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調 歌 頭
宋 蘇轼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水調歌頭 宋 · 蘇轼
來自古典詩詞悅讀
00:00
01:35
【詞句注釋】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甯九年)。這一年蘇轼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任太守。
2.達旦:到天亮。
3.子由:蘇轼的弟弟蘇轍的字,與其父蘇洵、其兄蘇轼并稱“三蘇”。
4.把酒:端起酒杯。把,執、持。
5.天上宮阙(què):指月中宮殿。阙,古代城牆後的石台。
6.乘風:駕着風;憑借風力。歸去:回到天上去
7.瓊(qióng)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8.不勝(舊讀shēng):經不住,承受不了。勝:承擔、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詩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動。弄:玩弄,欣賞。
10.何似:何如,哪裡比得上。
11.轉朱閣,低绮(qǐ)戶,照無眠:月兒移動,轉過了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戶上,照着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朱閣:朱紅的華麗樓閣。绮戶:雕飾華麗的門窗。
12.不應有恨,何事長(cháng)向别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麼遺憾吧,為什麼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為什麼。
13.此事:指人的“歡”“合”和月的“晴”“圓”。
14.但:隻。
15.千裡共婵(chán)娟(juān):隻希望兩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裡,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賞。婵娟:本意指婦女姿态美好的樣子,這裡指月亮。
【白話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禦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戶上,照着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遺憾吧,為什麼偏在人們離别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隻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裡,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甯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轼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甯七年)蘇轼差至密州。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别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作品賞析】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甯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時所作的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是詠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來脍炙人口,流傳廣泛。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可見,此詞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甯九年(1076),此時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與弟蘇轍也已七年不見中秋對月,心情抑郁惆怅,懷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詞的上片叙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發對兄弟的懷念之情。
此詞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緻。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中秋夜,月自然是主角,前人面對無限時空,一輪孤月,早已産生了疑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李白《把酒問月》)。蘇轼之問,陡然發之,把作者對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來,也顯露出詞人對明月的贊美和向往。緊承這一問,又有了下一問:“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對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進了一步,對明月的贊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層。既然天上宮阙如此美好,當然會産生乘風歸去的念頭。上天而說“歸去”,因為在作者看來,也許那美好皎潔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園。然而,真要棄絕人世,飄然仙去,詞人又有些猶豫了,“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作者的遐想愈來愈飄渺,而終不忍棄絕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飛天探月,出塵之思,終于讓位于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别,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緊承上片最後兩句的入世情懷和月色描寫,仍然寫月,寫月光的移動和月下的不眠之人。“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三句,“轉朱閣”,謂月光移照華美的樓閣;“低绮戶,照無眠”,謂月光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戶上,照着有離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朱閣”“绮戶”,與上片“瓊樓玉宇”對照,既寫月光,也寫月下的人。這樣就自然過渡到詞人思弟之情的另一個主題上去,“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這一問,轉入了抒發懷人之情,好像是對月有怨怼之意,其實是寫親人不能團聚的惆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宕開一筆來說,表現了詞人由心中有所郁結到心胸開闊,作達觀之想的心理變化。最後,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的放達寬慰之語。“隔千裡兮共明月”(謝莊《月賦》),遠隔千裡之人,同處在這美好的月光之下,雖不能團聚,也能有所安慰了。全詞樂觀曠達的情懷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雲流水般的語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現出來。
