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陸大道院士簡曆

陸大道院士簡曆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7-28 16:16:38

陸大道院士簡曆?編者按“近年來的科學研究工作看上去相當‘繁榮’,科研項目很多,學術文章很多,各類獎項很多,有‘光環’頭銜的人才很多但一流的成果,特别是具有創新意義的科研成果卻很少,與巨大的投入相比,極不成比例”,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陸大道院士簡曆?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陸大道院士簡曆(陸大道院士怎麼寫好論文)1

陸大道院士簡曆

編者按

“近年來的科學研究工作看上去相當‘繁榮’,科研項目很多,學術文章很多,各類獎項很多,有‘光環’頭銜的人才很多。但一流的成果,特别是具有創新意義的科研成果卻很少,與巨大的投入相比,極不成比例。”

83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地理學家陸大道直言,這些現象主要還是多年來科教領域實行的科研成果與科技人才評價标準上出現的偏差,是以SCI文章及其影響因子為評價主體的做法所引起的。

那麼,好文章該怎麼寫?如何理解科技創新、是否有具體方法可循?近日,陸大道在《地理學報》發表《關于學風與創新文化的幾點認識》,文中回答了前述問題。以下為文章節選。

文|陸大道

關于文章撰寫

學者們在研究與教學基礎上總是要寫文章的。近年來,互聯網絡上傳出了對我的“以SCI為主體的論文挂帥扼殺了科技創造力”的文章的誤解就在于此。

寫論文當然要求有質量,甚至要求有創新,還要求符合現在的科學期刊論文的寫作範式等。這些要求筆者都沒有不同意見要表達,以下筆者要表達的是對于近年來較多論文作者理念上與内容文字上的看法。

寫文章首先要強調的是要大處着眼,小處着手。

一篇文章的主題選擇應該是較有意義,無論對于社會還是對于學科發展都應如此。小處着手,需要有實際内容與嚴密的結構、邏輯與用詞,能夠較好地表達從大處着眼所确定的主題意義。

文章撰寫需要有明确的針對性,深入反複考慮主題,由幾段說明之,結構與前後關系要有較嚴密的邏輯;要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是什麼就寫什麼,實際事象、客體是多高多重要就寫多高多重要;概念要準,一刀切下去,開掘要深;通常使一段一個小主題,每個自然段的首句或末句要準确,文字不多不少。如此,一部分一部分就會組成一篇有機整體的文章。

一篇學術文章要科學地揭示客觀實際事物的某一個方面或多個方面。

一般情況下,就是要将複雜變成簡單,使讀者摸得着、看得見,而不是相反,不能沒話找話,雜七雜八拉來湊篇幅。寫了好多語言,彼此不關聯,處處切一刀,刀刀不見血,甚至連自己也不知道要寫到哪裡,說明了什麼問題。

有時很重要主題的文章,一節開始的大半頁篇幅都講此内容如何重要,十來個重要性,彼此連環、彎彎繞繞地寫,就是沒有使人借以看得見、摸得着實際事物及其關聯的文字,最多像是隔着毛玻璃對裡面的諸多客體運動及其結構進行透視般的描述。

有部分學者,文章一篇接着一篇地發表,參考文獻一大堆,如何選擇的,不知道;主題講的什麼,别人也難以看清楚;研究結論有何意義連自己可能也不明确。總之,從功利出發,發奮寫文章,現在是比較普遍的現象。

那麼,如何看待文章數量與文章質量?

