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浙江山水詩情畫意

浙江山水詩情畫意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8 11:48:36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陳甯

浙江山水詩情畫意(專家學者看詩畫江南)1

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心中最美的風景—被形容為“浙東香格裡拉”的楊豐山村。仙居縣朱溪鎮供圖

今天的你,能讀懂浙江嗎?

兩個月前,備受矚目的“詩畫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主題詞,打開了浙江人的暢想空間——8個字很短,卻蘊含如詩如畫的山水風光、綿延不斷的兩浙文脈;8個字很長,它連結過去與未來,觸發敢闖敢試的浙江人順應時代、擁抱變化。

日前,本報推出“詩畫江南、活力浙江”系列采訪,18位各個行業、領域的專家學者暢談自己眼中的浙江。一次次對談是“走讀”,更是思想的激蕩。我們發現,江南的自然與人文,浙江的精神與氣度,早已浸潤在他們的基因裡。

“這8個字很好地凝聚了浙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又凝聚了浙江的山水、人文和精神。省域品牌的打造和培育,無疑是一項具有開創意義的工作。”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長、研究員何建華這樣評價。當“故鄉、山水、人文、發展、當下、未來”等高頻詞不斷出現在采訪中,一個“鮮活”的浙江逐漸呈現在眼前。

故鄉、山水

我們與浙江相生相融

浙江山水詩情畫意(專家學者看詩畫江南)2

考古學家杜正賢帶着記者走訪他最為熟悉的杭州南宋禦街。記者 餘碧寅 攝

從富庶豐饒的杭嘉湖平原,到風光旖旎的唐詩之路;從濤聲依依的東海之濱,到綠意綿延的浙南山區……浙江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曆經歲月積澱,那些如詩如畫的山水風光,已經與人相生相融,構建了“詩畫江南”的現實來源。

故鄉,是采訪中頻繁出現的元素之一。香樟亭亭如蓋,人與自然合而為一,這是考古學家杜正賢的老家東陽岩前村;湖泊澄清碧綠,青山連綿起伏,這是兒童文學作家沈石溪的老家慈溪東渡村;一粒稻米見證世界稻作文化起源,這是文化學者金元浦的故鄉浦江……

人與地域,總是緊緊相依。法國地理學家阿·德芒戎曾說:“凡是人類生活的地方,無論何處,他們的生活方式中,總是包含着他們與地域基礎之間一種必然的關系。”這些生于浙江、長于浙江的人們,也最善于從熟悉的土地中汲取靈感。

作家湯湯的不少作品裡,都能找得到故鄉的影子。《湯湯奇幻童年故事本》的靈感,來自于自己長大的武義南缸窯村;《美人樹》的創作起源于村口的大樹;《水妖喀喀莎》中藍婆住的屋子,是小時候曬谷坪旁的土房子……“故鄉使我童年的心靈充滿陽光雨露和草木氣息,一直溫暖芬芳至今。”她說。

76歲的畫家何水法,依然奔波于全省各地,為的是尋找一朵靈動的荷花。“同樣是荷花,開在不同的地方,就有着不同的景緻。比如,西湖的荷花是一片一片的,視野開闊;武義的十裡荷花有上百個品種,有單瓣的、複瓣的……”在他眼裡,筆墨是中國畫的生命線,水是中國畫的靈魂,寫生是畫家與生活的對話。

大運河,是作家海飛腳印遍布的地方。每當寫作累了、需要找靈感,甚至是無目的閑逛的時候,他總會沿着大運河走下去。江南的意象,也刻在了這位江南作家的筆下。這些年,他策劃推動的海小槍槍公益童書館,大門距離大運河邊隻有七步。

浙江山水詩情畫意(專家學者看詩畫江南)3

去年,杭州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家彪以首席科學家的身份,帶領中國第12次北極科考隊赴北極考察。受訪者供圖

從小居住于杭州井亭橋一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家彪自然而然有一種對水的親近。這種情感,觸發他在更深更遠的大洋探索中留下自己的人生軌迹,也驅使他在科研工作中揚帆遠航。“浙江文化底蘊豐厚,但對于海洋文化的發掘和保護,依然亟待加強。”他感慨道,浙江與水是密不可分的。深埋在地下的海洋沉積物,蘊藏着我們的曆史和人文記憶。

采訪中我們發現,以浙江的山水風光為起點,地域、人文、藝術、曆史之間,似有一條無形的“紐帶”。

何建華更傾向于把“詩畫江南”理解為一種動态的意向。“這四個字讓人産生豐富的、可視性的聯想,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還帶有水墨江南的意味。這種意境會展現出一種畫面感,令人遙想詩與遠方。”他說。

