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下”、《茶山集》均有收錄
【作者簡介】
曾幾(jī)(1084——1166),南宋詩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贛州(今江西贛州市)人。曾幾學識淵博,勤于政事。
【創作背景】
曾幾是一位旅遊愛好者。這首詩是他遊浙江衢州三衢山時寫的,抒寫詩人對旅途風物的新鮮感受。
【字詞解釋】
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縣,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黃時: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節。
小溪泛盡:乘小船走到小溪的盡頭。小溪,小河溝。泛,乘船。盡,盡頭。
卻山行:再走山間小路。卻,再的意思。
綠陰:蒼綠的樹陰。陰,樹陰。
不減:并沒有少多少,差不多。
【原文翻譯】
梅子黃透了的時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氣;
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盡頭,再改走山路繼續前行。
山路上蒼翠的樹,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
深林叢中傳來幾聲黃鹂的歡鳴聲,比來時更增添了些幽趣。
【實戰演練】
此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心情?試從景與情的關系角度對此詩作簡要分析。
答:詩人主要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發了詩人山行時的愉悅歡快的心情。首句 “日日晴”,突出了詩人在黃梅雨季偶遇晴天、喜出望外的心情。 “綠陰不減來時路”,寫綠陰茂盛、增添涼爽,走起路來感覺輕松。而“黃鹂四五聲”,描述詩人聽見寂靜的山林中突然響起了黃鹂鳴叫聲,進一步突出了詩人熱愛自然的愉悅心情。
【詩詞賞析】
這是一首紀行詩,全詩明快自然,極富有生活韻味。寫詩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見聞感受。首句點明此行的時間,“梅子黃時”正是江南梅雨時節(黃梅天),難得有這樣“日日晴”的好天氣,因此詩人的心情自然也為之一爽,遊興愈濃。詩人乘輕舟泛溪而行,溪盡而興不盡,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個“卻”字,道出了他高漲的遊興。三四句緊承“山行”,寫綠樹蔭濃,爽靜宜人,更有黃鹂啼鳴,幽韻悅耳,渲染出詩人舒暢愉悅的情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