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氣溫的上升,越來越多的生物種群活動頻率,繁殖等都在上升之中。當然無論是友好,還是不友好的生物種群都在出現。
這不!一則關于廣東多地出現福壽螺泛濫的現象的消息,再次引發了大家的熱議。
當然,看到這種生物的時候,很多人可能會認識錯誤,并且還可能給自己帶來風險,主要是在食用上的可能性較大。但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我們首先要提醒大家,不要輕易觸碰。吃也非常危險。到底有多危險?下面我們就一步一步地來看。
廣東多地福壽螺泛濫
福壽螺對很多人來說,應該比較了解了,這是列為我國重大危險性農業外來入侵生物之一,該生物長相的确比較難以識别,貝殼外觀與田螺相似。
所以,很多人都經常認錯。該物種具一螺旋狀的螺殼,顔色随環境及螺齡不同而異,不同的福壽螺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在它的頭部上,有2對非常奇特的觸角,前觸角短,後觸角長,一般來說,成年的福壽螺貝殼較厚,殼高7厘米左右。該生物屬于雜食性物種,喜歡在池邊淺水區進行活動,主要取食浮萍、蔬菜、瓜果等等,所以對農業具有破壞的能力。
然而這種生物最初分布在南美洲地區,但是随着它的擴散,已經變成了世界性入侵物種,無論是在北美、亞洲、非洲等地,都有該生物的分布。
所以,在我國出現也是正常情況。然而,要想根除這種生物非常困難。就如我們常說的入侵物種“小龍蝦”,這麼多年了,小龍蝦在野外依然存在,隻要出現了野外活動,很容易出現繁衍的模式,難以将其徹底清理。
福壽螺也是一樣的,隻不過是入侵我國的外來物種之一。在2020年的時候,我國發布了關于生态環境狀況公報,直接指出了——我國已經發現了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所以對生态系統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而裡面很多生物可能大家都沒有聽說過。這也算是提醒了大家,要加強對外來物種的管控才行。
而這次提到的其中一個區域,廣東惠州江北一處公園,看到了湖邊的地面上、露出水面的石頭和植物莖葉處,都能看到許多桑葚般大小、粉紅色不明物體。并且是屬于粉色狀态,其實這正是福壽螺的卵聚集而成的。
這也意味着它在繁殖之中,那麼更大規模的種群還可能出現,這也說明了福壽螺泛濫在不少地區出現,并且還有擴散的可能性,這就看未來如何控制了。
福壽螺到底有多危險?能不能吃?
福壽螺的确是非常危險,出現問題的還不少。
在2017年的時候,一對夫妻蜜月旅行時誤食 福壽螺 ,導緻寄生蟲入侵腦部的恐怖經曆。懷孕的她做了六次腰部穿刺,紮了近300瓶水,吃了十幾盒打蟲藥,因為藥物和激素作用身體變形, 被迫進行了藥物人流,所以危害極大。
主要是這種生物是一種人畜共患寄生蟲病的中間宿主,每隻福壽螺内可含廣州管圓線幼蟲3000~6000條。
廣州管圓線蟲是我國學者陳心陶1933年在廣州的老鼠體内發現的,一旦它進入到人大腦之中,就會出現頭暈、頭痛等情況,如果嚴重的話,還可能導緻失明,記憶力下降、癡呆,甚至死亡。
所以,最好不要觸碰這種生物。不過話說回來,這種生物的确是可以吃,但是處理不當就會出現被感染的情況。如果生吃螺肉,或食用未煮熟的螺肉,極易引起食源性廣州管圓線蟲病。感染之後,幼蟲會侵入人腦,從而引發生命上的危機。患者進食螺肉後,一般在2~5天内發病。所以,最好不要去食用。
的确是可以吃,并且也并非所有地區的福壽螺都感染了廣州管圓線蟲。但是,你也沒有辦法直接說這種生物就沒有感染。這就是關鍵。
所以,整體上來說,福壽螺還是非常危險的。特别是分不清楚福壽螺與田螺的,更加不要去觸碰,兩者真的太相似了。
如何區别福壽螺與田螺?我們簡單描述一下
大小:田螺個頭較小,1~1.5cm的占多數,福壽螺個頭要大好幾倍。
外殼:福壽螺的外殼呈淡橄榄綠色或黃褐色,福壽螺的外殼顔色則為青褐色。
螺肉:福壽螺的螺肉顔色較淺,多為黃白色;田螺的肉多為青褐色。
這三點就可以輕松判别出來。當然也可以根據螺卵,螺蓋等方面來進行判斷。但是一般人也很難識别,所以從大小,外殼等方面是最好判斷的,這就是大概的情況。這樣再次提醒了大家,不要唯一一時的“食欲”,給自己帶來生命上的危機。
總結
雖然在上世紀80年代,福壽螺被當成可食用的經濟型螺類引入我國,但是沒想到的是,它進入我國之後,迅速适應我國本土環境,對地區的生态環境造成了危害。
然而,野外泛濫還沒有一個合适的天敵,能夠将其清除,這也是最為關鍵的事情,所以才出現了泛濫。如果持續下去,未來我們還可能看到更多地區遇到這種生物。
同時,再次提醒,對于福壽螺,不要輕易觸碰,一不小心,吃了極有可能感染寄生蟲,導緻嚴重後果。
在2006年的時候,我國就曾爆發過一起受害人數達到160多位的福壽螺感染事件,導緻顧客在食用後感染了廣州管圓線蟲病,這就是大概的情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