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裡、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遺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将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作者簡介】
蘇轼(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号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一生仕途坎坷。
嘉祐二年(1057),蘇轼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颍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郏縣)。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谥号“文忠”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書法欣賞】
【中考鑒賞閱讀試題】
思想内容:
《水調歌頭》這首詞通過中秋醉酒賞月,以奇特的想象抒發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悶和對弟弟子由的懷念之情,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人生态度和對生活寄托的美好祝願。
名句賞析:
①“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将人世的聚合離散看作如明月的陰晴圓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現作者領悟人生哲理的豁達襟懷。
②“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婵娟”既指嫦娥而代月,通過婵娟月色來傳達一種美好祝願,并且一同忘卻憂愁,共享這良辰美景。一句充分表露出作者在釋懷後流露的豪爽曠達之情。
結合全詩内容填空:
(1)蘇轼,字(子瞻)、(和仲),号(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蘇轼、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稱)之一,與其弟(蘇轍)、其父(蘇洵)合成“三蘇”代表作品有(《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水調歌頭》)等。
(2)這首詞中,詩人選取(中秋佳節對遠方不能團聚的弟弟)的懷念為題材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樂觀豁達)的人生态度以及對生活的(美好祝願)、(無限熱愛)之情。
(3)這首詞中詩人的情感變化由(抑郁惆怅)變為(樂觀豁達)。
(4)詞的上阕描寫(作者在天上人間的徘徊矛盾),下阙對月抒懷,表達了(樂觀豁達)的情懷。
(5)詞的上片詩人從幻想上天寫起,最後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這中間顯示詩人感情起伏的詞語一個是(我欲),一個是(又恐)、一個是(何似)。
(6)這首詞中“(無眠)”一詞照應小序中的“歡飲達旦”。全詞帶有人生哲理的意味,詞人問天,問月,歸根到底是問(人生)。
理解性默寫:
(1)化用“隔千裡兮共明月”的兩句詩是,通過寫明月來表達對人生美好祝願,道盡了千載離人心願的詞句是(詩中以樂觀曠達的祝願表達情意深厚的句子是):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2)想象奇麗,描繪仙界氣象空靈的名句是(體現出作者幻想和現實,出世和入世矛盾心情的句子是):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3)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的句子:轉朱閣,低椅戶,照無眠。
(4)表現作者對人間生活贊美和熱愛的句子: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5)詞中直接寫明月的詩句是: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
理解和賞析:
1.“照無眠”中,作者“無眠”的原因是什麼?
⑴(歡飲達旦);⑵(懷子由)。(用文中詞句回答)
2.賞析“又恐瓊樓玉宇”一句中“恐”字的表達效果。
答:恐字把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含蓄寫了出來,表達了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3.請賞析“起舞弄清影”中“弄”和“清影”的表達效果。
答:“弄”是玩弄、欣賞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斷變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4.“何事長向别時圓”中的“何事”所表達的情感。
能和親人團聚的惆怅(或:抑郁、悲傷、痛苦之情;或:希望和親人團聚的願望)
5.“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表達的情感。
對親人的美好祝願;樂觀曠達的情懷。
6.“此事古難全”中“此事”指的是什麼?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7.簡析“轉朱閣,低椅戶,照無眠”一句中動詞的表達效果。
答:“轉”和“低”準确生動地描繪了月光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無眠”準确地表現了離别之人因不能團圓而難以放眠的情景。
8.“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一句表達了詞人的什麼情感?請簡要分析。
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着屋裡失眠的人。這句詩運用了拟人的修辭手法,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思念親人以及被貶的失意之情。
9.“不應有恨”,“恨”的意思是什麼?“恨”的内容可能是什麼?
答:遺憾。“恨”的内容可能是親人的離别、人生的孤獨等等。
10.談談你對“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情圓缺,此事古難全”一句的認識。
答:世界上不可能有永遠圓滿的事情,人生有歡聚,也必然有離别;正如月亮有圓時,也總有缺時一樣,原本是自然的規律,要以樂觀豁達的胸襟來對待。
11.賞析“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答:(1)人間有離别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有陰藏晴出、團圓殘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以圓全。
(2)蘊含着詩人對人生際遇變化不定的哲理性認識,揭示了人間的普遍規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遠圓滿的事情。
(3)表現詞人樂觀曠達的胸襟和對生活的熱愛。這句話也帶給我們有益的啟示:人生不會完美,要有樂觀豁達的胸襟面對生活,面對挫折。
12.賞析“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答:婵娟指美好的樣子,這裡指月亮。這兩句表明情誼的相通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阻隔。這是對一切經受離别之苦的人們的美好祝願,表達對親人的思念和祝願、樂觀豁達的人生态度以及對生活的美好祝願、無限熱愛之情。
13.這首詞繪了什麼景,抒了什麼情?
