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外人家山下路
石頭心事付無言
中國人愛石,以奇石來撫慰生命。所謂天憐愛山欲成癖,特設奇供慰寂寥。“石令人古。”文震亨的這句話是傳統賞石理論的重要論斷。古,不是對古代的重視,在這裡的意思是綿長的時間。石令人古,意思是品石而得蒼古之趣,品石而臻永恒之區。人之生命,乃須臾之身。倚于石,百年人可馳騁千年之趣,何不為也!
今人也許不解古人為何長愛那一片無用的頑石,其實這和中國古典的哲學與審美是默契相關的。中式古典審美主體是儒釋道的合流,其中又雜以諸家小說,渾沌融通,不分彼此。而審美見諸于賞物,諸流可見,偏于一端。中式古典賞石,更多的是偏于道家審美,這和日本枯山水審美偏于釋家審美有根本不同。
一石清供,“千秋如對”。人于石前,獨對千秋,對萬年,對永恒,獨思生命之價值,撫慰此生之短暫。千年萬年之石就出現在自己的目前,這“千秋僅筆”,在我生命中燦爛的躍現。
石而非得居沮喪之歎,而放曠高舉,俯仰之趣由此得焉。中國人玩石,是将生命放到永恒中審視它的價值和意義。白居易《太湖石記》說:“然而自一成不變已來,不知幾千萬年,或委海隅,或淪湖底,高者僅數仞,重者殆千鈞。”
相信愛石之人,都有生平與第一顆石頭相遇的過往,那種相知相惜的美好,一如初戀。“石不能語,最可人”這也是愛石之人,面對自己心儀之石,常會發自内心的微笑,而這微笑往往就是收藏前進的動力。
“噫!是石也,百千載後,散在天壤之内,轉徙隐見,誰複知之?無聲無息無文的石,以不變為變,以不美為美,以不常為常,以其不為物所物,所以能恒然定在。
中國人說“海枯石爛”,意思是不可能出現的事,石代表一種不滅的事實。平泉主人李德裕詩雲:“此石依五松,蒼蒼幾千載。”石從宇宙洪荒中傳來,裹孕着莽莽的過去。一拳頑石,經千百萬年的風霜磨砺,紋痕曆曆;經千百萬年的河水沖激,玲珑嵌空。天地變化,造化撫弄,造出千奇百狀的石。所謂“秀孕片石迷宇宙”。
中國人玩石,驚造化之鬼斧神工,更重要的是打通一條無垠的時間通道,那隐約的孔穴,如同是觀宇宙永恒的眼睛,真是:浪淘猶見天紋在,一石攬盡太古風。中國人形容朋友交誼深厚叫“石交”,石,包含永恒不變的意思。鄭闆橋畫石贈友人,有題雲:“今日畫石三幅,一幅寄膠州高鳳翰西園氏,一幅寄燕京圖清格牧山氏,一幅寄江南李鱓複堂氏。
三人者,予石友也。昔人謂石可轉,而心不可轉。試問畫中之石,尚不轉乎。千裡寄畫,吾之心與石俱往矣。“正因此,中國園林的壘石之道,古為最要之則。
石不古則不秀,池容淡然古,樹意蒼然僻,乃園林勝境。明顧大典《諧賞園記》說:“大抵吾園台榭池館,無偉麗之觀、雕彩之飾、珍奇之玩,而惟木石為最古。木之大者數圍,小者合抱,茏蔥蒨峭,邃若林麓。
石之高者袅藤蘿,卑者蝕苔藓,蒼然而澤,不露疊痕,皆百餘年物。偉麗雕彩珍奇皆人力所可緻,而惟木石不易緻,故或者以吾園甲于吾邑,所謂無物處稱尊也。” 顧大典怡然自得,以自己的小園為驕傲。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台。雖無天下奇珍,卻以木石蒼古而得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