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和脾胃的關系?【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二百一十一(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牙齒和脾胃的關系?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二百一十一。(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藏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誌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接前文)我們再往後看,叫做“脾主口”,脾關聯于口。大家還記得吧,心主哪裡?心主舌,肝主哪裡呢?肝主目。其實就是肝開竅于目,心開竅于舌,脾開竅于口,在這裡我們怎麼來理解這句話呢?就是我們知道了口指的就是口腔。舌頭這部位是心主,主要口腔還有粘膜,口腔内壁的粘膜,這些粘膜出了問題是誰所主呢?就是脾所主。
臨床上有一個非常常見的一個病,叫做口腔潰瘍。口腔潰瘍說是個很嚴重的問題,他既不是什麼心髒病,也不是肝癌,也不是胃癌,贲門腫瘤什麼都不是,這個病不重,但是特别困擾你。就是說我們的口腔,若是長潰瘍之後,你吃飯,喝水,你嘴裡邊特别難受,總是感覺不舒服,總是感覺疼,刺痛,這種病呢?(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挺困擾的,中醫的辯證來講,有很多醫家的認為這屬于火,得清火,還有的醫家人認為是濕,得燥濕。其實這兩種看法都對。為什麼呢?因為脾主口。脾胃開竅于口。所以口腔内部的粘膜的問題就是脾胃所主的。
我們知道人體内部整個消化道就是一層粘膜,從我們的口腔開始到咽喉,再從咽喉到食管,從食管到胃,胃到小腸,小腸再到大腸,大腸到直腸,直腸到肛門,就是整個這一條線,其實是什麼呢?就是粘膜系統。所以脾胃出了問題之後,粘膜就會發炎,甚至是潰瘍。所以我們由此可見就是我們的胃黏膜也好,口腔黏膜也好,都容易産生潰瘍。現在醫學研究發現潰瘍在什麼情況下容易産生,而且不容易愈合呢?就是在人焦慮的情況下,這個黏膜就不容易愈合。對應到我們這個生活中,就是你這段時間要是特别焦慮,老百姓話講就是着急上火,心态壓抑,生氣着急等等,這就是着急了,焦慮了,一焦慮了之後,就感覺胃口沒有了,就不愛吃飯了,這就是說明這個内髒,就是這個胃或者腸道的粘膜出現了問題。
有的人的時間長了之後,還有反酸、燒心這些症狀。還有的人表現為嘴裡邊口腔黏膜的問題出現内部黏膜,就是嘴上長瘡,長口瘡、長潰瘍。還有的人,嘴唇周圍這一圈,大家知道吧,就是嘴唇周圍這一圈他容易長包,老百姓講叫做疖子,也叫做火疖子。這個嘴唇周圍這一圈就容易上火,長疖子,摸上去發出來的時候也是熱熱的疼疼的。但過一段時間,過上一星期之後,這個包就退下去了,這皮膚又修複了。所以說這些地方,口唇周圍的這一圈是嘴唇屬于粘膜,然後嘴唇外面那個皮膚是粘膜和皮膚交界的地方,這些地方也容易發炎。所謂的口腔潰瘍,就是這些疖子,這些都是脾所主的。
所以中醫治療這一類的病,有一個方子叫瀉黃散。瀉就是傾瀉的瀉,就是腹瀉,瀉下去的瀉,黃就是黃顔色的黃,散就是丸散膏丹的散,顧名思義你就知道瀉黃散瀉的是哪裡的火?瀉黃散肯定是瀉了火,瀉哪裡的火,瀉脾胃的火。為什麼瀉脾胃的火呢?因為脾胃是什麼顔色呢?叫做在色為黃,所以說古人他不叫瀉脾散,叫瀉黃散,它起的名字很好玩。你像我們以前講課講的瀉心火,用的是什麼藥方呢?是導赤散的。他不是導火散,叫做導赤,赤心所主,心主火,在色為赤,其實就是瀉的是心火。
所以這個五色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個五六有時候他是代表着五行或者五髒。像肝的顔色是青,心的顔色是赤,就是紅,脾的顔色是黃。肺的顔色是白,腎的顔色是黑,其實是什麼呢?就是三原色,紅黃藍,再加上黑和白。大家注意,古人的對色彩的研究,也特有意思,就是黑白加上紅黃藍能組成任何顔色,紅黃藍本身就組成任何顔色,但是紅黃藍組不成白色,對吧?紅黃藍合在一起就變成黑色,要是一點紅黃藍都沒有,就是白色。三原色它可以組成任何的顔色,就是我們的視覺範圍之内的這個光的頻率,我們能收集到的,就是能組成任何一各顔色。這就古人對于五行的認知。
以前我專門研究五行的起源的時候,曾經做過這方面研究,有的人說五行起源于手,就是我們伸開手,正好是五個手指。這是郭沫若的這種觀點,在經過考證之後發現。有的人認為這個五行是來源于五色,正好是三原色加黑白。還有人認為,五行來源于方位,就是東西南北,再加上中間。總之,這個起源的說法非常多。但是大家記住,最終定為五行,一定有他的意義在這裡。(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這就是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天道是六氣,風寒暑濕燥火的濕,天氣為濕,在地是為五行當中的土行。在體為肉,在藏為脾,在體合肉,肉就是肌肉。在髒對應的五髒當中的脾髒,在顔色當中對應的是黃色,在色為黃,在聲音當中對應的聲音是宮。(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二百一十一。(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産生的問題,概不負責。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關法律權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