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佳欣、賀劭清
在成都,有這麼一個四代同堂之家,跨越六十年,四代人皆是成都市龍江路小學的校友,外曾祖母羅善瑢94歲,在學校任教40餘年;外婆李英洛畢業于1971年;媽媽李默妍畢業于2000年;第四代的龍姿伊則是一名正在就讀的一年級學生。
龍小畢業班。受訪者供圖
在她們身上,能夠看到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以及背後默默付出的一群人……
“龍一代”羅善瑢:熱愛教師行業的平凡教師
成都市龍江路小學坐落在芙蓉城南,前身是1939年開辦的市立五小,1952年更為現名。1951年,25歲的羅善瑢進入龍江路小學擔任數學老師。辯證施教、孜孜不倦,1956年,30歲的她被評為“成都市優秀小學教師”。
第一代龍小人羅善瑢在培養青年教師。受訪者供圖
任教40年來,羅善瑢十分熱愛教育行業。身為班主任的她,性格溫和,對成績落後的學生,總是循循善誘,幫助其分析問題所在并加以鼓勵。
遇到班裡家庭條件差的學生,羅善瑢會悄悄地為他們墊交學費;有學生生病了,羅善瑢會提醒他們按時吃藥;每節體育課後,羅善瑢都會到班上提醒學生們及時将外套穿上,以免着涼感冒。
李英洛一家。受訪者供圖
羅善瑢有三個孩子,學校忙碌的教學工作,使她花在子女身上的時間極其有限。身為母親的羅善瑢覺得十分愧疚,但作為教師,她又覺得無怨無悔。
羅善瑢在學校對教案反複完善琢磨。受訪者供圖
“羅善瑢的教學能力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更難得的是她參加工作40年,輸送了20多屆小學畢業生,收獲了良好的口碑,很多學生家長都稱贊羅善瑢老師書教得不錯,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前任校長張長力這樣評價羅善瑢。
羅善瑢帶了一屆又一屆的畢業班。受訪者供圖
如今,84歲的羅善瑢患上了腦萎縮,有時,心系學校的她會錯把養老院的負責人認作“校長”,問自己60歲的女兒“為什麼不回學校上課”,每當她看到窗外玩耍的兒童就會特别開心。
四代人的合照。受訪者供圖
“龍二代”李英洛:一直惦念童年的美好
“讀幼兒園的時候就對龍小的生活充滿了期待!”“龍二代”李英洛出生在龍江路小學老校區旁的居民樓裡,二者隻有一牆之隔。那時還在讀幼兒園的她早晨起床,甚至都可以聽到隔壁學校傳來的朗朗讀書聲。
小時候的李英洛。受訪者供圖
1966年入學的李英洛,有自己的難忘時光。“抓蜜蜂、扯葡萄、爬樹……雖然小時候小學的教學樓隻有兩層樓高,設施也很簡陋,但校園每一個角落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李英洛說,那時候的學校不大,兩邊是小花園,中間是一個操場。
曾經的龍江路小學。龍江路小學供圖
談到小學的生活,李英洛興奮地取出了一副1969年出廠的綠色乒乓球拍,她告訴記者,當時學生在學校的娛樂活動不多,一副球拍就是寶貝,學校有幾張乒乓球桌,每逢下課都圍滿了同學,大家三打兩勝輪流登台。“從白天玩到晚上也不覺得累,玩高興了我們就捉迷藏。”
李英洛珍藏的乒乓球拍。 鐘欣 攝
雖然母親是老師,但李英洛從小就是個“調皮搗蛋鬼”。李英洛回憶,有一次,她犯了錯誤,學校的張光群老師讓她去辦公室,她卻調皮地劃破了張光群嶄新的皮鞋。
李英洛和張光群經常一起出去玩。受訪者供圖
李英洛本以為張光群會嚴厲批評她甚至還會請家長。但那時,張光群隻沉默了一會,蹲下摸了摸她的頭:“這是我參加工作後,用工資買的第一雙新皮鞋。但是老師原諒你,以後可不能調皮了。”
這件事情一直深深埋在李英洛的心中,她十分愧疚。前不久,李英洛去看望張光群時,還懇切地說:“張老師,我還差你一雙新鞋。”“我記不得了,我隻記得我生病了,你們都來醫院看我。”張光群笑着擺了擺手。
曾經的龍江路小學。龍江路小學供圖
“龍小的老師都隻記得我們的好,不記得我們的錯。他們用愛呵護了我們美好的童年。”距離李英洛小學畢業已經過去了48年,她卻從來沒有遠離過學校,買房、工作都在學校附近,還讓自己的女兒繼續就讀龍江路小學。“很遺憾我的老師在我女兒讀書的時候已經退休了,但我認為龍小的老師身上都有一樣的特質,那就是包容、認真、負責!”
