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作文課
專注中小學生閱讀和作文指導;關注回複「領取」千元資料免費領
關注
高考語文文言文19分的總分,這部分内容拉分特别厲害,得分高的能得到滿分,但是得分率低的,也該也就6-8分。學習和備考中,文言文知識點需要梳理積累,下面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文言文知識點總結,好好收藏!抓緊背誦!
《詩經》兩首知識點
1
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貿絲(“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樣子)
2.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匪”通“非”,不是)
3.将子無怒,秋以為期(“無”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無食桑葚(“于”通“籲”,表感歎)
5.士之耽兮,猶可說也(“說”通“脫”,解脫)
6.淇則有岸,隰則有泮(“泮”通“畔”,邊岸)
2
古今異義詞
1.泣涕漣漣(泣涕,古義:為眼淚|今義:鼻涕)
2.總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義:為歡聚|今義:為酒席)
3.不遑啟居(啟,古義:是跪|今義:指開啟。居,古義:指安坐|今義:指居住。)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義:文中指主帥|今義:指有品德的人。小人,古義:文中指士卒|今義:指品行差的人。)
3
一詞多義
1.言:
①句首助詞。如:言既遂矣。
②相當于“而”。如:靜言思之。
2.以:
①把,介詞。如:秋以為期。
②而,連詞。如:以望複關。
3.作:
①本義是起來起身,引申為興起,産生。如:薇亦作止。
②開始。如:天下之難比作于易。
③創作,撰寫: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又引申為著述,制造。
如:常作二鐵闆,一闆印刷,一闆已自布字。
④勞動,勞作。如: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為,成為,引申為充當,充作。如: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
4.曰:
①動詞詞頭,無實意。如曰歸曰歸。
②叫做,稱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③說。如: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5.靡:
①浪費。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②無,沒有。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引申為不。
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窮。
③倒下,後退。如:左右皆靡。
6.思:
①思考。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②思念,挂念。如:已行,弗不思也。
③心情,情思。如: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④助詞,無實義。如: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7.雨:
①衆多。如:齊子歸止,其從如雨。
②離散。如:一别如雨。
③動詞。下雨或雨一樣的落下來。如:是歲之春,雨麥岐山之陽。
④灌溉。如:水能自雨田。
⑤潤澤。如: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離騷》知識點
1
重點詞語
1.掩涕:長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淚)
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
3.替:謇朝谇而夕替(廢棄,貶斥)
4.雖:雖九死而未悔(縱然,即使)
5.衆女:衆女嫉餘之蛾眉兮(喻指許多小人)
6.蛾眉:衆女嫉餘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7.遙诼:謠诼(zhuó)謂餘以善淫(造謠,诽謗)
8.偭:偭(miǎn)規矩而改錯(背向,引申為違背)
9.度:競周容以為度(法度,準則)
10.溘:甯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
11.異道:夫熟異道而相安(不同道)
12.尤:忍尤而攘诟(罪過)
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觀察,選擇道路)
15.及:及行迷之未遠(趁着)
16.止息:馳椒丘且焉止息(停下來休息)
17.初服:退将複修吾初服(當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18.岌岌:高餘冠之岌岌兮(高聳的樣子)
19.遊目:忽反顧以遊目兮(放眼觀看)
20.缤紛:佩缤紛其繁飾兮(繁多)
21.未變:雖體解吾猶未變兮(不會改變)
1.錯:偭(miǎn)規矩而改錯(通“措”,措施)
2.邑:忳(tún)郁邑餘侘(chà)傺(chì)兮(通“悒”,憂愁苦悶)
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圓”)
