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今日頭條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說起劉敏濤,
你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什麼?
是《琅琊榜》的靜妃,
是《僞裝者》的明鏡,
還是《歡樂頌》的關母?
劉敏濤是一位天賦型演員,
起點就是“中國小鞏俐”。
然而,年輕時的劉敏濤,
并不重視自己的才華。
經曆了38年的浮沉,
她終于發現,
人生唯一可以依靠的,
隻有自己。
劉敏濤在中戲考試時,被鞏俐的班主任一眼相中。
當時,班主任和她父母說,她會是中國的“小鞏俐”。
她們同樣長相大氣,氣質特别,眉眼間的倔強,也十分類似。
但劉敏濤的前半生,和鞏俐相差甚遠。
她習慣做外界要求她做的一切角色,并且努力把這些角色做好。
在家從父,出嫁從夫,老來從子。是她曾經的座右銘。
劉敏濤曾以為,自己會是一個普通的全職家庭主婦。
她将人生所有,寄托在丈夫和孩子身上。
如今,我們在熒幕前看到的“大女人”形象,是她從前不曾設想的未來。
“在家從父”的童年
劉敏濤出生在一個傳統家庭。
從小,她就挂着“别人家的孩子”的稱号。
從來不會忤逆父母的要求,也是老師最得意的門生。
不惹父母生氣,能獲得周圍的人喜歡,是她小時候最大的追求。
截圖來源:非常靜距離
那時,她人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完成父母對她的要求。
她放棄高中,選擇了中專的幼師專業。
原因是父母覺得,女孩當幼師,比較合适。
截圖來源:非常靜距離
父母希望她往東,她幾乎不敢往西。
她覺得,父母總不會害她。
也從不思考,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截圖:《每日人物》劉敏濤采訪
回憶童年,她說:“長久以來,我身體裡自我的東西太少了,我很難去思考我高不高興,喜不喜歡。”
根深蒂固的個性
劉敏濤是非常典型的傳統女性。
這類型的女性,往往從小習成,凡事以他人為先的個性。
這種個性,和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有着莫大的關聯。
一個女性誕生,首要學會的,從來不是如何自愛,而是如何奉獻。
女性被社會熏陶,要具備成為“完美妻子”和“完美母親”角色的所有條件。
要懂得順從,付出,和犧牲。
總而言之,就是“去自我化”。
截圖來源:非常靜距離
劉敏濤在采訪中,這樣總結自己的個性:
“我是一個,什麼事情都要先想旁邊人的感受的人。這是我的習慣性思維,我沒有辦法,我爸爸媽媽都是這樣的,我言傳身教就是這樣的。”
言語間,充滿無奈。
她想過性格裡,不對勁的特質,然而,多年的習慣思維,讓她難以擺脫。
“出嫁從夫”的婚姻
個性決定命運。
劉敏濤小時候将命運托付給父母,成年後,她将命運托付給婚姻。
她認為,女人應當以愛情為先,以丈夫為天,以家庭為重。
采訪中,她也曾輸出這樣的婚戀觀:“我覺得如果家裡有條件,你可以不出去工作的話,就是應該在家相夫教子。”
截圖來源:非常靜距離
30歲,在劉敏濤事業最高峰時期,她遇到了愛情。
她和前夫相知相戀,結婚生子。
她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婚後,她逐漸退出演藝圈,将大量時間放在家庭上。
她是丈夫最好的賢内助,家裡一切事務,她都處理妥當。
她最大的追求,就是為丈夫掃除一切障礙,讓他沒有後顧之憂。
“面目模糊”的賢内助
截圖:《人物》劉敏濤演講
然而,讓劉敏濤付出一切的婚姻,終究走不過7年之癢。
在《人物》的演講上,她如此總結,7年婚姻的心理曆程:
