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亞峰自己動手做的同學相冊送給了每一位同學
□統籌王悅生記者田育臣甯田甜李堯文圖
核心提示|那時候天總是很藍,日子總過得太慢,你總說畢業遙遙無期,轉眼就各奔東西……同學情,像雨又像風,每當想起,都沁人心脾,讓人心底一軟。同學送的禮物,像一罐陳年的老酒,時間越長,味道越醇,更值得永久珍藏。5月18日,大河報發出畢業季征集令:“畢業時,你給同學送什麼禮物?”我們為您分享幾則畢業時同學贈送禮物的故事,帶您重回青春歲月。
禮物1
高中畢業時,他沖洗了2000多張照片送給同學
5月18日中午,蘇亞峰突然收到許久未聯系的老同學易先生發來的一張照片,并附留言:7年前的這個季節,你搜集大家的照片,制作了這個相冊。畢業7年了,你還好嗎?
易先生發的照片是本相冊封面,上面集納了當時200多名大學同學中的大多數人的照片(相冊背面有其他同學的照片)。
7年前,大學畢業前夕,蘇亞峰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搜集年級200多人的照片,制作了這個相冊發給了大家。該相冊作為畢業禮物,易先生收藏至今,“每當回憶起大學時光,就翻開看看自己的青春”。
“夢開始于2007年9月,那是青春的氣息……我們不會止步于此,下個轉角遇到你。”這是蘇亞峰在相冊封面給同學們的畢業寄語。
2007年9月,蘇亞峰與易先生一起來到鄭州大學。4年時光匆匆而去。如今,同學們各奔東西。蘇亞峰在許昌一家煙草單位工作,易先生在鄭州一家事業單位上班。
在易先生的記憶中,當其他人忙着畢業聚會時,蘇亞峰呆在宿舍,通過QQ空間、校内網等平台,依照年級同學名單,收集全年級200多人的照片,制作電子相冊。“畢業典禮和畢業晚會,他都沒顧上參加,一直在給大家制作畢業禮物。”若在網上找不到照片,他就主動去找本人要。
“其實,我高中就開始為大家贈送畢業相冊了。”5月18日,蘇亞峰在受訪時說,為留個紀念,他開始收集照片做相冊,并當作畢業禮物送給大家。高中畢業時,他從家裡拿了父親的照相機,與每個同學拍了一張合影,合影、單獨照等一共拍了400多張。因那時候相機使用的是膠卷,每張膠卷沖洗費需三四毛錢,他一共自費花了1000多元,沖洗了2000餘張照片,這相當于自己兩個月的生活費。
“其他同學知道這個消息,有的讓我去蹭飯,有的同學給我一二百元夥食費。”蘇亞峰說,這些照片,他全都自留一份,其餘的作為畢業禮物送給了同學們。
如今,無論是高中相冊,還是大學相冊,蘇亞峰家中的“全家福”都是“獨一份”。他說,這些畢業相冊記錄的不僅是同窗情誼,更是大家的青春記憶。
禮物2
畢業留言冊上一行行暖心的文字
冷熙是上世紀70年代末出生的人。說起畢業季,初中畢業那年的夏天,她記憶猶新。
初中,因為年代久遠一些,她記憶中最清晰的是,畢業那年,班裡同學流行買水晶筆記本,就是本外面的一層皮上附有一層彩色的液體,看上去像美麗的水晶。快要離校的那幾天,大家紛紛買來,在班裡互相傳送,盡可能讓每一位同學都寫上留言。
大家互寫後,這個本子最終還是轉到自己手裡,永久保存。這個筆記本上,每一頁都是一份留言和祝福,有的隻是文字,有的則文圖并茂,畫上一幅簡筆畫、一個心形等等。文字的形式,或打油詩,或幾句樸實的話,或一封信般的心聲。
