河伯、《韓非子》中守株待兔的經驗主義者、《木蘭辭》中代父從軍的花木蘭、《琵琶行》中淪落天涯的琵琶女,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形象。

對于每一位考生來說,能否恰如其分地對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進行鑒賞、評價,則十分關鍵。鑒賞、評價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閱讀活動,其中必然滲透着每一位考生的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主體意識、生活經曆、情感體驗和理性批判。然而,這其中仍有許多共性的要素是可以把握、體會的。

1.内容梳理。确定文章的主要人物,并對該人物的事迹進行分類整理、總結歸納。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有多重複雜的性格。鑒賞人物形象,不要停留在靜态的、單一的思維上,不要用一種解釋去框套人物,不要輕易下“非此即彼”的簡單、絕對結論。

閱讀過程中,要處理好兩層關系:一是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的關系,其中重在主要人物的賞析;二是主要人物的主要傾向與次要傾向的關系,其中重在對主要性格的把握、理解與評價。

2.手法判斷。分析作品人物間的相互映襯關系,明确作品的寫作手法,并根據人物形象形成基本的認識。因為文學作品塑造人物,借助于語言、行動、外貌和心理等描寫方法是不變的傳統。所以我們鑒賞人物形象,一定要抓住最能體現該人物個性特征的外貌、語言、行動和内心活動,深入細緻地加以分析。尤其遇到篇幅較短的閱讀語段,人物的隻言片語、一舉一動、不易察覺的神情、細微的内心波瀾,都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具體呈現,對我們深入鑒賞人物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3.觀點推知。近年來,高考文言文逐步加大了閱讀整體把握能力的考核力度。因此,我們評價人物形象,也必須從作品的整體出發,圍繞作品主題進行考察、鑒别、判斷、評價,切不可用部分代替整體,因一葉而障目。

作品人物具有怎樣的個性,為什麼會具有這種個性,都得用主題要素來衡量,而不是我們自己的臆斷。要知道,作品人物的隻言片語、一舉一動都不可能遊離于作品主題。整體與部分,總是辯證的統一。了解了部分,才能更好地鑒賞整體;把握了整體,才能更深入、更準确地鑒賞部分。

當然,上述的分析整合方法不能單獨分開使用,而是需要綜合、整體地使用,從而紮紮實實地形成整體閱讀的意識,指導完成文言文閱讀。

(三)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觀點态度

這一類型的鑒賞題目基本上分為以下兩大類。

1.歸納内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這類題目是考查學生對于選文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進行綜合判斷或推理的能力。它要求考生答出某一個論點立論的根據、某個事件發生的原因、某種發展導緻的結果,等等。這種考查經常采用多角度提問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較為全面的内容歸納和概括,這需要從以下兩方面來應對。

(1)要提高分析能力。文言文的分析能力主要體現在對文章内容的理解上,一般以分析因果關系為主。它是閱讀的基本考點之一,不僅現代文以此為主,文言文亦然。最典型的如2005年上海高考卷第20題“王化基對鞠詠‘故抑之’的原因是_______(用自己的話回答)”(答案:擔心他恃才傲物)。再如2004年上海高考卷第23題“管仲‘請退而修政’的原因是_______,‘修政’的内容是_______”(答案:獄訟不正;完善法制)。

一般題目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話回答,也必須找到文中的出處和根據才可回答。這些題目都是要求對整篇文章或某一段話進行分析後,按照題目要求作簡明闡述。因而考生在做這類題時,首先應根據題幹的要求,然後對相關内容進行仔細閱讀,對題幹涉及的信息作客觀分析,用簡潔明了的語言來回答問題。

(2)要提高概括能力。文言文的概括能力主要體現在對文章内容要點或某一部分内容的歸納上,它也是文言文閱讀的基本考點之一。每年都有此類題目。較典型的如2003年上海高考卷第29題“乙文中最能概括徐霞客探險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答案:以性靈遊,以驅命遊),再如2005年上海高考卷第25題“本文闡述了有關寫作的_______與_______兩個方面”(答案:審題立意;寫作技巧)。