“我的生活軌迹,幾乎全部符合,社會對一個‘标準女性’的預期。從小家教森嚴,認真讀書,中戲畢業以後,拍了幾部大戲。在事業上處于最高峰的時期,遇到了愛情。随後就順理成章地回歸家庭,相夫教女,退化成面目模糊的賢内助。”
這段總結裡,有一個關鍵句:“退化成面目模糊的賢内助。”
和無數個因為愛情,放棄事業,回歸家庭的,全職家庭主婦一樣,劉敏濤在這段婚姻裡,承受了難以想象的痛苦。
丈夫經商,兩人聚少離多,在女兒出生前,諾大的房子裡,隻有她一人。
失去了工作,等于失去了經濟來源。
愛情尚在時,男人的嘴臉,是“我負責賺錢養家,你負責貌美如花。”,摘星星摘月亮,都是輕而易舉的事。
然而,愛情總會消逝。
愛情消逝後,丈夫面對整天窩在家裡,不再光彩四射,隻會攤開雙手,擺出“讨錢”姿态的妻子,曾經的感激,化作不屑和無視。
他越來越不願歸家,即使女兒出生了,他依舊無情。
離婚後,劉敏濤參加《金星秀》。
她最憤恨的,是前夫至今不曾看過女兒一眼。
“隻能說我家這個東西是個奇葩。他這兩年都從來沒有看過孩子,他可能覺得工作比家庭重要吧。”
截圖:《金星秀》
她曾經以為可以依靠他人,度過安穩幸福的一生。
然而,當她将人生托付給他人時,同時也将自己推入深淵。
最後得到的,隻有痛苦。
遲到的覺醒
當生活給予你重擊,你會選擇原地倒下,還是站起來,重重地給生活回擊?
大部分人,都會在困難面前,選擇默默承受。
劉敏濤卻認為,人生不該隻有接受,還該有覺醒。
決定離婚的那個深夜,她獨自躺在床上,看着天花闆,恍惚間,看到了另一個自我。
她的人生,産生了第一次自我對話。
截圖:《人物》劉敏濤演講
天亮後,她離了婚,帶着女兒,展開新生活。
劉敏濤徹底甩掉讨好者的僞裝色,她開始摸索,生命真實的意義。
她重回職場,成功塑造了一個個,無可取代的經典人物。
比如,《琅琊榜》裡的靜妃。
比如,《僞裝者》裡的明鏡。
還有,《歡樂頌》裡的關母。
她剪斷自己曾經視為生命的長發,嘗試穿上露背的禮服,無論到哪,都把自己喜愛的花,家人的照片,一并擺上,儀式感終于走進她的生活。
最讓人驚喜的是,她改變了和父母的相處模式。
從前,她和父母的對話,隻有句号和和省略号。
現在,她勇敢地在話語裡,加上了反問,感歎。
而她的父母,反饋給她的,是“孩子,你比以前自信了,快樂了。”
截圖:《人物》劉敏濤演講
伴随着40歲來臨,她終于找到了自我。
自我就像人生的中心點,将她的生命延展,做到了真正的随心所欲。
把握自己的人生
劉敏濤在戲裡,演活了一個個人物。
在戲外,她同樣将一類型人的生活,“演”得活靈活現。
那就是 ,沒有自我的女性。
她的前半生,完全依附在他人身上,渴求他人,能夠給予她生活的保障和意義。
然而,依附并不是一件易事。
這意味着,你的自我需求要降到最低,将他人想要你做的,做到完美。
猶如傀儡的人生,和幸福完全不沾邊。
這時,很多人會渴望,摘下面具,過上真實的生活。
但,追求自我,也不是一件輕松的事。
這意味着,你需要反複和自己對話,勸服内心糾纏的不完美,并且認可,不完美必然存在。
并且,控制好遲來的叛逆。
做真實的自己≠做一切想要做的事。
而是,把握自己的人生。
就像劉敏濤所說:“言聽計從,無需過腦。而我行我素卻需要判斷能力和勇氣的雙重加持。”
截圖:《人物》劉敏濤演講
生活裡,太多人希望依靠别人,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們擺出一副委曲求全的樣子,其實,内核卻是懶惰。
“如果聽别人的話,就能過好自己的人生,那麼,何必自己絞盡腦汁,去想如何經營?”
這才是他們,内心最深的告白。
然而,依靠他人,真的能獲得幸福嗎?
不可能。
因為,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人生難題,而寄生蟲,最終得到的,隻會是不屑和抛棄。
唯有将人生緊握在自己手中的人,才能對自己的未來,有絕對的話語權。
也唯有如此,才可能獲得幸福。
作者:有鴨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