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有不少代表愛情的鳥類,有想象出來的,也有真實存在的。比如傳說中的比翼鳥,雄鳥和雌鳥各有一目、一翅、一足,隻有雌雄一對鳥抱在一起才能共同行動,号稱雙宿雙飛。
比翼鳥的傳說是古代人民的腦洞作品,寓意比較美好,但其實是不存在的。
那些真實存在的、代表愛情的鳥類,最出名的就是鴛鴦(Aix galericulata)。關于鴛鴦的美術作品、工藝品和詩詞歌賦簡直不要太多,相傳它們對愛情極為忠貞,隻要結成夫妻就一輩子不離不棄,形影不離,還長得很好看(主要是雄性),花裡胡哨的。
喜氣洋洋的鴛鴦文化
往前推個幾十年,那時候大家基本都生活在農村和鄉鎮,如果有人結婚,家裡一定會置辦許多紅色的衣物、被褥、枕套、窗花等用品,上面十有八九會繡有鴛鴦。
甚至那個年代的婚服、蓋頭、手帕上也都有鴛鴦戲水的刺繡,表達了人們對新婚者的祝福。
但現在人們的知識面普遍提高了,很多人也知道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鴛鴦,其實在對待配偶方面完全不像傳說中那麼忠貞不渝。
鳥界“渣男”
鴛鴦并不是傳統的一夫一妻制鳥類,雄性鴛鴦會在繁殖期間向多隻雌性鴛鴦求偶,也會出現多隻雄性向同一隻雌性求偶的現象,甚至偶爾會有“同性戀”出現。
求偶成功後,雌雄鴛鴦确實會經常在一起,雄性鴛鴦還會負責尋找和改建巢穴。
但是雌鴛鴦産卵後,孵化和育雛的重任全部都由雌性進行,雄鴛鴦此時幹嘛去了呢?
答:尋找下一隻雌性鴛鴦,或悄悄換一身灰衣服消失不見。
我們看到的花枝招展的雄性鴛鴦,并不是一直都這麼花裡胡哨。
繁殖期結束後,雄性鴛鴦會換上一身跟雌性鴛鴦差不多的灰衣服,這個時候主要靠喙的顔色來區分性别(紅嘴的是雄鴛鴦)。待到下次繁殖期來臨之前,雄性鴛鴦又會長出色彩斑斓的羽毛,繼續幹活。
那為什麼鴛鴦這麼“渣男”,還會被冠以對愛情忠貞不渝的美名呢?
因為古代人所說的鴛鴦,其實并不是現如今我們熟悉的這種鳥,而是另一種鳥類,它的名字叫赤麻鴨(Tadorna ferruginea),長下圖這樣。
古時候真正的鴛鴦
其實一開始赤麻鴨才是正牌的鴛鴦,現在我們熟悉的鴛鴦在古代叫做鸂鶒(讀音同“西翅”)。
宋代《樂府雅詞》收錄的《九張機》中有這麼一句:
“四張機,鴛鴦織就欲雙飛,可憐未老頭先白。”
還有詞人黃庭堅在《滿庭芳·明眼空青》中寫道:
“ 鴛鴦,頭白早,多情易感,紅蓼池塘。”
南宋《爾雅翼》中對鴛鴦的描述是:
“……其大如鹜,其質杏黃色,頭戴白長毛……尾與翅皆黑。”
這些特征,包括白頭、杏黃色、尾巴和翅膀有黑色,都是赤麻鴨的典型特征。
忠貞的赤麻鴨
赤麻鴨是真正的一夫一妻制,而且隻要求偶成功并且不出意外,就會終生結對生活。
孵卵由雌性赤麻鴨進行,但雄性赤麻鴨會在附近進行守衛工作。雛鳥破殼後,雌性和雄性赤麻鴨會共同進行育雛。
由于赤麻鴨會一直形影不離,而且白色的頭又有着白頭偕老的美意,所以成為愛情的象征是實至名歸的。
那為什麼後來鴛鴦這個名字會被鸂鶒搶走呢?這是因為古人有時看到鸂鶒成雙成對,認為它們跟鴛鴦是類似的鳥,再加上繁殖期的雄鸂鶒身上有許多紫色羽毛,所以鸂鶒也被稱為“紫鴛鴦”。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古風·天津三月時》中寫道:
“七十紫鴛鴦,雙雙戲庭幽。行樂争晝夜,自言度千秋。”
狸貓換太子
從宋朝以後,鸂鶒由于相貌出衆的人氣迅速提升,“紫鴛鴦”中的紫也漸漸被人省去,鸂鶒就漸漸被直接稱為了鴛鴦。宋朝建築技術書籍《營造法式》中記載的制度圖樣,甚至給鸂鶒和鴛鴦交換了名字,徹底搞混淆了(畢竟是搞建築和裝修的書)。
還有許多女人閨房中的“鴛鴦”飾品,其實都是鸂鶒(現在也是)。關于這一點,宋代《爾雅翼》特别做出了描述:
“……今婦人閨房中飾以鴛鴦,黃赤五采,首有纓者,皆鸂鶒耳。”
意思很簡單明了,就不翻譯了。但是這篇文後面還有一句“鸂鶒亦鴛鴦之類”,說鴛鴦跟鸂鶒其實是同一類的鳥,這也是當時的人們根據觀察所得到的結論,雖然作者搞了個科普,但最後的意思還是表示叫啥都行。
到了明清時期,真正的鴛鴦(赤麻鴨)漸漸被人忘卻,而鸂鶒則全面占優,擁有了鴛鴦這個名字。
清朝宮廷畫師繪制的《百花鳥圖》中,“鴛鴦”的形象已經被正式傳給了鸂鶒,而“鸂鶒”的詞條也沒删除,而是被畫成了一種類似現在林鴛鴦的不明鳥類,推測是根據明清命婦(受有封号的女人)正裝補子上的圖樣進行二次加工創作出來的。
自此,鸂鶒終于變成了鴛鴦,而真正的鴛鴦漸漸被人遺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