這類題目的難易程度有不同,以上2003年上海高考卷第29題是要求直接寫出最能概括文意的文中句子,較容易,而2005年上海高考卷第25題則沒有現成的句子,要求同學們在仔細閱讀的基礎上,明白本文是借兵法“避實就虛”來談寫作之法的,然後再抓文中關鍵句,提煉出兩個方面的内容,因而相對難度較大。總之,考生在做這類題時,關鍵是要根據題目要求,仔細閱讀文章,篩選出與之相關的内容信息,然後或直接表達或進行提煉,概括表達。

2.解讀作者的情感、立場。這類題目要求考生能夠立足選文,分析并概括出作者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說明某一道理時的觀點、立場。而考生有時候僅僅單純分析所述事件或說明道理本身的具體内容,導緻答題的偏差。

文學作品具有一種曲徑通幽之美,作者的觀點、态度有時表現得含蓄而曲折。比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固然沒有直接披露作者的觀點,然而聯系劉邦、張良君臣攜手共渡鴻門之險,聯系趙王、相如、廉頗君臣三人戮力同心,取勝渑池,聯系屈原的“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再聯系司馬遷因仗義執言而慘遭宮刑,作者的褒貶取舍,作者心中理想的君臣關系,也便昭然若揭了。

要求考生從閱讀材料中提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進行分析和概括,而不是對作者觀點态度的簡單羅列,這類試題的難度相對大一些,是對文言文綜合能力的考察。文言文的綜合能力主要體現在對文章内容的整體把握上,随着近年來高考語文對文言文閱讀要求的提高,這類題目每年都會出現。如2004年上海高考卷第28題“從全文看,為什麼李廣‘如此焉可也’,卻又‘不可以為法’?(用自己的話回答)”(答案:要點是前一問(1)李廣才氣高,(2)士卒樂于為他獻身;後一問(1)後繼者難以為繼,(2)與他同時的将領因軍心受擾難以治軍,(3)軍隊無法對付敵人的突然襲擊)。再如,2005年上海高考卷第26題“文中先說‘予以數言了之’,後說‘予更以數十百言,排蕩搖曳而出之’,兩者并不矛盾,請說說理由”。(答案:因為二者都是“避實就虛”的為文之道的具體表現。對他人已作過的詳盡論述,自己隻要在簡而言之中另有新意;對别人論述中的不到之處,自己就應該充分地寫出獨到的見解來)

所以在解答這類題目時,考生一定要克服“我怎麼想”、“我怎麼認為”的思維習慣,暫時抛開自己,把自己當作文中人,培養自己形成對于文本材料的篩選、分析和概括的綜合能力。

(四)比較閱讀

俄國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比較閱讀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事物的一切的。在高考語文試卷文言文閱讀部分,也出現過比較閱讀的考題——兩篇文言文選段放在一起,要求學生進行對照閱讀。此類閱讀題目以考察分析、鑒賞、評價為主。這樣的閱讀要求,其實更能提高廣大考生的鑒别、思考、整合、遷移能力,通過對照閱讀,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提高得更快。

文言文比較閱讀一般遵循以下原則。

1.兩個(或以上)選段之間存在着必然的聯系點。這個聯系點是指作者、文體、主題、人物形象、表達方式、順序等要素中,存在着一個或多個相似之處。

2.兩個(或以上)選段之間存在着必然的可比點。它們或同中有異,或異中有同。

(1)兩篇不同文體的文言文比較。這類選文基本是對同一寫作對象(人或事物)的不同寫法的比較,需要掌握的是不同文體的特點,不同的作者及寫作風格。

(2)同一寫作對象的文言文比較。這類選文大多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件事情的論述比較。值得注意的是,通常選文會通過兩篇不同的思考角度,運用不同的表達方式,産生出不同的觀點。