4.離:進不入以離尤兮(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彌章(通“彰”,明顯,顯著)
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1.長:①長太息以掩涕兮(副詞,長久)②長餘佩之陸離(使……加長)
2.善:①亦餘心之所善兮(以為是好的)②謠诼(zhuó)謂餘以善淫(擅長)
3.以為:①制芰(jì)荷以為衣兮(用……做)②餘獨好修以為常(認為)
4.修:①餘雖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複修吾初服(整理)③餘獨好修姱以為常(美,美好)
5.雖:①餘雖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隻是)②雖九死其猶未悔(即使,縱然)
4
詞類活用
1.鞿羁:餘雖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動,約束)
2.淫:謠诼謂餘以善淫(動作名,淫蕩的事)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為動用法,為……而死)
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動,使……受委屈,使……受壓抑)
6.步:步餘馬于蘭臯兮(使動,使……步行)
7.高:高餘冠之岌岌兮(使動,使……加高)
8.長:長餘佩之陸離(使動,使……加長)
5
古今異義的詞
1.浩蕩:怨靈修之浩蕩(①古義:荒唐。②今義:形容水勢廣闊而壯大)
2.工巧:固時俗之工巧兮(①古義:善于投機取巧。②今義:技藝巧妙)
3.改錯:偭(miǎn)規矩而改錯(①古義:改變措施。②今義:改正錯誤)
4.窮困:吾獨窮困乎此時也(①古義:處境困窘。②今義:經濟困難)
5.流亡:甯溘(kè)死以流亡兮(①古義:随流水而消逝。②今義:因災害或政治原因被迫離開家鄉或祖國)
6
句式
1.不吾知其亦已兮(賓語前置)
2.唯昭質其猶未兮(固定句式)
3.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定語後置)
4.餘雖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動句)
5.雖體解吾猶未變虧(被動句)
《孔雀東南飛》知識點
1
古今異義
為仲卿母所遣 守節情不移 便可白公姥 可憐體無比 汝豈得自由 槌床便大怒 本自無教訓 舉手常勞勞 逆以煎我懷 阿母大悲摧 便言多令才 府吏見丁甯 恐此事非奇 尋遣丞請還 否泰如天地 渠會永無緣 便利此月内 蹑履相逢迎 逼迫兼弟兄 葉葉相交通 多謝後世人
終老不複取 箱簾六七十 雖與府吏要 蒲葦紉如絲 府吏見丁甯 摧藏馬悲哀 合葬華山傍
(1)名詞作狀語(從句法關系看,謂語動詞在句中總是出現在主語、狀語後,所以,如果名詞出現在動詞前,而句子已經有明确的主語時,即可判斷名詞活用了狀語。)
孔雀東南飛 勤心養公姥
手巾掩口啼卿當日勝貴
(2)名詞、形容詞用作動詞(因為能願動詞隻能修飾動詞,所以,如果名詞前緊接能願動詞時,即可判斷它是活用成了動詞;因為隻有動詞能帶賓語和介賓補語,所以,如果名詞後緊接代詞或處所名詞、介賓短語,即可判斷它是活用成了動詞;同理,如果兩個名詞連用,二者之間既非并列關系,也非修飾關系,其中必有一個活用成了動詞。)(按一般語法,形容詞不能帶賓語,所以,如果形容詞出現在代詞前面,就可以判斷它活用成了動詞;同理,如果形容詞出現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前,而它和後面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之間又構不成偏正關系,那麼這個形容詞就活用成了動詞。)
槌床便大怒 自名秦羅敷
謝家事夫婿 交廣市鲑珍
千萬不複全
(3)使動用法、意動用法(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它是用動賓結構表達使令式的内容。)(意動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詞和名詞。形容詞、名詞帶賓語用作意動,就是“覺得賓語怎麼樣”,是在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動的形容詞表示的性質或狀态,或者成為用作意動的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經常可以翻譯成“以……為……”或“認為……是……”或“把……當做……”)
逆以煎我懷 足以榮汝身
便利此月内
4
偏義複詞
偏義複詞:指由兩個今義詞或反義詞作詞素構成一個詞,其中的一個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詞素隻作陪襯,不表示意義,這樣的詞稱為偏義複詞。
便可白公姥晝夜勤作息 我有親父兄 我有親父母 逼迫兼弟兄
5
“相”字的用法
“相”是一個會意字,《說文》:“相審視也。從目以木。”本意是閉“目”看“木”,即察看。後來引申出其他義。
(1)副詞:用在動詞前,表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有稱代功能。據句義代“我”、“你”、“她”、“他”、“它”。
會不相從許,及時相遣歸,還必相迎取,好自相扶将
嬉戲莫相忘 誓天不相負 不得便相許登即相許和 蹑履相逢迎
怅然遙相望誓不相隔卿久久莫相忘
(2)副詞:用在動詞前,表雙向動作。互相,彼此。
相見常日稀 六合正相應 葉葉相交通 枝枝相覆蓋 仰頭相向鳴 黃泉下相見
(3)名詞:具有一般名詞功能。相貌,宰相。
兒已薄祿相王侯将相甯有種乎?