曾經的龍江路小學。龍江路小學供圖
“龍三代”李默妍:受益于小學教育的快速發展
“我1994年讀小學的時候,學校校園變得更優美宜人,和母親讀書時又不一樣了。”“龍三代”李默妍說,如今,每當看到她女兒“龍四代”龍姿伊的教室外還安裝了可以看到每日課程、師生情況的“電子班牌”時,她都不禁感歎教育的快速發展。
李默妍告訴記者,除了軟硬件設施的不斷升級,小學的學費、書本費也因為中國城鄉義務教育全部免除學雜費的政策,從母親讀書時的幾元人民币、自己讀書時的一二十元,變為了零元。
“龍三代”李默妍。受訪者供圖
1990年,學校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習積極性,提出了愉快教育的概念。李默妍入學時剛好趕上了學校實行愉快教育的這一時期。李默妍說,她上小學的時候基本都沒有帶過作業回家。
上小學的李默妍。受訪者供圖
“閑暇之餘,我還進入了學校的鼓号隊。”李默妍對鼓号表演十分感興趣,當時她是鼓号隊裡的小鼓手。每次在有活動的前幾個月,學校老師就開始對她們進行“魔鬼訓練”。
課間休息、放學後、周末等課餘時間,李默妍和鼓号隊的隊友都全身心投入到訓練中。“由于當年的訓練,到現在我都還記得當年打鼓的節奏。有時吃飯拿着兩根筷子,還會不由自主地敲出那時的節奏。”
上小學的李默妍。受訪者供圖
“小學教育注重每一個孩子的全面發展,除了建築的更換,智能現代設施的改造升級,還有課程的豐富。”李默妍說,她讀小學時,課程比母親李英洛上學時增加了心理健康、自然、音樂等課程,而她女兒龍姿伊上學時還增加多門個性拓展課程,包括語文類的“表演夢工廠”、數學類的“最強大腦”、美術類的“創意女紅”等。
“龍四代”現代化的教室 。何佳欣 攝
今年剛入學的龍姿伊在母親、外婆的熏陶下,也十分喜歡自己的新學校。她經常在早晨天都沒亮時,就跑到還在熟睡的李默妍夫婦門口催促兩人送她上學。
“龍四代”龍姿伊。受訪者供圖
李默妍說,如今,學校的樓頂還有一片菜地。平時有不少學生去菜地種菜,接觸大自然,學習更多的生活技能。前不久,當看到高年級的哥哥姐姐挖出紅薯、土豆時,龍姿伊十分羨慕,她一回到家就鄭重地告訴李默妍,她讀高年級的時候,一定要幫她選擇這門課。
三代一起在學校漫步。受訪者供圖
80年過去了,
龍江路小學還在繼續向前發展着、延續着。
四代人的故事往下可能會變成五代人、
六代人、七代人、甚至八代人的故事。
“但有的也沒變。”“龍二代”李英洛說,龍江路小學對他們一家人不僅是母校,還是一種情緣的延續,德育和文化的傳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