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豐登”大抵是我們小時最早掌握的成語之一。
小時家住農村,每家每戶的家中,總有幾個水泥做的,橢圓柱形高高壯壯的“甏”(beng),這些甏都有一米多高,是家裡用來儲藏糧食的容器,每到豐收的時節,這些甏總能派上用場。
到了過年的時候,甏也要一定要貼上寫着“五谷豐登”的紅紙,紅紙下面還要加上一張大大的“福”字,我們總用五谷豐登來形同糧食豐收,但是五谷究竟是哪五谷,你們知道麼?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五谷指的便是“稻、黍、稷、麥、菽”五種谷物。
稻,指的是水稻。我國曾在河姆渡遺址中就發現了碳化的稻谷,證明我國稻栽培曆史長達7000年,我們所熟知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就是水稻種植方面的專家。
黍,指的是黃米。小時背誦過的詩《過故人莊》中,有一句“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這大概是大部分人第一次知道“黍”這種谷物。
稷,指的是小米。小米是中原地區的重要谷物,我們在詩詞中也早已與它相識,“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說的便是這種谷物。
麥,就是麥子。我們平時最常見的就是小麥,面條、餃子、包子、面包、蛋糕等面食,都是以小麥作為原材料制作的。
菽,指的便是大豆。它泛指各種豆類作物,我們平時吃的綠豆、紅豆、黃豆等都屬于它。
俗語講:“民以食為天”,五谷作為傳統主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及文化體系中占據着重要的地位。五谷凝聚着勞動人民勤勞的汗水,汲取着天地的精華。此外,五谷更是各種重大祈福活動的重要貢品,人們通常以五谷祭天,祈禱風調雨順。這是中華民族敬天愛人崇高美德的體現,也表達出勞動者對幸福生活的無限向往和寄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