人文、發展

塑造一個有活力的浙江

江南之所以令人沉醉,不僅因為山水風光,更因為一方人文、曆史積澱鍛造出的人的品格。無論是身在異鄉的浙江人,還是在這片土地上奮鬥的“新浙江人”,都善于“闖”、勇于“試”、敢于“冒”。

讀懂了人,也就推開了“活力浙江”這扇窗。“五千年前的良渚人,肯定是當時最有活力的,這才給我們留下這麼神秘豐富的遺産。”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新院長徐天進頗有新意地闡釋了地理環境對人的影響。“環境學派認為,文明的進展主要取決于環境,人居住的大空間,對自身的影響很大,這種影響必然又是相互的。”正如不少人感佩他“接棒”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的勇氣,他也被故鄉永康五金城問鼎全球的魄力折服。“這離不開永康人骨子裡充滿活力的文化基因。”他說。

浙江山水詩情畫意(專家學者看詩畫江南)4

錢前院士在仙居縣楊豐山村。本人供圖

安徽籍中科院院士錢前與浙江人打了近40年交道。“在我看來,無論是名人大家,還是普通工作者,都有不一般的活力。”他笑稱,自己幾十年如一日,候鳥般“南下北上”堅持分子育種事業,或許也是受到了這種活力的感染。

這種活力,觸發着人們不斷探索如何在時代浪潮激蕩中塑造一個有希望的浙江。

多年前,浦江的水晶加工産業飛速發展,“散亂污”的産業模式對河流湖泊造成破壞,這讓身在北京的金元浦皺了眉頭。“生态是浦江的天然優勢,人、環境與經濟的相融,能夠催生出最大的發展動力。”現在,飽受诟病的“牛奶河”“垃圾湖”得到治理,金獅湖、翠湖、通濟湖碧波蕩漾。“家鄉改革發展的新面貌,增強了我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他說。

西安人張穎岚到浙江大學工作剛滿6年,他感歎于浙江正以飽滿活力續寫文化遺産的詩篇。從西湖的免費開放,到良渚遺址管委會的成功運作,再到當下“千座鄉村博物館”的積極建設,浙江在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和利用上的“思路”和“闖勁”讓張穎岚印象深刻。他說:“這種‘活力’不僅使這些遺址、古建築和文物能夠為公衆所認知和了解,還在于使這些與現代生活已經拉開一段距離的遺産,能夠在現代生活中發揮出一種文化的推動力。”

現在,在内蒙古長大的設計師韓緒,對新時代的浙江村莊有了不同見解。幾年前,他參與了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視覺形象及符号系統設計,創作團隊在4個月的前期調研中,通過完整記錄、體驗“農村24小時”,融入當地文化生活。他有些意外地發現,不少農村已不再是“落後、閉塞”的代名詞。浙北平原地區,不少村民自辦企業,吸引着來自全國各地的“新村民”。“這股發展的勁,不分城與鄉,都是新時代浙江的寫照。”

“改革開放後的溫州模式以及現代互聯網經濟都是很好的印證。”何建華說,即使面臨着發展的難題,浙江人都勇于創新突破,這也是浙江的人文精神。

當下、未來

省域品牌就像“一條路”

浙江山水詩情畫意(專家學者看詩畫江南)5

“詩畫江南、活力浙江”系列采訪期間,我們提煉出專家學者們提及的高頻詞,制作成一組共5張的明信片,把浙江的山水、人文、創新“遙寄”遠方。文案 李嬌俨 設計 林琳 朱夢琳

“王旭烽、趙雁君把紹興推薦給您”“徐天進、湯湯對浙江曆史名人王陽明的精神世界心向往之”“杜正賢、金元浦最喜歡的浙江美食是東坡肉”“陳野、龐龍贊美浙江人的堅韌、聰敏”……

當“詩畫江南、活力浙江”系列采訪活動接近尾聲,一組以“一抹江南”“一頁書卷”“一味鮮香”“一縷情義”為主題的明信片随之誕生。此刻,這些承載着山水人文、創新活力的小小卡片,已從杭州遙寄向遠方。

看到“詩畫江南、活力浙江”系列采訪之後,初到杭州的創業者常潔給我們發來“我選擇到浙江發展,看中的就是這裡的人文氛圍,還有浙江人的務實精神;我眼中的浙江人,就如《茶人三部曲》的主人公杭嘉和一樣,清瘦健康的外表下卻有厚重、講情義、有擔當的内心……”她最想把明信片寄給自己遠在北京的母親。“我想邀請她9月到杭州品茶,還想帶她一起品讀王旭烽的新書《望江南》。”她說。

當明信片送到杜正賢手中時,由他擔任系主任的浙大城市學院考古系已經迎來第一屆新生。“考古系從無到有,是許多人的心血,沒有一點勇氣與魄力,沒有點面向未來的思維,是辦不成的。”他說,活力浙江,就寫在這些朝氣蓬勃的年輕人臉上。浙江是文物大省,未來,考古系将為考古這項意義非凡的事業輸送人才。