作者描繪了中秋月景,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願,也表達了自己樂觀曠達的情懷。(注意景語、情語的關系,以及景語、情語在這首詞中特殊性。)
14. 《水調歌頭》中,上天為什麼說“歸去”?詞中哪兩句是由出塵之想轉向入世情懷的過渡?
上天而說“歸去”,因為在作者看來,也許那美好皎潔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園上片末兩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是兩片之間的過渡句,飛天探月,出塵之思,終于讓位于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15.這首詞被傳誦千古的原因之一是它豐富、奇妙的想象,請結合具體詞句賞析詞中想象的妙處。
詞中想象部分是“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從内容上看,作者想象的天宮裡雖有瓊樓玉宇,卻十分寒冷;從表達的情感看,作者雖向往天宮,但又留戀人間生活。想象部分形象地表現了作者複雜、微妙的情感。
16.宋代胡仔《若溪漁隐叢話》評價本詞:“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請從本詞蘊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現的情懷作出分析。
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遊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适,人生長久樂觀和美好的願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後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的流露。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讨着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
(①詞人借與明月的對話,探讨人生的意義(抒發人生感慨),富有哲理;②詩的意境豪放而闊大;③情懷樂觀而曠達;④想象豐富,富有浪漫色彩;⑤語言如行雲流水。)(意思相近即可,以上五點答對其中三點即可)
選擇題:
1.對這首詞賞析有誤的一項是(B)。
A.上阕寫詞人把酒問月,萌生了“乘風歸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轉向對人間的喜愛
B.下阕寫詞人望月懷人,由感傷離别轉為對離人的祝福在詞人眼裡,月圓人團圓是一種自然常理
C.“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時空阻隔,這是對一切經受離别之苦的人們的祝福
D.全詞以“明月”貫穿,詠月兼懷親人,表達了詞人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緻
2.對這首詞賞析有誤的一項是(A)。
A.這首詞上阕寫詞人對天上宮阙的向往和對人間生活的熱愛,下阕寫詞人在月下對親人的懷念和祝福,自始至終洋溢着樂觀向上、積極奮進的情緒。
B.“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這一句,抒發思念親人的感情表面看來,好像是對月有怨恨之意,其實是寫親人不能團聚的惆怅
C.“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句話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對自然和社會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詩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闊大,描寫虛實結合,充滿了豐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緻,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3.對這首詞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D)。
A.詞前小序的作用是交待寫作緣由。
B.“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一句,“轉”“低”準确生動地描繪了月光的移動,暗示夜已深。
C.婵娟”是美好的樣子,詞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這首詞上阙寫詞人對天上宮阙的向往和對人間生活的熱愛,下阙寫詞人在月下對親人的懷念和祝福,自始至終洋溢着樂觀向上、積極奮進的情緒。
4.對下面這首詞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
A.這首詞是吟詠中秋的名作,詞的上片極寫作者在“天上”“人間”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寫中秋對月思人,懷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極為抑郁不平。
B.開篇寫中秋之夜蘇轼把酒問天,流露出作者對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詞人對明月的贊美和向往之情也更加深了一層,竟産生乘風歸去的念頭。
C.下片起筆的月色描寫緊承上片最後兩句的入世情懷,由“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一問轉入抒發懷人之情,表面上對月有怨,實際寫與親人不得團圓的惆怅。
D.全詞寫景、叙事、議論、抒情融為一體,虛實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體化、形象化,語言如行雲流水,想象生動豐富,意境曠遠美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