Science前主編艾伯茨說過一段話,“我們知道,依靠發表文章數量無法有效地衡量科研産出。事實上,首先注重發表文章數量的激勵機制會嚴重阻礙創新。研究者在最初幾年裡都不應期望發表文章。衡量科學家的方法與各個國家的文化有關。維持一種賦有成效的科學文化十分重要。我會推薦這樣一種制度:每個人一年平均隻寫一篇文章,這篇文章也應該讓大家仔細地閱讀和評價,這比一個隻講求文章數量的制度要可取得多。在評價科學家時應該強調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

關于科技創新

創新的“新”,是各自從事研究的那個學科發展的新思想、新理論(學說)、新方法以及相關的話語體系等。聯系到地理學,還應該包括地理學中的空間事象、空間關系的新發現與新解釋,學科體系的完善與建立等。地理學前輩們多半一生一世隻是揭示一個領域的規律與理論,或者關于某一方面的地理空間事象與空間聯系的某些新解釋。我們确實需要學習一些民族的精益求精的精神。

如何獲得創新,即如何能發現、提出新思想、新理論(學說)、新方法呢?當然,科學創新的基礎,應該是多元化的。從學風的角度,筆者以為有以下幾方面:

(1)要有關于研究對象與客體的實際知識與相關理論的儲備。

科學創新就是建立在對客觀事物及其關聯基礎之上的認識、揭示與解釋。地表事象中各個組成客體及這些客體的區域組合中,客觀上會形成或顯示出某些規律性的格局、結構與演化過程。

這些客觀存在的規律,當然在多數情況下,表現出來的可能是不完整的,甚至不完全合理的。我們學者的素養與眼光就必須能察覺它、思考它、解析它,經過總結将其提高到科學理論與規律性的高度,這就是我們的成績,才可以用來指導實踐。

(2)要有嚴謹态度與堅持毅力才能創新。積累多了,就可貫通,就會有新意,可能産生創新。

科學思維習慣的養成與訓練,專業信仰與科學精神的很好結合,會有利于總結實際事物的特征,歸納出理論構架,并去實踐印證與檢驗,應用以解釋實際事物。創新不一定等于标新立異。老老實實将實際事物中的規律、道理總結出來,就是做學問之人。輕率地宣稱發現了某某規律、某某理論,廣大讀者特别是學界内部,很快就會理解不了,接受不了。

(3)科技創新可有具體方法可循?以筆者個人觀察與粗淺體會,應該是“有”。

考察、積累、思考、構架、解釋與驗證、歸納等,當然,即使做到這樣,也不一定能實現創新。這可能是衆人對創新定義理解不一緻有關。

筆者對科研成果“創新”的理解比較廣義,如對于已有的學術思想與理論,提出了新的論證方法與技術路線,或提出了新的延伸或演化而成為有一定獨立意義的理論或思想。能夠對某個重大研究領域的研究動态(國别、科學家、觀點與進展)作出綱舉目張、符合實際、評論正确的梳理與評價,也屬于“創新”。

但是,對于報送政府的咨詢建議,是否是“創新”,應該非常苛刻:即(建議)經濟上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工程技術上的可行性(經濟上)、以及可能關系到的各種安全性,都要有充分且周密的論證。

除上述3點,還要強調的是發揮集體力量的重要性,通過集體智慧的交彙與碰撞會促進創新的形成。在部分科研人員中,有時看到有下面兩種情況,筆者認為也應該注意。

①有的學者在研究課題申請書或成果中,有上百條線條組成的創新路線圖或技術路線圖,乃至同行也辯不出要領。對此,可能是他個人沒有明确可行的研究方法與思路。因為科學研究不是将客觀事物與關聯搞成特别複雜、幾乎是理不清的事物,甚至搞成虛無缥缈的雜物,就可以實現創新的。

②如果某學者提出了某理論或發現了某規律,那他應該在學術界表明他的研究内容,為發現或提出該理論作了哪些實驗或實際考察。對于地理學科來說,作了哪些調查研究,如何通曉國内外相關理論成果與經驗等知識基礎;提出理論的針對性何在,或解決了什麼實際需要或科學發展的關鍵問題;有沒有對理論本身的内涵作了系統性的闡述,理論是否逐漸被同行較廣泛地認可或引用,或被實踐證明了;發現與創新有何總結或啟示,等等。這其中,不能以一些非常特殊的極不恰當的事物類比與自創概念來實現創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