冷熙說,距離初中畢業已有20多年光景,這本筆記本一直在老家的書箱裡保存着,直到老家房子換了地方,蓋了新居,也一直沒舍得當廢品丢掉。因為那是她的青春記憶,對她來說是無價的,一定要一直保存。每次從鄭州回老家,她都會找出那本紙張已經泛黃的水晶筆記本,一頁頁翻看,沉浸在當年的場景中。初中畢業時,冷熙還和玩得最好的姐妹黃利傑和胡建華一起去照相館拍了合照,之後一式三份,各自珍藏一份。
20多年過去了,大家雖然中斷了聯系,但前兩年聯系上之後,大家加了微信好友,平時聊得最多的就是當年畢業時,照片上她們年輕的模樣。
禮物3
不打不相識的朋友,畢業時送他一個手串
“這個手串自從他送給我之後,我就幾乎天天把玩它,我們的兄弟之情會一直延續下去。”胡先生已經大學畢業5年了,這些年來,他一直将畢業時同學送的禮物帶在身邊。雖然現在為了前程各奔東西,不能經常見面,但在每一次相聚過後,他們總是期盼着下一次相聚早日到來。
目前,胡先生在洛陽一所高中當美術老師,他的大學好友鄒先生在畢業後去了深圳,在那裡創辦了一所藝術培訓機構。
“我們不是一個系的,卻成了比同一個系的同學關系還要好的兄弟。”胡先生想起當年的往事,仍有些激動。
2007年9月,胡先生從老家焦作來到湖南,在湘潭一所大學美術系就讀。大學一年級學期末,胡先生因和女友分手後心情不好,一個人在籃球場附近散步。“他當時在打籃球,而我在球場一旁低着頭散步,忽然他的籃球砸在了我的頭上,我當時氣壞了,沒等他說話,就上去打了他,他不僅沒還手,還拉着我和他一起打籃球。”胡先生說,在球場的這一次相識,讓兩人随後漸漸成了朋友。
“當時我早就看出了他心情不好,一直在那裡轉悠,這次事情以後,我們經常在一起打籃球,我家在武漢,也不是湘潭本地的,當時也沒什麼朋友。”鄒先生在電話那頭給記者慢慢講述着。後來,兄弟倆的感情日漸深厚,在一起無話不談,當時的小鄒知道小胡喜歡文玩物件兒,就專門在畢業前夕跑到長沙的文玩市場淘了一個手串兒。“其實當時買來時也就不到200塊錢,但他一直戴在手上把玩,上次我們聚會時,我看那串手串都已經包漿了。”
雖然現在他們相距很遠,但約定每年至少聚一次,在聚會時兩人常常喝酒喝到深夜。“這一次我們相聚的時間是在農曆九月初九,到時候他會在武漢辦婚禮,當年我啥禮物也沒送他,這一次我準備了一份大禮。”胡先生笑着說。
禮物4
一支鋼筆,一個筆記本,禮輕情意重
倪鳳雲的老家在漯河,是上世紀50年代生人。在那個經濟條件不是很好且兄弟姐妹又多的年代,因為母親特别重視孩子們上學讀書,她有幸讀到高中畢業。
那時,大家都簡單樸素,畢業時,大家互送鋼筆和小筆記本表達不舍之情。鋼筆幾塊錢,筆記本更便宜。筆記本上會寫上祝福和贈言。比如祝福同學們在今後的工作戰線上能獲得“新長征突擊手”,工作上力争上遊,優秀先進,生活上有美滿的家庭等。
那時,同學們畢業後,沒有聚餐之類的形式。大家對學校依依不舍,畢業了,還要繼續在學校多住上一兩天。
在她印象中,那時一個班的同學會拍合影照留念。前不久,同班同學用微信給她傳來一張當年的合影照。她存到了手機裡,還專門跑到照相館,洗了出來,沒事時看看。
這張照片是她特别珍視的留影。她和老伴就是高中那會談的戀愛,倆人當時一個愛唱戲,一個會樂器,因文藝結緣,倆人畢業後結了婚。現在老兩口已當上爺爺奶奶。
當年的高中同學,幾十年過去了,一直保持着聯系。哪家同學家裡辦喜事,都會召集同學們聚會。關系鐵的,更是逢年過節都會相互走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