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魯佳 制圖/顧喆翡 蔡李臯
44歲的肖其棟是中通快遞杭州下沙網點的一名快遞員,2001年就開始送快遞的他,親眼見證了這些年中國物流行業的飛速發展。
“以前小哥沒那麼受重視,現在關注我們的人多了,社會各界也一直在呼籲,要互相理解、關愛小哥。”社會對小哥态度的轉變,肖其棟感同身受,“以前人家會說,那個送快遞的,現在都說‘師傅辛苦了’。”
大熱天的杭州,偶爾會有客戶遞過來一瓶礦泉水。街頭小巷,各種各樣的小哥驿站也不難找,裡面可以休息,還提供免費的飲料等。就連做核酸,杭州也開出了小哥專場,随到随做,不耽誤時間。
接受我們調查的2130名小哥,96%都是45歲以下的青壯年。在卷中,除了“收入和福利”外,小哥們最迫切想要改變的,就是社會認同感和同城待遇(包括買房買車落戶以及子女教育等等)。
“不想被人看不起。”采訪中,很多更年輕一些的小哥都跟我們提到“尊重”,對他們來說,并不想把自己靠本事吃飯的工作,和“苦力”“跑腿”這樣的詞彙聯系在一起。
你可能會想不到,有時候,我們收到快遞外賣時,不經意說的一句“謝謝”或“辛苦了”,小哥們其實蠻在乎。這樣的回報,從某種意義上說,可能比一個好評更能安慰小哥的情緒,尤其是當下暴熱的環境裡,每個戶外工作者都有職業倦怠的時候。
“有時候幫客戶送了一個急件,或者幫了什麼忙得到感謝,就很有成就感。”小哥闫文朋說。
以前經常受委屈被誤解
不過情況正在慢慢變好
肖其棟是福建霞浦人,當地不少人都很有生意頭腦。2001年,剛滿22歲的肖其棟來到杭州,在下沙大學城開了一家隻有30平方的小書店。很快,頭腦靈光的肖其棟注意到了剛冒頭的快遞業,在經營書店的同時幹起了快遞代收業務。
到2014年,随着互聯網時代的興起,肖其棟關了賺不到多少錢的小書店,專職幹起了快遞。
“那時候,有些人對快遞小哥帶着偏見,有時甚至會被保安驅趕,讓我們把車停遠一點。”肖其棟說,剛開始送快遞還遇到不少委屈事,比如按照客戶的要求放在門口了,結果家人拿走了沒說,客戶就以為件丢了,直接投訴,就要被罰。
遇到這些“不公平”怎麼辦?晚上給自己打氣,第二天繼續加油。
快遞小哥肖其棟一度是各大媒體财經報道中的風雲人物。
從一開始的幾十件一天,到現在一個網點日均件量達到3000件,業務越來越繁忙。肖其棟也從别人眼裡的“外鄉人”,變成了整個下沙大學城的“活地圖”。他的派件時效,常年保持網點第一。
因為在大學城開過十幾年書店,他對大學城的感情很深厚,後來和妻子就在大學城開了一家快遞驿站。
肖其棟現在和妻子一起經營一家快遞驿站。
“我很喜歡這個行業,學生們跟我都和朋友一樣,還會把家裡的特産帶來給我。”肖其棟說。有個學生看他天天蹲在地上分揀包裹,第二天就送了個小凳子過來。他加了很多大學生的微信,有時候他們發信息來,說包裹比較重拿不動,他就幫忙免費送到寝室去。
2018年,40歲的肖其棟迎來了快遞生涯的巅峰,先是在天貓雙11晚會上“打敗”了馬雲,又陪中通老闆賴梅松走了趟風雲浙商評選的紅毯,一時成為新聞人物。
“這幾年,能明顯感到社會各界對小哥這個職業的态度有了質的變化,都說我們是勤勞的小蜜蜂。”更讓肖其棟安心的是,從2021年開始,公司給他們買了意外險,“真發生點什麼事,也有底氣和保障了。”他說,快遞真的是可以做一輩子的事業。
下雨天客戶一句“慢一點”
就是對我最大的安慰
和快遞小哥一樣,外賣小哥也有面對客戶差評而感到委屈的時候。
四川人鄒小東是美團的外賣員,幹了三四年的他,現在除了送單,還要幫忙處理糾紛、調派騎手以及服務騎手。
“騎手能不能接到單、接到多少單位和工作能力有關,每天平均能送60多單吧。”鄒小東說,和快遞小哥不同的是,外賣小哥的工作高峰期在早上7點、中午11點-1點、下午5點-8點,更重要的是送單速度。