浙江山水詩情畫意(專家學者看詩畫江南)6

在浙江省自然博物院,果果小朋友收到我們送出的“詩畫江南、活力浙江”明信片。見習記者 林曉晖 塗佳煜 攝

在中國絲綢博物館、浙江自然博物院、浙江省農業科學院,青年科研人員、遊客們在明信片上寫下祝福,薄薄的紙張承載着厚重的心願,與今天的浙江一起,“奔赴”遠方。

跨越萬水千山的明信片,拉近了人們與這片土地的距離。雖然遠在法國留學,浙江大學校友“梨子”依然時時牽挂江南:“杭州是我最牽挂的城市之一,無論我走到哪裡,我心中總有一個位置留給她。”在浙江奮鬥10餘年的江西籍外賣小哥鐘繼業難掩激動:“這些年,看着浙江的城市越來越漂亮,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我希望自己像這裡一樣,越來越有活力。”

與浙江有淵源的人,都在不約而同地思考:今天的浙江,為什麼需要省域品牌?早在去年8月,省域品牌主題詞深化工作就已啟動。參加過其中兩次座談會的省政府咨詢委員會學術委副主任劉亭說:“這是一件好事。” 省域品牌作為一個省域最鮮明的标識,既是提升綜合實力、凝聚精氣神的重要方式,也是對外展現整體形象、擴大影響力的關鍵環節。

“就像一個城市無論有多少自然的、社會的資源,總是千流一源、一以貫之。”金元浦說,省域品牌就是一張名片,它告訴我們城市應該具備什麼樣子的“魂”,我們能從中體會到城市的獨特内涵。他期待,未來的浙江能更好地發掘這種“魂”,拓展省域品牌的内涵,通過數字化改革,将文化與科技高度融合起來。

徐天進從省域品牌說起,說到了自己的一個願望——有一天,人們把逛博物院當作日常。藝人可以在這裡展示制玉的流程,遊客也可以在輔導下上手加工,就像一種實驗考古,參與和體驗文明的這種進程。“‘詩畫江南、活力浙江’,都不是虛的,是可以觸摸的,或者說,就蘊藏在日常裡。”他說。

……

也許,省域品牌就像“一條路”,走過它,就能梳理出一部充滿生機活力、不斷超越自我的發展史、奮鬥史、創新史;而更重要的是,沿着這條路,我們能夠讀懂當下,探尋未來。

【浙江新聞 】

浙江山水詩情畫意(專家學者看詩畫江南)7

文案 李嬌俨 設計 林琳 朱夢琳

專家心中“最浙江”的元素

“詩畫江南、活力浙江”系列采訪期間,專家學者們不約而同推薦起自己心中“最浙江”的元素。其中,有童年時最喜愛的零食,有一道人盡皆知的小菜,有一條車水馬龍的老路,以及一座曆史悠久的名城……

一味小食

現在,沈石溪提起慈溪的鹽炒豆時,依然贊不絕口。甯波人喜歡叫蠶豆為倭豆,蠶豆可以套種在棉地裡。因為慈溪是個大棉倉,所以蠶豆的種植面積也很大,産量高、品種純。慈溪人愛吃土生土長的蠶豆,把蠶豆加工成芽豆、豆闆、油炸豆闆、油鹽炒豆等,其中的鹽炒豆就是一種别有風味的家鄉特産。

一道名菜

王旭烽喜歡吃的“炒二冬”,是杭州的一道特色名菜,屬于冬令時菜。每年臨近小雪時,老杭州人就把當地生産的長梗白菜買回去,在馬路邊晾曬幾天,等到青葉微微發黃的時候,再把這些葉子放入大缸。先鋪一層葉再撒一層鹽,用腳踩實,循環往複,直到把大缸塞滿。最後用一塊石頭壓住。20天後,讓人心心念念的冬腌菜就做好了。此時配上剛出土的冬筍,就做成了“炒二冬”。

一條老路

杜正賢與杭州的中山路有着不解之緣。他從事文物工作35年,其主線即南宋臨安城,就是圍繞着中山路兩側舊城展開的。杜正賢曾主編了《杭州中山路》一書。從書中,你可以看到現實與曆史的交織,詩畫與活力的相融。

一座名城

張穎岚剛搬到杭州時,常去杭州黃龍體育中心邊的一家面館吃牛肉面。坐在臨街的窗口,他觀察到,駛來的車輛在望見過街的行人時,都一一放慢了速度,耐心地停在斑馬線前等待。細節之處的文明與溫度讓初來乍到的他“非常感動”。定居下來,他融入得十分順利。将來,這位陝西人也打算一直留在他愛上的江南。

掃一掃,進入“詩畫江南、活力浙江”系列采訪專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