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水利樞紐是一個什麼樣的工程?為什麼要建設這個樞紐?樞紐建成後将對生态環境、社會環境産生什麼樣的影響?本文帶你科普——
鄱陽湖,承納江西境内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江河來水,經湖口彙入長江,水位漲落受五河來水及長江水位的雙重影響,具有“洪水一片、枯水一線”的獨特自然特征,也因此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長江中下遊重要的水生态安全屏障、國際重要濕地、世界生命湖泊網中國唯一成員。
航拍豐水期鄱陽湖,水天一色。攝影|傅建斌
随着長江上遊控制性工程相繼建成,長江、鄱陽湖的江湖關系發生重大變化,長江幹流同流量水位降低,對鄱陽湖的頂托作用減弱,鄱陽湖秋冬季枯水頻現并呈常态化,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不足,矛盾日益突出,嚴重影響鄱陽湖生态和民生。未來,長江中上遊水文情勢變化将長期存在,江湖關系變化将進一步加劇,鄱陽湖生态功能将面臨更為複雜嚴峻的考驗。
為系統治理改善鄱陽湖秋冬季枯水位現狀、加快生态環境治理與修複,經過多年的反複論證,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迫在眉睫。
鄱陽湖枯水位降低且呈常态化
水文實測數據分析表明,受江湖關系變化影響,2003年以來鄱陽湖秋冬季枯水時間提前、枯水期延長、枯水位降低且呈趨勢性和常态化。10月份水位最大降幅2.52m,湖區各站點曆史最低水位均出現在2003年以後。
即使豐水年鄱陽湖秋冬季仍然枯水嚴重:2010年,10月份後低于枯水位(10米)的時間達174天;2020年,鄱陽湖11月16日進入枯水期,日均降幅0.15米,至11月26日進入低枯水位(8米),僅用10天,枯水持續147天;2021年10月份,長江上遊及漢江流域秋汛結束後,鄱陽湖水位快速由偏高轉為偏低,11月2日進入枯水期(較常年偏低1.04米),11月23日進入低枯水期(較常年偏低1.65米)。
濕地退化 水生生物減少 候鳥越冬生存環境衰退
專家介紹,秋季退水過快,枯水期延長,使得土壤含水量降低,植被物種多樣性和空間分布發生變化,洲灘植被帶逐漸擴張,沉水植被出現萎縮,種群結構簡單化,生物量降低,中生化、旱生化趨勢顯現。如狗牙根等中生性植被群落向低處擴展,南荻、苔草等濕生植被群落下移,沉水植被的優勢物種馬來眼子菜分布面積明顯減少。
鄱陽湖五星白鶴小區的白鶴。攝影|周海燕
秋季退水快,還會造成苔草等洲灘植物發育提前并快速變老,纖維化嚴重,雁類不喜食。土壤快速變硬,使得鶴類刨食沉水植物塊莖難度加大。近些年的監測表明,盡管候鳥的數量穩定,但種群結構已發生改變,以水域為覓食生境的鴨類和以小型魚類和底栖動物為食的黑鹳、蒼鹭、白琵鹭和鹬類數量明顯下降;覓食地域已發生改變,白鶴等候鳥無法從天然濕地覓取足夠的食物,不得不散分在湖堤外的藕池、稻田中。根據2021年12月全湖調查結果,鄱陽湖4065隻白鶴中有80%以上的白鶴分布在湖外。
此外,魚類的索餌場、産卵場、育肥場面積逐漸縮小,質量不斷下降。枯水壓縮了江豚的活動空間,近年來在枯水季節收集到的江豚死亡信息,大多與異常低水位、枯水位時間長等有關。
城鄉供水矛盾加劇 通航能力受阻明顯
鄱陽湖枯水期時間提前、延長、枯水位降低且呈常态化,也造成當地城鄉供水矛盾不斷加劇。秋冬季枯水直接影響到沿湖359萬城鎮居民和44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
據多年數據統計,2003年至今湖區發生嚴重幹旱10多次,沿湖242萬畝農作物灌溉水源不足,絕大部分農業灌溉蓄水工程無水可供。
此外,近年來枯水季節均發生了嚴重的堵船現象,大量船舶航行受限,數量明顯減少,枯水期航道不能滿足船舶大型化和水運量快速增長的要求。
鄱陽湖水利樞紐長啥樣?可調式全閘工程
據了解,鄱陽湖水利樞紐功能定位為科學調整江湖關系,恢複鄱陽湖水文節律和自然生态,提高枯水期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促進鄱陽湖和長江下遊生态環境保護,兼有供水、灌溉、航運等效益,是通過長期科學論證比選後得出的鄱陽湖治理與保護的最優方案,推進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是實施長江大保護戰略題中應有之義,是以更高标準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闆”的重要舉措。
鄱陽湖水利樞紐是開放式、順應自然水文節律的可調式全閘工程,閘門全開,相當于“一座橋”,風險可控。樞紐共設置64孔洩水閘,其中淨寬20米的常規洩水閘7孔(含1孔生态洩水閘,滿足下行魚利用表層水洩流的需要);淨寬26米的洩水閘53孔;淨寬60米的大孔洩水閘4孔(便于江豚遷移);在樞紐左岸設置3線單級船閘;在樞紐左岸、中間和右岸設置3線4條魚道。
鄱陽湖水利樞紐按照“調枯不控洪”的原則,每年4月至8月閘門全開,江湖連通。9月至次年3月采用以多年平均水位線為基礎、體現豐平枯年際水位變化的調度方案,恢複天然水文節律。工程立足對生态的不可替代性,不改變江湖連通的基本格局,不改變鄱陽湖入長江的總水量,不改變鄱陽湖“夏豐冬枯”的基本形态,僅僅調整每年9月至次年3月入江水量的分配過程,避免鄱陽湖秋季退水快和枯水常态化對生态環境的影響。
航拍鄱陽湖,小船駛過湖面。攝影|傅建斌
樞紐建成後将會對生态産生哪些積極影響?