基于以上對于文言文閱讀鑒賞的常見四類題型的解讀,我們探尋和歸納了如何做好文言文閱讀鑒賞的備考。而上述四大類文言文閱讀鑒賞題型的答題結構,則與現代文閱讀鑒賞題的答題結構相似,具體參見前面的内容,在此不再贅述。

例題精選

(一)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九嶷山圖記

①九嶷山方二千餘裡,四州各近一隅。世稱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謂之九嶷。

②九峰殊極高大,遠望皆可見也。彼如嵩、華之峻崎,衡、岱之方廣,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數 。中峰之下,水無魚鼈,林無鳥獸,時聞聲如蟬蠅之類,聽之亦無。往往見大谷長川,平田深淵,杉松百圍,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飛流,異竹雜華,回映之處,似藏人家。實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嶷者幾焉?

③或曰:“若然者,茲山何不列于五嶽?”對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嶽,已出荒服。今九嶷之南,萬裡臣妾;國門東望,不見涯際;西行幾萬裡,未盡邊陲,當合以九嶷為南嶽,以昆侖為西嶽,衡、華之輩,聽逸者占為山居,封君[1]表[2]作園囿耳。但苦當世議者拘限常情,牽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創也,如何?”

④故圖畫九峰,并随方題記,傳于好事,以旌異之。

【注】[1]封君:領受封邑的貴族。 [2]表:标記。

1.第①段交代了九嶷山的_______。

2.簡析第②段中“時聞聲如蟬蠅之類,聽之亦無”的表達效果。

3.從句式的角度賞析第②段中的畫線句。

4.簡述本文的寫作意圖。

【分析】 總體把握:由文章的題目和文章的最後一段來看,此文是作者附于九嶷山圖的題記。既然涉及人們還不太熟悉的九嶷山,當然就要介紹九嶷山的來曆、特色,說明自己的看法。作者的思路是先介紹九嶷山之來曆,再描述九嶷山景象,顯示九嶷山的特點,然後生發議論,發表自己的見解,最後說明寫作此文的意圖。

文章的重點部分,顯然在于作者的議論部分。而這些議論明顯是在為九嶷山鳴不平。作者認為,九嶷山高大雄偉、氣象萬千,應當評為南嶽,但“當世議者拘限常情,牽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創”,是很不公平的——其中或許還寄寓着作者對世道的批評——所以作者要“圖畫九峰,并随方題記,傳于好事,以旌異之”。這樣第1題和第4題就有答案了。

古人寫景狀物或者議論抒情,好用整句,從不同側面或層次,描繪景物,抒發情感、闡述觀點,并且增強文章的韻律。這些整句和散句結合,使得文章語言搖曳生姿,表達更加充分。“彼如嵩、華之峻崎,衡、岱之方廣,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數”一句中“嵩、華之峻崎,衡、岱之方廣”是整句,前句寫九嶷山如“嵩山、華山”的高峻,後句言九嶷山又如“衡山、泰山”的廣袤。“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數”是散句,說高峻廣袤如“嵩、華”、“衡、岱”者,在“在九峰之下”不過如同“棋石”,而且可以“以百數”。由此一對比,有力地突出了九嶷山的極其高大廣闊。這樣,第3題也就解決了。

分析語句的意思,不能離開語境,分析語句所用的手法及作用,也不能離開前言後語。原句是“中峰之下,水無魚鼈,林無鳥獸,時聞聲如蟬蠅之類,聽之亦無。”“中峰之下”既無魚鼈,又無鳥獸,自然是極其寂靜的,所以“時聞聲如蟬蠅之類,聽之亦無”表現的境況應該和前言一緻,也是寫“靜”的。可以想起“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這是反襯的手法。

這樣,第2題也就可以準确地解答了。

【參考答案】

1.規模和得名緣由

2.這句話描寫了山中若有若無的蟬蠅一類的聲音,以聲襯靜;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靜寂。

3.這句話整散結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華、衡、岱的特點,強調其峻峭與宏偉,節奏鮮明;再用散句描摹這樣的山峰很多,句式參差,富于變化。

