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三亞新舊動能轉換

三亞新舊動能轉換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1 11:26:43

三亞新舊動能轉換(三亞打造科創高地)1

俯瞰位于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崖州灣種子實驗室。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 海南日報記者 黃媛豔

地處北緯18度的三亞,一直是人們向往的度假天堂。進入新時代,這個科創高地正閃耀在聚光燈下。從旅遊城市過渡到旅遊科創并舉的現代化濱海城市,三亞以科技創新驅動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成為鹿城發展的澎湃動力。

深入貫徹關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三亞聚焦“一中心、一城、一區、三重點”,對标“三亞要當好轉型發展的示範,打造國際旅遊勝地和自由貿易港科創高地”的目标,圍繞産業鍊部署創新鍊,圍繞創新鍊布局産業鍊,以南繁育種、深海科技為重點,統籌推動空天、數字經濟等國家戰略科技和高新技術産業發展,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打造戰略性新興産業增長引擎,着力打造南繁深海科創标杆,加快跻身國家戰略高新技術前沿區。

全面推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協同創新和改革創新,三亞新舊動能轉換成績斐然:

房地産業投資占固定資産投資比重從2017年的64.4%下降至2021年的48.1%,高新技術産業年均增加值年均增長4.9%,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由2017年的11家增長至2021年的158家,增幅排在全國同類城市和全省前列。

做好種子文章 聚力發展種業科技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優良種子可以貢獻糧食增産量的45%至50%。三亞作為我國的育種聖地,每年吸引6000餘名科學家、技術員從全國各地聚集于此開展育種、制種。

勇擔使命,三亞把發展種業科技放在突出位置,積極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快速聚集600餘家涉農企業着力打通集“檢測前端、田間服務、實驗室管理、成果轉化、經營創收”為一體的南繁全産業鍊,全力推進“南繁矽谷”建設,賦能打赢種業翻身仗。

位于三亞崖州灣科技城(以下簡稱科技城)内的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科研人員陳心怡正聚精會神地進行作物核酸分析、蛋白組學、光合檢測及生理分析、表型鑒定及品質分析等工作。此刻,3000多台(套)高精尖科研儀器設備分列在各個實驗室,助力科研人員開展集群協同科研。

“實驗室積極探索新型研發機構管理體制機制,搭建公共開放科技創新平台,努力形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合作交流部負責人夏勉說,實驗室已組建20個院士創新團隊,形成“頂尖學科帶頭人 固定科研人員 博士後和博士生”結構的科研團隊;“揭榜挂帥”項目池簽約啟動76個種業“卡脖子”重大聯合攻關項目,今年又與種業企業聯合實施“揭榜挂帥”項目,積極打造産學研協同發展鍊條。

聚力種業科技協同創新,崖州灣實驗室佳音頻傳。首篇SCI論文已在Molecular Plant正式上線,成立不到一年就已有6篇研究論文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

随着三亞種業科技投入的持續加大,更多的喜訊從希望的田野傳來——

崖州田洋裡實施的“海南雙季稻畝産3000斤新品種篩選及配套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實現雙季稻畝産1500公斤的攻關目标;南京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大豆南繁育種試驗畝産超500斤;三亞崖州灣知識産權特區梨新品種“丹霞紅”品種權以2200萬元成交額創造國内梨品種權交易最高額;近年三亞共育成300多個水稻和玉米品種,2021年通過審定及登記的農作物新品種共計100個。

德國科沃施(KWS)在科技城取得工商營業執照,标志着首家外資農業科技研發中心正式入駐三亞;國家種業産業鍊“鍊長企業”——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将總部遷至科技城并開展實體化運營;先正達中國作物營養闆塊中化化肥将在科技城落地新型肥料研發中心及進出口肥料貿易中心;舜豐生物、華大基因、隆平生物等入駐科技城的龍頭企業,在全國率先探索基于熱帶特色作物遺傳改良、分子檢測等CRO服務;中國農科院、浙江大學等一批“國字号”頂級科研機構和高校進駐,為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培養高層次人才。

國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設施、非人靈長類種質資源與模型研發中心、國家(三亞)隔檢中心一期等一批重點項目持續加快建設;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挂牌,南繁種業科技衆創中心交付使用;國家南繁生物育種專區一期3280畝基礎設施建成;崖州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國家綠色農業先行試驗區、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和農産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加快打造。

一項項種業科技成果接續取得,一批批國内外種業巨頭搶灘入駐,一個個“南繁矽谷”重大科研平台陸續建成,三亞正在成為中國種業行業創新發展的新高地。

進軍深藍産業 大力發展深海科技

我國超過1000米深度的海域主要位于南海,三亞距離1000米水深海域僅128公裡,距離2000米水深海域僅260公裡,是開展深海研發和試驗的天然場所。三亞捧着“金飯碗”找到好路子:向深海進軍,構建深海技術體系,發展“深藍”特色産業!

