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隻紅嘴鷗。32年前,我的祖先們從遙遠的西伯利亞不遠萬裡地飛行數千公裡,經過驚心動魄的生命之旅,來到了一個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我要為昆明代言,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遠天之下,一個叫‘春城’的地方,不僅有四季常開的鮮花,有冬日的暖陽,更有溫暖的人心!”來自雲南的小選手李函潤在“場景模拟表達”中,為自己的家鄉代言。
“爸爸媽媽,你們隻有在我生病的時候,才有時間陪我。三歲的我,就開始期待着生病,這樣我就可以見到你們了!爸爸媽媽,我多麼希望你們能多多陪陪我!”山東的小選手王恒業在“場景模拟表達”中,向爸爸媽媽傾訴心聲。
這是8月22日在北京舉辦的“少年中國說——首屆中小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展演大賽”上,兩位小選手根據情景設置,進行的流暢生動而富有個性的表達。“少年中國說——首屆中小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展演大賽”是“中小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發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計劃由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語言文化傳播專業委員會共同發起,旨在幫助廣大中小學生學會傾聽、懂得溝通、善于表達。讓世界傾聽中國孩子的心聲,讓中國孩子向世界自信表達。
展演大賽一等獎獲獎代表與部分嘉賓合影
對标世界趨勢助推口語教育提速
《财富》五百強甲骨文公司的高級工程師孔龍表示,名企面試往往有“表達能力”一項,其占比重甚至可以與專業技能抗衡。而作為一名工程師,他每周的工作反饋都要以演講的标準進行準備,若表達不佳,很容易引發不必要的誤解和争論,影響工作效率。
然而“不敢開口、開口表達不當”,卻是相當一部分中小學生口語表達的現狀。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知心姐姐》雜志聯合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語言文化傳播專業委員會開展了“你會好好說話嗎——中小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調查”調查。調查覆蓋全國32個省份,調查顯示,孩子家長認為自己口語表達能力“一般”的為67.32%,認為“不好”的占11.89%,隻有20.79%的家長認為“好”。孩子認為自己口語表達優秀的僅為18.24%,還有4.63%的孩子自認為“很差”,其他絕大多數都自認為“良”或者“一般”。同時,父母和孩子都意識到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性,調查結果顯示,80.71%的家長認為口語表達能力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18.03%的父母認為“重要”,隻有0.94%的父母選擇“一般”,0.31%的父母認為“不重要”。
調查還顯示,當今的孩子對口語表達能力的作用有很高的認知。87.33%的孩子認為口語表達能力強的人“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更受人歡迎”,78.66%的孩子認為“會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76.09%的孩子認為“會更自信”。
“口語交際是日常生活中需要頻繁使用的,但在目前我國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口語表達教育急需加強。”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社長李學謙表示,《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新課程标準》強調口語表達,明确把“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作為總目标之一,但因為母語口語表達沒有納入考試内容,導緻實際教學過程中,重文輕語的現象比較普遍,口語教學相對比較欠缺。
北京西城區教育研修學院原副院長劉燕老師告訴記者,學生在求學過程中,“說”比“寫”的使用頻率更高。初中生按照課程标準,一個學期的寫作任務是“7大7小”(7篇長作文,7篇短作文),也就是說,基本相當于每兩個星期寫一次作文,每一次600-800字。而“說”卻每天都在發生,是學生不斷完善自身所學知識、拉進距離的主要途徑。而且,每個學生生都會面臨升學、就業等各種面試,你的長項、意願等等,都需要通過“說”表達出來。遺憾的是,因為中考高考不考“說”的能力,所以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被忽視。她本人當了33年語文老師,始終沒有見過專業、系統的口語表達能力分層标準及配套教育教學資料。
為提升中小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語言藝術素養,弘揚傳承民族文化,助推我國口語教育進一步提速,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和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語言文化傳播專業委員會于2017年4月共同發起了中小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發展計劃,該計劃由知心姐姐團隊和全國著名語言傳播專家共同推進。
李學謙表示,在計劃框架内,兩家主辦單位将整合廣播電視、高等院校及基礎教育領域的專家資源,探索中國中小學生口語表達發展的标準,開發系列口語表達教育課程及讀本,搭建口語表達教育資源平台,培訓行業師資,從而讓更多的中小學生有機會學會“有内容地表達、有情感地表達、有邏輯地表達、有藝術地表達”。
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副教授王宇紅告訴記者,随着新媒介時代的到來,對标發達國家的口語表達能力教育,提升我國中小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教育水平已經引起多方關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口語交際”部分已經開始悄悄變臉。但口語教育有一個特殊性,就是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需要在溝通、交流中完成。為此,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語言文化傳播專業委員會邀請國家級、省市級的著名播音員主持人,高校教授、著名表演藝術家和演播藝術家來擔任陪練員,帶領學生共同實踐、示範引導,為孩子們搭建起一個高起點、由專家指導下進行的語言溝通交際實踐平台,希望能夠通過這種高水平的實踐活動,為我國的口語教育發展助力。
口語表達缺少機會 應發力語境表達