4.九嶷山地處衡山之南,宏偉美麗;卻不能列于五嶽;作者撰文對此表示不滿;希望人家認識九嶷山特有的長處。

(二)(2005年上海高考卷)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古大将之才,類出天授,然其臨敵制勝也,要皆先識兵勢座賓,而以避實擊虛為百戰百勝之法,文士家作文為,亦何獨不然?蓋意乘間則巧,筆翻空則奇,局逆振則險,詞旁搜曲引則暢,雖古今名作如林,亦斷無攻堅摭實硬鋪直寫而其文得佳者。故一題到手,必靜相其神理所起止,由實字勘到虛字,更由有字句處勘到無字句處。既入其中,複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題無餘蘊矣。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務于他人所數十百言未盡者,予以數言了之,及其幅窮墨止,反覺有數十百言在其筆下,又于他人數言可了者,予更以數十百言,排蕩搖曳而出之,及其幅窮墨止,反覺紙上不多一字,如是又何慮文之不理明辭達、神完氣足也哉!此則所謂避實擊虛之法也,大将軍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縱橫天下,有餘力矣。

1.作者以兵家術語_______來闡述為文之道。

2.本文闡述了有關寫作的_______與_______兩個方面。

3.文中先說“予以數言了之”,後說“預更以數十百言,排蕩搖曳而出之”,兩者并不矛盾,請說說理由。

【分析】 第1題答案“避實就虛”。考查對文段内容的理解,此題很多考生會答“知己知彼”、“臨敵制勝”、“虛實相生”、“百戰百勝”等錯誤答案,是犯了片面的錯誤。此類題目要重在整體閱讀,切不可用部分代替整體,隻看到文章的開頭或結尾,就會因一葉而障目。篩選文章的信息,一定要全面,将開頭和結尾結合起來。 第2題答案“審題立意”和“寫作技巧”。此題考查的是對于文段内容的概括。文言文題目中,概括文章内容,特别是闡述寫作理論方面的文 字,确有一定的難度。題目提示是關于寫作兩個方面的概括,其實就是從内容和技巧兩方面看,但很多考生僅答到一個方面。文中“故一題到手,必靜相其神理所起止,由實字勘到虛字,更由有字句處勘到無字句處,既入其中,複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題無餘蘊矣”講的是寫作内容的選擇,即審題立意,而“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務于他人所數十百言未盡者,予以數言了之,及其幅窮墨止,反覺有數十百言在其筆下,又于他人數言可了者,予更以數十百言,排蕩搖曳而出之,及其幅窮墨止,反覺紙上不多一字”則是寫作技巧。 第3題答案:兩者都是“避實就虛”的為文之道的具體表現。對他人已作過詳盡論述的,自己要在簡而言之中另有新意;對别人論述中的不到之處,自己應該充分地寫出獨到的見解來(或者寫出“詳人所略,略人所詳”的基本涵義也可)。此題的考查點為文意的整體理解和概括,答題的關鍵在“務于他人所數十百言未盡者,予以數言了之,及其幅窮墨止,反覺有數十百言在其筆下,又于他人數言可了者,予更以數十百言,排蕩搖曳而出之,及其幅窮墨止,反覺紙上不多一字”。可見文言文中議論性文章關鍵句的解讀尤為重要,并且答題過程中可以前後聯系推斷。

(三)(2002年上海高考卷)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鄭谷在袁州,齊己攜詩詣之。有《早梅》詩雲:“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谷曰:“‘數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齊己不覺下拜。自是士林以谷為“一字師”。

少陵雲:“多師是我師。”非止可師之人而師之也;村童牧豎一言一笑,皆吾之師,善取之皆成佳句。随園擔糞者,十月中,在梅樹下喜報雲:“有一身花矣!”餘因有句雲:“月映竹成千‘個’字,霜高梅孕一身花。”餘二月出門,有野僧送行,曰:“可惜園中梅花盛開,公帶不去!”餘因有句雲:“隻憐香雪梅千樹,不得随身帶上船。”