(4)動詞:具有一般動詞功能。審察,仔細看,幫助。
伯樂相馬無物相之六、文言實詞
不堪:妾不堪驅使不堪吏人婦
徒:徒留無所施徒有虛名
謝:阿母謝媒人多謝後世人謝家事夫婿
見:相見常日稀君既若見錄府吏見叮咛
迎:還必相迎取明日來迎汝不足迎後人
區區:何乃太區區感君區區懷區區小事,何足挂齒
适:始适還家門處分适兄意适得府君書
念:念母勞家裡念與世間辭
卻:卻與小姑别
令:便言多令才豈合令郎君莫令事不舉令母在後單
何:何意緻不厚隐隐何甸甸汝今何罪過作計何不量
應:汝可去應之六合正相應零淚應聲落以我應他人
意:何意緻不厚吾意久懷忿處分适兄意
故:大人故嫌遲知是故人來故遣來貴門故作不良計
為:為仲卿母所遣十七 為君婦 為詩雲爾 非為織作遲 阿母為汝求 始爾未為久 慎勿為婦死
《蘭亭集序》知識點
1.趣舍萬殊(“趣”通“趨”,意為“往、取”)
2.亦由今之視昔(“由”通“猶”,意為“像”)
A.形容詞作名詞:
1.群賢畢至(賢,意為“有才有德的人”)
2.少長鹹集(少長,意為“少者”)
3.無絲竹管弦之盛(盛,意為“熱鬧的場面”)
B.名詞作動詞:
1.一觞一詠(觞,意為“喝酒”)
C.形容詞作動詞:
1.齊彭殇為妄作(齊,意為“相同看待”)
1.是日也(是,古義:指代詞“這”|今義:指判斷動詞“是”)
2.茂林修竹(修,古義:長|今義:指修建處理)
3.所以遊目騁懷(所以,古義:指用來|今義:表因果關系連詞)
4.信可樂也(信,古義:指确定|今義:指書信)
5.向之所歡(向,古義:指過去|今義:指方向)
6.列坐其次(次,古義:指旁邊|今義:指數次,從次)
7.及其所之(及,古義:指等到|今義:表并列關系連詞,和)
8.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義:指竟然|今義:指曾經)
1.之:
所之既倦(動詞,意為“往”,到達)
以之興懷(代詞)
夫人之相如(取消句子獨立性)
極視聽之娛(結構助詞,的)
2.修:
茂林修竹(意為“高”)
況修短随化(長,修短指壽命長短)
乃重修嶽陽樓(意為“修建”)
修守戰之具(意為“整治治辦”)
3.雖:
雖趣舍萬殊(雖然,連詞)
雖世殊事異(即使,連詞)
4.于:
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意為“在”,連詞”)
欣于所遇(意為“對”,介詞)
終期于盡(意為“到”,介詞)
5.以:
引以為流觞曲水(意為“把”,介詞)
亦足以暢叙幽情(意為“用來”,介詞)
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意為“因”,介詞)
5
特殊句式
A.判斷句:
①死生亦大矣。(語意山構成判斷)
B.倒裝句:
1.狀語後置:
①會與會稽山陰之蘭亭。
②當于欣于所遇。
③終期于盡。
④不能喻之于懷。
2.定語後置:
①仰觀宇宙之大。
②俯察品類之盛。
《赤壁賦》知識點
1
虛詞
1.而
(1)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連詞,表轉折)
(2)倚歌而和之(連詞,表修飾)
(3)正襟危坐,而問客曰(連詞,表承接)
(4)侶魚蝦而友麋鹿(連詞,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連詞,表轉折)
(6)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連詞,表轉折)
(7)自其不變者而觀之(連詞,表修飾)
2.之
(1)月出于東山之上(助詞,的)
(2)淩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後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須臾(助詞,的)
(4)蓋将自其變者而觀之(代詞,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代詞,它們)
(8)吾與子之所共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3.于
(1)蘇子與客泛舟遊于赤壁之下(介詞,在)
(2)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詞,從)
(3)徘徊于鬥牛之間(介詞,在)
(4)于是飲酒樂甚(介詞,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詞,被)
(6)漁樵于江渚之上(介詞,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詞,在)
(8)托遺響于悲風(介詞,在)
4.乎
(1)浩浩乎如馮虛禦風(形容詞詞尾)
(2)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形容詞詞尾)
(3)郁乎蒼蒼(形容詞詞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5)而又何羨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6)相與枕藉乎舟中(介詞,在)
2
實詞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馮虛禦風(通“憑”,乘)
(2)山川相繆(通“缭”,環繞)
(3)舉酒屬客(通“囑”,勸人飲酒)
(4)舉匏尊以相屬(通“囑”,勸人飲酒)
2.古今異義
(1)徘徊于鬥牛之間
古義:鬥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橫江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
(3)淩萬頃之茫然
古義:浩蕩渺遠的樣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義: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聖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倚歌而和之
古義:循,依。
3.一詞多義
(1)東a順流而東(動詞,向東進軍)
b東望武昌(名詞作狀語,向東)
(2)望a七月既望(名詞,農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遠看)
(3)下a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動詞,攻占)
b蘇子與客泛舟遊于赤壁之下(名詞,下面)
(4)如a縱一葦之所如(動詞,往)
b如怨如慕(副詞,像)
(5)歌a扣舷而歌之(動詞,唱)
b歌曰(名詞歌詞)
c倚歌而和之(名詞曲調)
(6)長a抱明月而長終(永遠)
b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4.詞類活用
(1)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詞用作狀語,向西,向東)
(2)下江陵(名詞用作動詞,攻占)
(3)順流而東也(名詞用作動詞,向東進軍)
(4)舞幽壑之潛蛟(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詞用作動詞,整理)