此次調查也反映出當前中小學生在口語表達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調查顯示,家長認為,影響孩子口語表達的因素中,“詞彙量少,語言貧乏”占比最大,為49.26%;其後依次為“表達意思的條理和邏輯性不夠,說不到點子上”“語音、語調、體态語言等表達的藝術性不夠”“情商不高,對說話對象和說話情境缺乏認識和理解”“思維慢,反應不過來”及“傾聽能力弱,抓不住對方表達的要點”。家長認為孩子在口語表達上存在的不足包括:不會在不同場合說得體的話(53.69%);膽子小,不敢說(46.91%);表達沒有邏輯,說不清楚(46.51%);性格内向,不愛說(30.54%);沒有話說,經常詞窮(22.75%)。
專家認為,機會缺失是中小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發展症結所在。“好馬是騎出來的,才幹是練出來的”,口語表達能力也是如此。在調查中,問及孩子口語表達存在不足的原因時,“生活中缺少口語表達的鍛煉機會”這一原因位居榜首(58.58%),這意味着口語表達能力培養最重要的一環——“練習”缺少了。
作為大部分孩子度過童年時光最多的地方,學校是孩子和老師同學交往、交流的營地,也是孩子們鍛煉口語表達能力的主戰場之一。口語能力是語文發展的基礎,語文要通過社交去學習。為了打破學生在課堂的沉默,老師要多組織小組活動,讓學生有機會發表觀點。因為相較全班而言,學生在小組活動中會表現得更加積極。
調查顯示,在孩子回答“在學校裡,你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嗎?”這個問題時,近一半的孩子表示機會不多(48.38%),選擇“沒有”的占3.46%,不到一半的孩子表示“有”(48.16%)。
但調查也發現,超過一半的學校開設了與口頭表達相關的課程。專家分析認為,孩子機會不足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一方面,學校開的課程不能滿足學生的表達需求,相較學生數量,機會還是相對匮乏,大部分普通孩子仍然缺乏表達機會。另一方面,孩子對自身能力的評估會影響機會的争取,即自我評價高的孩子,更為主動也更有表達機會,而自我評價差的孩子更害怕發言——越不表達,越沒機會。
“口語表達能力培養是個系統工程。”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張燕華認為,有的學校會安排一些實踐活動,如自我介紹、講故事、背古詩等,這些無疑是口語表達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更高級别的、更具實際應用價值的口語表達,實際上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那就是在特定情境中的表達。根據不同情境、不同對象、不同目的,學習采用不同的口語表達,這可能才是口語表達的核心和根本。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不僅表現在“開口說話”,更重要地是懂得“如何說”“對誰說”。而要達到上述水平,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就不能隻局限于課堂,課餘知識積累、技巧掌握、不同環境操練等都是培養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内容。
王宇紅認為,要将口語表達與中小學生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把語言活動設計到與他們交際相關的各種語境中,着力解決中小學生口語表達的三大核心問題:一是說什麼,口語表達要有内容、有情感、有邏輯、有藝術;二是對誰說,口語表達要看對象、有情境、講目的、重效果;三是怎麼說,運用科學藝術的方法表達,提升語言傳播效果。
制定标準 讓孩子學會向世界表達
很多同學通過學習,學會了如何更好地表達自我。今年7月份,“中小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發展計劃”曾組織“口才大師”特訓營,探索中小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培養的路徑、内容模塊、訓練方法。齊雨佳同學告訴記者:”學校老師安排了一件事,我覺得不妥。要在過去,我會直截了當跑去跟老師說:‘老師,你這樣做不對,我有更好的辦法。’結果,老師不開心,你也不開心,這件事情還解決不了。在這裡,我學到了用委婉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要上來就說對錯,而是說說事實,談談自己的感受。這是我一個很重要的收獲。”
很多同學通過訓練獲得了勇氣,突破了自我。石欣河同學說:“以前我很膽小,有一次在學校,老師推薦我當主持人,我在台下把詞背得很熟,上台卻什麼也記不得了,兩腿還一直發抖,在學校鬧了個大笑話。通過跟專業老師的學習,現在我在台上,想說的話都沒有忘,腿也不抖了。謝謝老師們。”
很多同學都認為,要學會好好說話,第一步是要有勇氣,敢說。第二步是會說,也就是有邏輯、有情感、有藝術地說話,說讓人信服的話,說讓人愛聽的話。而這方面确實是需要老師專業指導的。
8月22日舉行的首屆中小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展演活動上,來自全國30多個省市的300多名小選手通過全國總決賽,拿到了各種獎項。節目展演中,孩子們用自然、生動、活潑、清新的語言進行了自由表達,充分演繹了展演大賽組委會對“特定情境下的口語表達”的設計思路,實現了“根據當前語言運用和口語表達中存在的問題,結合中小學生語言學習的實際需要,讓孩子們學會傾聽、懂得溝通、善于表達”的宗旨與目标。
中少總社和語委會表示,“中小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發展計劃”的核心内容将以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标準》及《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中對口語交際和朗讀、誦讀的具體要求為指導,根據兒童語言學習的特點,創新設計與中小學生學習生活相關的體驗場景,幫助學生們在真實的語境中學習口語表達。發展計劃将聯合各界專家,在全國建立起統一、權威的促進中小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發展的K1-K9分級标準,分步驟、分階段,科學有序地開展工作,讓參與的中小學生學會傾聽、懂得溝通、善于表達。讓世界傾聽中國孩子的心聲,讓中國孩子向世界自信表達!
中小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發展計劃為口語教育提速
“語言能力培養是多層次、高規格的實踐。”王宇紅說,語言學習過程是一個品德養成的過程,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語言文化傳播專業委員會在推動口語教育的過程中,将貫穿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主線,努力發揮好現代傳媒平台的優勢,倡導孩子們讀經典的書,做有根的中國人。
業内專家認為,提升中小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途徑主要包括閱讀、與人溝通、參加校内外活動與課程培訓等等,是一個系統工程。李學謙表示,未來三到五年,将按照制定标準和教材、推進培訓、模拟場景評價三個步驟,推進發展計劃實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