一度寂靜的崖州灣畔如今熱鬧起來了。在這裡,“奮鬥者”号成功坐底10909米深海,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順利返航;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深海立體觀測與信息服務團隊構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區域海洋觀測網;開展載人潛水器載人艙設計、制造、測試和評估,填補國内民用載人潛水器空白……

“立足海洋強省建設目标,我們重點布局‘一城、一港’,即深海科技城和南山港,快速彙集資源,努力在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方面掌握關鍵技術,構建深海技術體系;放大集聚效應,着力構建深海科學研究、裝備研發和應用平台,加快發展‘深藍’特色産業。”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說。

深海科技創新,首要是掌握關鍵技術。三亞放大“深海勇士”号、“奮鬥者”号載人潛水器等大國重器技術溢出效應,培育深海科學與智能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立足三亞在探秘深海/深淵一往無前,深海/深淵智能技術及海底原位科學實驗站專項瞄準“十四五”以及未來10年至20年的需求,力争将産生不少于50項深海科技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促進深海裝備國産化進程。

深海科技創新,重在人才支撐。中國船舶集團、中科院深海所、中國地質調查局等15家科研院所和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6所高校陸續進駐科技城,深海科技創新公共平台、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深海)體系、南海海洋技術與裝備綜合試驗場、南海地質科技創新基地等系列科研平台為衆多研究人員提供科研助力。

深海科技創新,關鍵是“産學研用”一體化。231家海洋類企業彙聚崖州,三亞積極探索推動海洋裝備制造、海洋生物資源綜合利用、可再生新能源開發利用等深海科技産業生态培育,加速産業導入。

“三亞着力打造南繁深海科創标杆,南繁、深海等重大科研平台和産業項目加快集聚落地,南繁科技、深海科技等領域形成一批戰略性成果,一批戰略性新興産業培育壯大,着力推動種業‘卡脖子’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推動深海科技達到全國領先水平。”三亞市委主要負責人表示。

關注新興科技産業 着力發展未來産業

今年2月,“海南衛星星座”首期4顆星成功發射升空,将保障海南在自然資源、農林、海洋環境監測、漁業信息服務等多領域的空間數據需求,實現“海南造,海南發,海南用”。

“4顆衛星由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牽頭,聯合三亞中科遙感信息産業園多家入園企業共同研制。”三亞中科遙感信息産業園有關負責人透露,産業園積極培育空天信息、遙感信息、衛星測控等航天科技産業,着力推動以衛星大數據應用為特征的三亞空天信息産業發展,已引進和孵化300多家企業,累計獲得知識産權200多件。

當視野從空天轉向陸地,三亞生物科技和數字經濟的發展吸引着人們的眼球。

“我們聚焦互聯網文娛、跨境電商、數字經濟‘三個領域’精準發力,京東衆創、東華博育雲、有愛互娛、通聯支付等一批企業相繼入駐,圍繞互聯網文娛、跨境電商服務貿易、數字科技為重點的三亞市互聯網信息産業基地(二期)項目加速建設,2021年園區孵化、培育企業近600家,為2018年的6倍。”三亞互聯網信息産業園相關負責人說。

科技城已引進康碼生物、安達生物等10餘家生物技術及生命健康領軍企業,三亞正積極探索基于深海生命和實驗動物的生命健康産業發展機會,以深海化合物資源中心、非人靈長類種質資源與模型研發中心等關鍵平台為支撐,推動科教研發、人才培養、産業孵化要素聚集,構建實驗動物、生物醫學和全健康産業融合發展的生命健康産業生态圈。

從沃壤到深藍再到蒼穹,三亞全面布局陸海空“未來産業”,出台《三亞市高新技術産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着力構建完善“3 N 1”現代高新技術産業體系,以優惠政策彙聚高端資源,以科技研發确立産業核心優勢,以應用需求牽引上下遊産業延伸,以産業園引領産業集聚,以信息技術促進産業升級,以産業融合促進新業态新模式的衍生,加快推動三亞南繁、深海、數字、空天等高新技術産業高質量發展。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三亞正在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上笃定前行,于大海之下、蒼穹之間镌刻屬于鹿城的印記。

(本報三亞10月11日電)

它說

大國“重器”三亞奮鬥史

——深海載人潛水器“奮鬥者号”的自述

■ 海南日報記者 黃媛豔

近乎橢圓形的身體,圓鼓鼓的,讓我看起來憨憨的。可别小瞧我,我可是戰功赫赫的深海載人潛水器,大家都叫我“大國重器”呢!

我的家位于三亞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在這裡,我結識了很多科學家朋友,在他們的帶領下,我探索了很多的深海奧秘,還成功坐底10909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直接沖入了世界頂尖水平,體現了我國在海洋高技術領域的綜合實力。

在水下一萬米以上的深海,水壓是海洋表面的1100倍。我能夠承受如此大的壓強沒有變形破裂,還保持帥帥的身姿,這可要歸功于中國制造的優秀。我的身體可是由中國研制的新型钛合金做成,它具有極高的硬度和抗壓性,當然,我的身體裡還有好多國産化的重磅技術。

如今我的美名——“奮鬥者号”早已遠揚,但大家可别忘了我的兄弟們。我是“老三”,先給大家介紹我的“二哥”——基本實現國産化的第二台深海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号,它在高海況、複雜海底地質環境以及高頻次、高強度的考驗下,在西南印度洋等多個海域順利完成多個航次。科學家們乘坐它下潛,成功進行我國首次載人深潛考古,開啟中國深水考古新時代;取得一批重要科考成果,首次圈定了海馬冷泉區的精确範圍、在南海圈定了多處冷水珊瑚林的發育區、在馬裡亞納弧前區首次發現大規模碳酸鹽岩山脈。

點贊了我的“二哥”,再來看看我的“大哥”——中國首艘載人潛水器“蛟龍号”,彼時它的成功下潛,使得中國一舉成為世界第五個擁有深潛技術的國家。

雖然中國在潛水器領域起步較晚,但是發展速度是毋庸置疑的,正是因為中國科研人員的辛苦付出,所以才能不斷地攻克一個個核心技術,從而使得中國邁上了自主研發的道路,随着技術的不斷改進,深海載人潛水器一代比一代研發時間短、實用性更強,簡單來說,就是一代更比一代強!

奮鬥可是我最亮眼的底色,我可是給自己定了好多目标呢,從三亞大本營出發,向着深海進軍,哈哈,等着我帶來更多深海的好消息吧!

(海南日報三亞10月11日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