水是生态保護的基礎,鄱陽湖水位消落與濕地植被發育和候鳥生存環境的耦合是生态修複的關鍵。鄱陽湖水利樞紐通過科學調度,可滿足濕地動态特征對不同水位的需求,恢複鄱陽湖濕地生态系統過程。
江西省水利廳介紹,鄱陽湖水利樞紐建成後,将對當地生态環境産生三方面積極影響:
改善濕地土壤水分條件,提高枯水期洲灘土壤含水量,進一步改善碟形湖生存環境質量;有利于洲灘秋季植被梯度發育格局的形成,恢複鄱陽湖濕地類型從草灘→泥灘→淺水窪地等漸次出露過程,擴大沉水植物的适生範圍。
濕地植被及生态系統的恢複,可為越冬候鳥提供适宜的覓食生境,有利于白鶴、小天鵝、鴻雁等珍稀涉禽和遊禽的覓食,提升鳥類栖息地功能,使候鳥回歸湖區,對吳城、南矶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無影響。
恢複魚類索餌場、産卵場、育肥場面積,有利于其繁殖和種群增殖。漁業資源的恢複和生存空間的增大有利于江豚在鄱陽湖維持一個長期穩定的種群。
鄱陽湖落日美景。攝影|傅建斌
是否考慮民生?樞紐建設旨在讓鄱陽湖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湖
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宗旨是為人民謀幸福。鄱陽湖水利樞紐通過科學合理調控枯水期水位,可滿足水安全保障、支持水生态修複,促進水環境保護、維護湖泊生态功能,恢複鄱陽湖盛景,讓鄱陽湖的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邁上新台階,真正讓鄱陽湖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湖,讓湖區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供水效益。環湖72座水廠的供水保證率可從現狀的80~97%提高至97~100%,環湖農村102個鄉鎮的水源供水保證率從現狀的70~85%提高至90%以上,可為400多萬環湖區的城市和鄉鎮居民生活和生産提供用水安全保障。
二是灌溉效益。可改善湖區242萬畝晚稻灌溉條件,提高約31.7萬畝新增灌溉面積的灌溉保證率,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水源保障。
三是漁業方面。可擴大湖内定居性魚類的産卵場、索餌場面積,改善其生存條件,增加漁業資源。
四是航運方面。可改善湖區及周邊河流部分河段航道條件,增加枯水期航道水深和航道寬度,新增深水岸線。
五是宜居水環境方面。可為沿湖城鎮提供較為穩定的秋冬季河湖景觀水面,改善城鄉生産、生活、生态條件與環境,促進湖區建設與發展。
對中下遊影響如何?可作為下遊緊急情況時應急備用水源
鄱陽湖水利樞紐的修建一直是長江中下遊人民關注的焦點。樞紐統籌考慮鄱陽湖區及長江中下遊水生态保護和水資源利用需要,可有效消減長江上遊水庫蓄水對長江中下遊水資源利用的影響,恢複并維護良好的江湖關系。
一方面,緩解汛後蓄水對長江湖口以下河段水資源利用的影響;另一方面,減緩近年來因蓄水期幹流流量減少引起的湖區水位下降過快趨勢,恢複湖區水位自然下降過程。在長江上遊水庫汛後蓄水前,樞紐攔蓄部分湖區洪水資源,基本不影響長江幹流流量,且枯水期對長江下遊有一定補水作用,可作為下遊遇特枯年份或其他緊急情況時的應急備用水源。
據測算,長江上遊的水利工程蓄水期,樞紐運用平均可增加下洩水量13.7億立方米;最大可增加約46.9億立方米,當水位為10米時,湖區留存水量8.11億立方米,在長江幹流特枯時段或遇突發水環境事件時,樞紐可迅速開閘,恢複天然狀态,利用鄱陽湖提前蓄好的“一湖清水”進行應急補水處理,提高長江湖口以下河段及鄱陽湖區水資源的安全保障率。
來源:人民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