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臨帖的八個觀察角度

臨帖的八個觀察角度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12 10:15:31

臨帖的八個觀察角度(臨帖的一條捷徑)1

臨帖,要讓平躺在紙上的字在眼前動起來

本文結合自己多年教學中的體會,談一下為數不少的同學在學習毛筆字臨帖過程中的誤區。

學習傳統書法與做其他工作一樣,應該遵循科學而有效的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否則隻能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我們不妨粗略地把臨帖過程分為三段式,即“摹帖”—“臨帖“—“背帖”。絕人多數學習書法的同學,隻抓中間,而舍棄了兩頭。他們甚至不知何為“摹帖”,為什麼要“摹帖”,“背帖”對他們更是不可想象。盡管給他們講解了三者的關系及其重要性,但實踐者寥寥無幾。本來書法課安排的課時就有限,恍惚間得過且過,書法課就結束了,其結果可想而知。其實臨帖中的誤區不僅存在于在校學生,據筆者所知,不少書法愛好者也沒有按“三段式’學習進程循序漸進,這也是不少人半途而廢的原因

臨帖的八個觀察角度(臨帖的一條捷徑)2

正式進入實際執筆書寫之前的“選帖”與“讀帖”,不少同學與初學者也同樣存在着誤區,這裡也很有必要談一下。我國書法藝術豐富多彩,書體概括而言有真(楷)、草,隸、篆;就書派而言,僅楷書簡略講就有顔、柳、歐、趙,真是琳琅滿目。我們究竟應該從何入手呢?盡管在這個問題上衆說紛纭,但從一般規律而言,還是從楷書入手為好,選一種适合自己的個性或自己特别喜愛的書家的法帖,不要漫無目的人雲亦雲。譬如你喜歡大氣、寬博、端莊雄偉的風格,你本人又有“英雄崇拜”的情結,你的禀性耿直又胸懷坦蕩,你就選顔書為最好。一旦選好一本自己喜愛的法帖,就要專心緻志地去臨寫,不要見異思遷,朝三暮四。比如說選好顔書《勤禮碑》後,你就需要認認真真“研讀”一番,然後按“摹帖”—“臨帖”—“背帖”程序一路走下去,一步步練下去,一直到真正成功為止。這時你的顔字基礎已經相當紮實了。但顔字的風格、面貌也是豐富多彩的,要想把顔字寫得滾瓜爛熟,就要把顔書各個時期的楷書法帖找到一一臨寫,這樣你的顔體楷書才能告一段落,之後可轉向其他風貌的楷書,汲取一下其他書派的營養。

“選帖”問題正确解決後,緊接着就是“讀帖”問題了,這個問題往往被不少人忽略。可以這樣說,誰忽略了這一步,誰就是一個大傻瓜。因為如果說學習書法有捷徑的話,那麼認真“讀帖”就是一條科學的捷徑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的好事棄之豈不是傻瓜?“讀帖”就是在臨帖之前認真對法帖進行觀察、分析,去深刻體會。孫過庭在《書譜》中說“察之者尚精”,就是指此。趙孟頫在《王羲之<蘭亭序》十三跋》中說“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就更進一步闡述了“讀帖”的重要性。我們常說字帖就是最好的老師,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講話的,你隻有自己主動去請教,去玩味,才能悉知其用筆之意。正像沈尹默先生說的“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你要動一番腦筋才能知悉其中奧妙。我們所看到的古人法帖上的字,都是靜靜地平躺在紙面上的,但當時古人寫時,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我們在讀帖時要把靜态的字,恢複成動态的字。在讀帖時,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都要認真去“玩味”。對其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不能輕易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換鋒行筆,回鋒收筆;運筆過程中怎樣順勢連接,怎樣翻轉;何處提、何處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中鋒、何處側鋒等等都是我們所要玩味的内容。換種說法,就是讓靜态的字迹逐漸像放電影一樣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古人由動而留下的靜的痕迹,在正确想象中恢複成動的形象。隻有逐漸正确理解這些痕迹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就像趙孟頫說的“悉知其用筆之意”,我們在臨寫時再重複這些用筆動作,才有可能與法帖逐漸合扣,達到形似。我們讀帖能讀到這種程度,臨起帖來也就能做到得心應手了。也就達到了宋人姜夔《續書譜》中說的“餘嘗曆觀古人名書,無不點畫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的境界了。初學書法,先臨摹古今名碑法帖,從中可以學到用筆和字體間架結構的法則。清人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指出:“初學不外臨摹,臨書得其筆意,摹書得其間架。”因此初學書法,應當從臨摹人手,臨摹是古今書家一直公認的學習書法的必經過程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臨帖的八個觀察角度(臨帖的一條捷徑)3