(7)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名詞用作狀語,向南)
(8)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名詞用作動詞,打魚砍柴)
(9)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侶,以……為友)
(10)不知東方之既白(形容詞用作動詞,顯出白色)
3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2.介詞結構後置
蘇子與客泛舟遊于赤壁之下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鬥牛之
間相與枕藉乎舟中
3.定語後置
淩萬頃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4謂語前置
渺渺兮予懷
5.被動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賓語前置
何為其然也
而又何羨乎?
而今安在哉?
《遊褒禅山記》知識點
1.長樂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1.始舍于其址。舍:名詞活用為動詞,築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名: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稱呼。
3.有泉側出。側:名詞作狀語,在一側。
4.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深:形容詞用作名詞,深度。
5.好遊者亦不能窮也。窮: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窮盡,走到頭。
6.而其見愈奇。見:動詞作名詞,見到的景象。
7.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至:動詞用作名詞,到達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詞用作動詞,照明。
9.不得極夫遊之樂也。極:形容詞作動詞,盡情享受。
10.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險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險遠的地方。
11.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弄錯,使……錯。
傳:動詞作名詞,流傳的文字。
名:名詞作動詞,說明白。
3
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譏之乎?(難道……嗎?)
2.何可勝道也哉!(哪裡……呢!)
3.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就是……的緣故。)
4
狀語後置句
1.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5
多義詞
1.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張)
④何可勝道也哉(說,講)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2.蓋
①日初出大如車蓋(車蓋)
④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3.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詞,它的,代華山)
⑵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代詞,那)
⑶距其院東五裡。(代詞,那個)
⑷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代詞,它)
⑸其文漫滅。(代詞,它的,代仆碑)
⑹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代詞,它上面)
⑺其下平曠,有泉側出。(代詞,它的,代華山)
⑻問其深。(代詞,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譯作“那個洞”)
⑼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代詞,代“好遊者”,譯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其進”的“其”是指代第一個分句,譯作“那”,
“其見”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譯作“那”)
⑾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代詞,它的,代後洞)
⑿蓋其又深。(代詞,指代後洞,譯作“那”)
⒀則其至又加少矣。(代詞,代那些)
⒁既其出。(句中語氣助詞,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⒂則或咎其欲出者。(代詞,指代“欲出者”,譯作“那”)
⒃而餘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第一人稱代詞,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代詞,他們)
⒅其孰能譏之乎?(副詞“其……乎”這個固定格式,用來表示反問,可譯作:難道……嗎?)
⒆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代詞,指代那些以訛傳訛的情況,可譯為“那”)
6
異義詞
1.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
古義:十分之一。
今義:數詞。
2.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古義:不平常。
今義:用作表程度的副詞,十分,很。
3.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泛指求學的人,指讀書人。
今義:特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4.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是代詞“所”與介詞“以”結合,相當于“……的原因”。
今義:常用來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5.于是餘又歎焉。
古義:“于”,介詞,對;“是”,代詞,這件事。為單音詞連用。
今義:合用為一個連詞。
特别推薦
華語教學出版社
品牌圖書
《2018高考滿分作文特輯》
圖書詳情&購買方式
請掃描圖中二維碼
品牌圖書29.80
華語教學出版社
掃碼購買
-END-
戳
"閱讀原文"
,獲取更多學習資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