1.甲文中,鄭谷建議齊己,将“昨夜數枝開”改為“昨夜一枝開”,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随園擔糞者”在農曆十月中報告主人,梅樹“有一身花矣”,作者将這句話加工成“霜高梅孕一身花”,仔細品味句中“霜”、“孕”兩字的妙處。

3.這兩則古代詩話告訴我們,寫詩作文要善于向各類人學習,甲文所學習的對象是______________,乙文所學習的對象是______________

【分析】 第1題的答案是“‘數枝’非早也,未若‘一枝’”。或“用‘一枝’更可突出‘早’”。通過對文中信息的篩選、提煉,可以找到鄭谷的原話,即“‘數枝’非早也,未若‘一枝’”。 第2題答案:“霜”點出梅樹“孕”花的季節和環境;“孕”暗指梅樹含苞待放。此題考查對詩句中關鍵詞的鑒賞能力。“梅”是詩句描寫的主體,“霜”為“梅”的環境,梅花在寒冷的季節開放,“霜”正是當時氣候的特點,農曆十月已是深秋,寒氣将至,為下面的“孕”提供了條件。而“孕”是“梅”的狀态,如同生活中的“孕婦”處于生命孕育的狀态,此處的“孕”梅則是類比了梅花結蕾卻還未開放的狀态。許多考生由于一開始忽略了“梅孕”的語境義,将“一身花”誤解為滿樹梅花盛開,于是背離了原詩的語境,誤解為“霜”字體現當時的時令,帶來梅花盛開的喜訊,“孕”字說明梅花已開,而且是滿樹盛開。 第3題:甲文的對象為行家;乙文的對象為普通人。本題考查比較閱讀時常會涉及到的問題,即同樣是關于如何向他人學習寫詩作文,兩文分别從不同的對象出發來談這個問題,即兩者同中有異。這裡的“同”是指學習的對象,異在于甲文齊己“攜詩詣”鄭谷,可見鄭谷非一般詩人,不然不必專門造訪;而乙文中的随園擔糞者、野僧與鄭谷相比,顯然是外行,是一般人。此外,還要注意試題提的是“各類人”,即是答案不要寫具體的某個人,而需要将他們的身份進行歸類、比較。

遷移訓練

(一)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鄭燮,号闆橋,乾隆元年進士。知範縣,愛民如子。絕苞苴,無留牍。公餘辄與文士觞詠,有忘其為長吏者。調濰縣,歲荒,人相食。燮開倉赈貸,或阻之,燮曰:“此何時?俟輾轉申報,民無孑遺矣。有譴我任之。”發谷若幹石,令民具領券借給,活萬餘人。上憲嘉其能。秋又歉,捐廉代輸。去之日,悉取券焚之。濰人戴德,為立祠。燮有奇才,性曠達,不拘小節;于民事則纖悉必周。嘗夜出,聞書聲出茅屋,詢知韓生夢周,貧家子也。給薪水助之。韓成進士,有知己之感焉。官東省先後十二載,無留牍,亦無冤民。乞休歸,囊橐蕭然,賣書畫以自給。文宏博雄麗,詩宗範、陸,詞尤工妙,書出入漢隸中而别開生面。以餘事寫蘭竹,随意揮灑,筆趣橫生。其需次春明也,慎郡王極敬禮之。一缣一楮,不獨海内寶貴,即外服亦争購之。著《闆橋詩鈔》諸書。

1.請舉出文中側面描寫鄭燮的地方(用原文回答),并簡要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對文中有關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  (  )

 A.鄭燮為官時,終日勤于政務,公文案件從不積壓;但是,公事之餘卻也喜歡與文人們飲酒詠詩,有時甚至忘記自己是縣官了。

 B.一天夜裡,鄭燮發現窮苦書生韓夢周刻苦攻讀,便給以資助;韓生考中進士後,十分感念鄭燮的知遇之恩。

 C.本文除了寫鄭燮做官方面的政績外,還寫了他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就,他的詩詞、書法、繪畫都有自己的特色,并且造詣都很高。