臨與摹是兩回事,從摹帖入手是正确科學的方法。由摹帖到臨帖,這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學習過程。由摹帖到臨帖,是傳統有效的必經程序,不可忽視。但不少初學者對摹帖沒有一個正确的認識,容易輕視或忽視誤認為隻有小朋友開始學字時才用這個方法。其實即使是有相當書法基礎的人也還采用這種摹帖的方法,更何況初涉書法的人呢?

為什麼不能一開始就臨帖而先要摹帖呢?這是因為初學者手不十分熟練,筆不十分穩定,必須先經過一段時間摹寫來打基礎,就是那些有相當書法基礎的人拿到一本新帖,在他們感到很陌生,隻覺得好又不知道好在哪裡,更不知道如何下筆時,也必須先通過摹帖,把字的筆法、間架結構、精神風貌掌握好。然後再臨寫,才不至于茫然無緒。

初學書法,手無準繩,因而應先取摹法,摹時應依樣畫葫蘆,務求其似。正如孫過庭所說“察之尚精,拟之貴似”。摹帖方法大緻有描紅、寫仿影、雙鈎摹等。這些都是些基本常識,在這就不一一贅述了。摹帖容易學到字的間架結構,對初學者能提高書寫的興趣。從摹帖過渡到臨帖,是一個由生疏到熟練的過程,在摹寫有了一定基礎後再臨帖就會感到不太難了。如果一開始就臨帖,往往無從下手,會因初臨不像而喪失信心。

臨帖,就是将字帖範本放在面前,對照字帖來寫。臨帖在整個學習書法過程中占用時間的比例較大。摹帖寫出的字是依樣畫葫蘆,談不上有什麼功力。摹帖是臨帖的基礎,臨帖是摹寫基礎上的提高。臨帖時,既要看清字帖上字的整體及細微之處,又要自己對照字體把間架結構寫好,因此這一學習過程與摹帖大不相同。臨帖是一個“看、想、寫”對照提高的過程,要心手并用,不應簡單地照寫,看一筆寫一筆,這樣就收效甚微。至少應看一個字寫一個字,随着臨寫水平提高,最好能看一行寫一行。能做到這一步,就要過渡到背臨了。

背臨,也叫默臨,就是把帖收起來,憑記憶默寫。這是臨帖最難的階段,這需要在臨帖相當長時間、筆法非常熟練後,而且,要有很深的讀帖功夫。不少練習書法的人,往往停留在臨帖的基礎上,沒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所以他們的書法水平,不可能有大的長進。要想真正進入書法的藝術殿堂,這一步是必須走的,盡管這一步比較困難。如果望而卻步,那就隻能在“殿堂”之外興歎了。

臨帖的八個觀察角度(臨帖的一條捷徑)4

其實,我們不妨在背默階段再分兩步走。第一步是随臨随默,臨熟多少字就默寫多少字。先局部默寫,甚至幾行字、幾個字都行,不要求從頭至尾全部默寫完。這樣也許就容易許多,這樣你的興趣就會與日俱增,每天都會看到自己的進步,當然也就信心百倍了。第二步再将一本帖整篇默寫,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一本帖能全部默寫,而且寫得跟原帖很相像,才算初步成功。但這種成功是不鞏固的,如果就此驕傲了,停止不臨了,隔些時間肯定會回生。所以即使能把一本帖全部默寫出來,也仍然要繼續臨寫,這樣才能守住自己好不容易得來的“陣地”。這時可以把臨帖和背帖(其實臨帖時,能看一行寫一行就有了背臨的意味了)相間結合起來,等到一本帖裡的每個字都能牢牢記住永不忘記,而且就連帖裡沒有的字也能跟帖裡的字寫得非常相像,這時才基本上可以告一段落。

以上是本人在多年書法教學中的經驗體會,把它總結成小文,希望給一些書法愛好者提個醒,如果他們能看到此文後,從中有所收獲,得到益處,轉發朋友圈給更多的書友,自己也就十分滿意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