“以前在送單的時候也碰到過不少釘子,我們在路上有時候會遇到一些突發狀況,比如天氣啊、車況啊等等,有些客戶可能不是特别好溝通,不由分說就給個差評或者退餐。還有的小區、寫字樓會遇上兇巴巴的保安,大聲呵斥不讓進。我們就會想,為什麼不能好好說話。”鄒小東說,他們能做的也隻能是耐心溝通,以不發生沖突為前提。
當然,暖心一刻也有不少。而且他感覺,這樣的時刻現在越來越多。
“下大雨的時候,有些客戶會給我們發‘小哥請路上慢一點’‘慢慢來,不要急’的消息;高溫天的時候,有些客戶收到餐之後會給我們送上一瓶水……”鄒小東說,這些點滴他們都記在心間。
另外,騎手在送單高峰期之外都能在站點裡休息,特别是炎炎夏日,“有躺椅、有水喝,站長還會買冰淇淋給我們吃。”鄒小東說,現在的工作環境可以說是越來越好了。
闫文朋說,遇到委屈的事隻能自己安慰自己。
靠自己的不懈努力
慢慢改變客戶對小哥的評價
2017年之前,闫文朋一直在河南老家打散工,在哥哥的建議下,沒怎麼出過遠門的他,也來了杭州讨生活。
一到這個電商之都,闫文朋就接觸到了快遞行業,在京東當小哥,“覺得收入不錯,一開始一個月有六七千,而且感覺這個行業前景也不錯。”
不過,做快遞小哥,接觸到的是形形色色的人,有好的也難相處的。
“特别是剛開始時,因為不熟悉區域和客戶,收到了不少投訴。”闫文朋說,其實有時候是有點委屈的,客戶不太理解,比如他們在卸貨之後,貨物掃了二維碼,客戶的手機裡就會顯示開始派送,有的就會打電話來說,是不是10分鐘就能送到了。“但其實,我們每個人有配送區域,卸貨之後會馬上送貨,我們會盡最大努力快一點,但不能保證10分鐘,可能要半小時,客戶偶爾會有差評或投訴。還有的,電話裡要求他放家門口,結果後來快遞不見了,就來找賠,當時心裡憋屈極了。”闫文朋說。
第一年最難熬,覺得客戶不理解也不尊重快遞小哥。“但是晚上回家之後,再回頭想想我們從事的是服務行業,就是什麼人都會遇到,避免不了,隻能自己再多做一點工作,自己安慰自己。”闫文朋笑着說,現在想想當時也挺了不起的,就這麼挺過來了。
具體怎麼做?就是盡可能去熟悉客戶。如今已是老員工的闫文朋,幾乎摸清了他負責片區所有客戶的脾氣。
“有的客戶是上夜班的,早上不方便接電話;有的客戶不在家,可以放到旁邊的親戚朋友家;有的客戶就在附近上班,着急用的東西就幫送到單位去……”闫文朋說,零差評對他來說很有成就感,而最讓他溫暖的還是客戶們的感謝。
“有一次送了6箱重貨到6樓的客戶,那個小區還沒有電梯,隻有老人在家,我就一箱箱送上去。客戶後來一直說謝謝,要給我水,還要給我小費,我都婉拒了。”他說,雖然身體是累的,但是心裡的暖的。
“早幾年,我還遇到過有些商家看不起小哥的情況,不讓快遞員進店,覺得影響生意。現在,這種情況也基本沒有了。”闫文朋感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理解快遞小哥的辛苦,這個職業也在漸漸獲得更多人的尊重。
如何讓快遞小哥工作更有保障,生活更有尊嚴?浙江在這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全國首部促進快遞發展的地方性法規《浙江省快遞業促進條例》已經正式實施。此外,我省相關管理部門也在推進給小哥購買社會保險(包含工傷保險)及商業保險的工作。關于小哥的社會保障工作,也是穩步推進。
在街頭巷尾,能喝水、休息、充電的小哥驿站也正在不斷建成完善,快遞小哥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歸屬感正在不斷增強。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