 D.文中“絕苞苴,無留牍”、“一缣一楮,不獨海内寶貴”的句子,在修辭上的特點與“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餘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相同。

3.根據上文,請你簡單分析鄭燮這個人物的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茅容耕于野,與等輩避雨樹下。衆皆夷踞相對,容獨危坐愈恭。郭林宗見而異之,遂與共言。容留林宗宿,旦日,殺雞為馔,林宗以為為己設。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蔬與客同飯。林宗起拜之,曰:“林宗猶減三牲之具以供賓客,而卿如此,乃我友也!”因勸令學,卒以成德。

孟敏荷甑堕地,不顧去。林宗見而問其意,對曰:“甑已破矣,視之何益!”林宗以此異之。勸令遊學,十年知名。三公俱辟,并不屈。

笠翁曰:人謂二事皆賢,莫能舉其優劣;如必欲軒轾之,其惟後孟敏而先茅容乎?以孟敏所能者小節,而茅容所重者大倫也。予曰不然。茅容殺雞供母,而以草蔬待客,孝則孝矣,未免妨母之賢。此必有意為之,以起林宗之驚羨耳。若孟敏之不顧堕甑,則全出天機。以此觀人,始不失為人倫之鑒。

笠翁又曰:凡天下過情之事,皆有意為之者也;凡不及子情之事,皆率意為之者也。持此法以論人,雖未必盡當,然亦思過半矣。

1.上文“笠翁曰”相當于《史記》中的“_______”,“曰”可以理解為_______

2.對“衆皆夷踞相對,容獨危坐愈恭”句意理解确切的一項是  (  )

 A.衆人都随意地蹲着,隻有茅容端坐着,顯得恭敬有禮。

 B.衆人都随意地蹲着,而茅容坐的地方很危險,卻仍恭敬有禮。

 C.衆人都坐在平地上,隻有茅容端坐着,對大家恭恭敬敬。

 D.衆人都坐在平地上,而茅容單獨坐在危險處,卻仍然很謙恭。

3.對茅容、孟敏優劣的評價,笠翁的觀點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

4.簡評文中“人”和“笠翁”的不同觀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詩改一字,界判人天,非個中人不解。齊己《早梅》雲:“前村深雪裡,昨夜幾枝開。”鄭谷曰:“改‘幾’字為‘一’字,方是早梅。”齊乃下拜。某作《禦溝》詩曰:“此波涵帝澤,無處濯塵纓。”以示皎然。皎然曰:“‘波’字不佳。”某怒而去。皎然暗書一“中”字在手心待之。須臾,其人狂奔而來,曰:“已改‘波’字為‘中’字矣。”皎然出手心示之,相與大笑。

——《随園詩話》

何南園《詠野菊》雲:“絕無人處偏逢我,不寄籬邊獨羨君。”寫“野”字妙。李琴夫《詠瓶菊》雲:“未許園林終晚節,不妨風雨到重陽。”寫“瓶”字妙。李又有“風定雨絲直”五字亦佳。

——《随園詩話》

1.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詩改一字,界判人天,非個中人不解。

2.對于上面兩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  (  )

 A.詩歌的境界往往落在詩句中的某一個字上,這個字也就是詩眼。

 B.詩句中一個字的變動會使得整首詩的意境大為改變。

 C.齊己《早梅》詩中“幾”改為“一”,描繪了早梅之“早”、之“疏疏落落”。

 D.詩歌的意境往往應該體現在對于題眼的表現上。

3.上面第一個語段中的“波”字為什麼應該改為“中”字?請說說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從上面第二個語段中任選一句詩句,說說它表現了怎樣的意境?(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飲泉亭記

①昔司馬氏有廉臣焉,曰吳君隐之,出刺廣州,過貪泉而飲之,賦詩曰:“_______”其後隐之,卒以廉終其身,而後世之稱廉者,亦必曰“吳刺史”焉。有元憲副吳君為廣西時,名其亭曰“飲泉”,慕刺史也,而憲副之廉,卒與刺史相先後。

②至正十四年,憲副之孫以時,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書“飲泉亭”三字,征予言。予舊見昔人論刺史飲泉事,或病其為矯心,甚不以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說,正人心,揚公論,皆當見而為之,又何可病而譏之哉?

