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悠悠上下五千年,因一部書而命名一個時代的便隻有《春秋》了。魯哀公十一年,漂泊十四年之久的孔子回到故鄉,他有感于周道衰微,壯志難酬,于是将滿腔熱血都傾注在整理“六經”,删《詩》《書》,正《禮》《樂》,序《周易》,作《春秋》上,以寄寓自己的理想。他将自己的曆史觀、政治觀融入書中,在行文中反對和抨擊擅權和犯上作亂的亂臣賊子,他認為西周初年,《周禮》所定的制度不應有任何改變。誰如果違背了,便是大逆不道。
細讀《春秋》,如品名茶。為了更好的認識此書中的人生哲理,學習其中的處世智慧,哲學詩畫為你精選了其中的12個名句,一起來品讀,感悟!
1,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春秋·左傳·昭公四年》
這是春秋時鄭國名相子産的話。他當時正在制定一項叫丘賦的制度,卻遭到了國内有權勢的人的指責與咒罵,子産便以此話作答。清代的林則徐在兩廣任上決心禁煙時也曾将這種精神寫入詩中以自勉:“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2,心苟無瑕,何恤乎無家。
——《春秋·闵公元年》
隻要内心坦蕩,便不用擔心沒有安身立命之所。
3,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春秋·公羊傳·僖公五年》
春秋時,晉是大國,晉獻公想吞掉虢國,但中間隔了個虞國,晉獻公便派人送了好馬和寶玉給虞國國君,請求借道攻打虢國。虞國謀臣宮之奇勸阻虞公,認為虢虞兩國是唇齒相依的國家,晉國滅掉虢國後,虞國也保不住,唇亡則齒寒,晉國必然會順道滅掉虞國。但虞公貪戀名馬及寶玉于是不從其谏。果然晉國滅虢國後,回軍途中一舉滅掉了虞國。在國際風雲變幻中,與鄰國及友邦睦鄰相處,形成守望相助、患難相扶持的态勢,是非常重要的。
4,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
——《春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
《春秋》産生的震懾社會的效果是“亂臣賊子懼”。該書賞罰彰而善惡明,亂臣賊子無所逃于天地之間,乃治世之要務。所以《春秋·公羊傳》一書的作者公羊高認為,如果要想治理亂世,将其歸于正道,沒有能超過《春秋》一書的。這之後“撥亂反正”便成為成語。
5,心則不競,何憚于病?
——《春秋·僖公七年》
意思是:心志如果不堅強,做什麼都感覺畏懼害怕,以至于損害自己身體。
6,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春秋·公羊傳·闵公元年》
儒家思想認為尊者、親者、賢者,即使有一些過失,也不應宣揚,《春秋》重義,就像“孝子揚父之美,不揚父之惡”一樣,所以對于尊者、親者、賢者一些不傷及“義”的事,應隐諱起來,而不記載。這就是《春秋》記載曆史大事的一個原則。
7,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
——《春秋·左傳·昭公三十一年》
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應考慮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是否都合乎大衆公認的禮義要求,而不要違心去幹違反禮義之事。這就要求人們做事三思而行,一切以禮義為準繩。
8,有德則樂,樂則能久。
——《春秋·襄公二十四年》
有了德行就快樂,快樂就能長久。反之,就會贻害無窮。
9,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春秋·左傳·昭公二十年》
這是孔子針對當時子産死後,鄭國政策中出現的寬嚴皆誤的情況所總結的經驗教訓。鄭國名相子産臨死時對其繼任者子大叔說:“為政寬難。”子大叔執政後便過于寬容。而過于寬容的結果是鄭國多盜,子大叔悔不當初,便派兵剿滅。針對這一情況,孔子認為,政令過于寬容,百姓就可能放肆,罔顧法令,社會問題就多;出現這種情況,執政者就會使用嚴厲的手段來矯正,但政令過嚴,百姓就容易受到傷害,寬嚴相濟才能治理好國家。
10,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
——《春秋·僖公二十年》
這句哲理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正确判斷自身的能力,這樣就會很少招緻禍端,世上的成與敗,完全取決于自己,在于自己做出的每一個選擇,跟他人關系不大。
11,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
——《春秋·左傳·文公五年》
意思是,做人徒有虛名,所說的話不着實際,一定會遭到人們的怨恨。做人應當腳踏實地,誠實守信,這樣才能赢得人們的愛戴和尊重。
12,樹德莫如滋,擊疾莫如盡。
——《春秋·左傳·哀公元年》
這句話其實内涵極其豐富,我們應該多多用心品讀,才能感悟其中的哲理智慧。它告訴我們,修養自身德行最好的方法,便是滋養其不斷生長,就像培育一株花苗一樣,要勤澆水,靜心照看,才能茁壯成長,開枝散葉,開花結果。而消除禍患最好的方法,就是将疾消除殆盡,就像對待一顆毒瘤一樣,剔除它時一定要幹脆徹底,不留遺患。除惡務盡,也是這個道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