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前221年~前206年)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實行中央集權制,嬴政自号“始皇帝”,國祚雖短,卻有深遠的曆史影響。
秦推廣小篆,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文字的分化。秦同時還推行了隸書,使之逐步成熟。
1、小篆
許多學者的研究表明,秦小篆是戰國秦文字的進一步整理、推行。它主要用于官方文诏、刻石、符印等。現在可見的秦小篆作品主要就是這三類。
(1)刻石
《史記》記始皇帝立國後四次出巡,刻石七處,分别是:《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芝罘刻石》、 《芝罘東觀刻石》、《會稽刻石》和《碣石刻石》,二世登基後,為證明其出于始皇,又在後面加刻二世诏。其中,原石保存至今的僅《瑯琊台刻石》和《泰山刻 石》。前者殘存一面,藏中國曆史博物館;後者殘存十字,在山東泰安岱廟。《峄山刻石》、《會稽刻石》、《碣石刻石》、《芝罘刻石》則隻有後人摹本。通常認 為秦刻石的書寫者為李斯。秦刻石文字筆劃整齊劃一,轉折方圓并用,有如曲鐵,富有彈性;橫、縱排布秩序井然,講究對稱、平行,因而結構均勻工穩,比例極為 協調。雖然看似有些刻闆,而實際上仍是生機盎然。
(2)虎符
虎符為調兵之符信,是國家重器,制作精美,有的甚至采用錯金手法,現存有《陽陵虎符》、《新郪虎符》和《杜虎符》,至今字迹完好,是秦小篆的重要遺存,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
(3)度量诏
始皇統一度量衡制度,頒其诏書于度量衡器上,其材質,有金屬和陶兩類,流傳至今,數量甚多。
金屬制品的成字方式主要是刻契,故筆劃多直,轉折多方,筆劃排列往往不能均勻,結構時見傾側欹斜,疏密開合變化甚 多,字形大小亦不求一律,通篇處理随機應變,因字布勢,故無論單字還是全局,均有質樸率真的特質,與嚴謹密緻的刻石在風格上有巨大的差異,具有獨特的審美 價值。
陶制品的文字用印戳的方式制成,較好地保持了典型秦篆圓轉暢達的特點。草率簡捷,天真爛漫。這種風格面目,近來已日漸引起關注。
(秦)李斯小篆《會稽刻石》
總的來看,秦小篆的應用比較廣,面貌也有較大的差異,這一方面說明當時的作書者對它有良好的駕馭能力,另一方面也說明秦篆并不因其嚴謹而導緻僵化,相反卻有着廣闊的發揮空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