③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貪與廉,自我作之,豈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飲之者死,我乃奮其不畏之氣,冒而飲之,死非我能奪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強飲焉,是矯也,是無益而沽名也,則君子病而不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禮以立之,驅之以刀劍而不為不義屈,臨之以湯火而不為不義動,夫豈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④人之好利與好名,皆蠱于物者也,有一焉,則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決非矯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飲之以示人,使人知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貪濁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謂植正道,遏邪說,正人心,揚公論,真足以啟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齊下矣。

⑤番禺在嶺峤外,去天子最遠,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貪,貪相承習為故,民無所歸咎,而以泉當之,怨而激者之雲也。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獲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與物皆受其賜。嗚呼,偉哉!以時尚氣節,敢直言,見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祿位者,多不與相得。予甚敬其有祖風也,是為記。

(劉 基)

1.文章第①節劃線處空缺的詩歌,根據文意,其合理的順序為:  (  )

①一歃懷千金  ②試使夷、齊飲  ③古人雲此水  ④終當不易心

 A.③①②④ B.③④②①

 C.①②③④ D.③②①④

2.文章第②節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從語言運用的角度賞析第③節劃線句的表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對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項是:(  )

 A.憲副吳君名貪泉為“飲泉”且書于其亭之上,意在表明其類于吳隐之之志

 B.吳隐之飲貪泉的目的是為了讓世人明白一個人的貪、廉在于内心而非外物

 C.番禹之地官員貪相承習的根本原因在于此地遠離天子,故無所約束和忌憚

 D.番禹之民有貪泉之說,乃源于他們不知“道”不自信,是愚昧懦弱的行為

5.請分條概述本文的寫作意圖(寫出三條即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合奇》序

①世間惟拘儒老生不可與言文。耳多未聞,目多未見,而出其鄙委牽拘之識,相天下文章,甯複有文章乎?

②予謂文章之妙不在趨形似之間。自然靈氣,恍惚而來,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狀。非物尋常得以合之。蘇子瞻畫枯株竹石,絕異古今畫格,乃愈奇妙。若以畫格程之,幾不入格。米家山水人物,不多用意,略施數筆,形象宛然。正使有意為之,亦複不佳。故夫筆墨小技,可以入神而證聖。自非通人,誰與解此?

③吾鄉丘毛伯選海内合奇文止百餘篇,奇無所不合。或片紙短幅,寸人豆馬;或長河巨浪,洶洶崩屋;或流水孤村,寒鴉古木;或岚煙草樹,蒼狗白衣;或彜鼎商周,丘索墳典 。凡天地間奇偉靈異高朗古宕之氣,猶及見于斯編。神矣化矣。夫使筆墨不靈,聖賢減色,皆浮沉習氣為之魔。士有志于千秋,甯為狂狷,毋為鄉願,試取毛伯是編讀之。

(湯顯祖)

1.第①段“拘儒老生不可與言文”的原因是_______。(用自己的話回答)

2.第②段作者說蘇轼的畫,“若以畫格程之,幾不入格”,該句中的“格”應理解為_______。

3.分析第③段劃線句的語言特點。

4.下列與文章有關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

 A.湯顯祖是明朝著名戲劇家,寫有名篇《牡丹亭》。

 B.作者認為隻有通人,才能明白文創作的合奇之理。

 C.這是作者為丘毛伯所寫的《合奇》一書作的序文。

 D.作者認為甯做狂狷不做鄉願,否則難免浮沉習氣。

5.概括本文所闡述的文學主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