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開篇大氣,為全文奠定不陋基調,既顯得出手不凡,也為以後的陋室歌功頌德埋下了伏筆。
(2)文章開頭幾句以山水作類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襯“陋”,以“仙”“龍”襯“德”,以“名”“靈”襯“馨”,暗示陋室不陋。“德馨”兩字點明文章主旨。
(3)以“不高”“不深”襯托“陋”,以“仙”“龍”襯托“德”,以“名”襯托“馨”,暗示陋室因為主人“德馨”而生輝。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山、水、仙、龍入題,以類比方式開頭,引出陋室的寓意,以“德馨”統領全篇。
【譯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龍就靈驗了。這是簡陋的屋子,隻是我的品德高尚好(也就不感到簡陋了)。
【原文】: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重點字詞解釋】:苔痕:苔藓留下的痕迹。簾:草簾、竹簾。上:長到、爬到。鴻儒:大儒、博學的人,即大學問家,指博學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鴻:同“洪”,大。儒:舊指讀書人。白丁:平民,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
【賞析】
(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拟人、對偶,以動寫靜,使景物人格化,描寫自然環境的甯靜、清幽,不俗。流露出對景色的喜愛之情,暗示陋室不陋。
(2)“淡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室主人交往之雅緻,不俗。暗示陋室不陋。當然也從側面交代了作者看不起勞動人民,表現了作者的階級局限性。
【譯文】:苔藓長到階石上,痕迹碧綠;草色映入竹簾裡,滿目青蔥。到這裡談笑的都是學問淵博的學者,往來的沒有知識淺薄的平民。
【原文】: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重點字詞解釋】:調素琴:彈奏不加裝飾的琴。調:調弄、彈奏。素琴:不加裝飾的古琴。金經:指佛經,指用泥金書寫的佛經《金剛經》。絲竹:指琴、瑟、箫、笛管等樂器的總稱,指嘈雜的音樂。“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之(亂耳):助詞,不譯,用在主謂間,起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的作用。亂耳:擾亂雙耳。亂:使……亂,使……擾亂。案牍(dú):官府的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勞:使……勞累。形:形體、身體。
【賞析】:“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寫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不俗,暗示陋室不陋,表現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緊扣“惟吾德馨”,既為“惟吾德馨”作證,又為本文結語“何陋之有”張目。
【譯文】: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讀泥金書寫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聲擾亂雙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
【原文】: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重點字詞解釋】:南陽:地名,今河南省南陽市西。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陽卧龍崗中隐居躬耕。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雲的亭子。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陽郡隆中山中。揚雄,字子雲,西漢時文學家,蜀郡成都人。廬,簡陋的小屋子。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屬于賓語前置。之,助詞,賓語前置的标志,不譯。全句譯為:有什麼簡陋的呢?
【賞析】
(1)“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以諸葛廬、子雲亭與陋室作類比,反映作者以古代賢人自況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進一步表達了作者的高潔傲岸的志趣與抱負。
(2)“何陋之有?”引用、反問,說明陋室不陋,畫龍點睛,總結全文,表示對最高道德規範着意追求的堅定信念。“何陋之有?”一句,語出《論語•子罕》,原話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後一句引為證據,作全文的總結,暗含着以“君子”自居,進一步突出作者高潔傲岸的志趣與抱負。“何陋之有”回應上文“惟吾德馨”。
【譯文】:南陽有諸葛亮的茅屋,西蜀有揚子雲的亭子。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小結】:本文托物言志,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和贊美,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在寫法上,本文語言優美,叙述、描寫、議論、抒情渾然一體,類比、對偶、引用,句式整齊,音調和諧,節奏明快,充滿音樂美,藝術魅力極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