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楊廣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公元604年至618年在位,年号“大業”,統治中國14年。“炀”是李淵給楊廣的谥号,在各種各樣的文學影視中更是把隋炀帝的形象誇大歪曲,把隋炀帝塑造成一個貪财好色,殘暴奢靡的形象。實際上,楊廣是一位胸懷遠大志向的皇帝,他以大業作為自己的年号,處處以秦皇漢武的功業作為自己人生的目标。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标,他必須要有所作為。
一:完善科舉制度
隋朝結束了自魏晉以來數百年分裂的局面,建立又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隋炀帝的父親隋文帝即位開始,就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三省六部制。隋炀帝在隋文帝基礎上開科取士,确立了科舉制的曆史地位。科舉制作為影響後世1300多年的封建社會人才選拔機制,隋炀帝的功勞可謂功不可沒。
二:營建東都
作為都城的長安人口衆多,關中物資供應不足;陳國滅亡之後江南地區時有叛亂發生,國家的統一局面并不牢固;此外山東地區也存在着許多不安定因素。為了加強對東方和江南的統治,維護國家的統一。楊廣決定遷都洛陽,相對于長安,洛陽是天下之中,對河北、山東、江南等地有更有力的控制。
三:開鑿大運河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水運是最方便的出行方式。隋炀帝開鑿大運河,首先加強了對江南地區的控制,穩固隋朝的統治;其次,江南富庶而北方貧困,貫通南北水路可以轉運南方的糧草到北方;同時物資軍隊的調配都需要有暢通的交通。大運河的修建将北方的政治中心和南方的經濟中心連為一體,為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一千多年過去了還在造福着炎黃子孫。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為後期唐宋繁榮奠定了基礎。然而在動用數百萬人修建東都的同時,又在六年時間内動用了數百萬人來挖運河,不顧當時百姓的疾苦。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沒有結合起來,也為隋朝滅亡埋下了禍端。
四:開發西域
隋炀帝楊廣是曆史上唯一到達西域的中原皇帝。吐谷渾,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晉末,首領吐谷渾率部西遷,建立國家。東晉十六國時期疆域擴展到包括今天的青海、甘肅等地,占據了絲綢之路的要道。楊廣即位後為了打通絲綢之路,重新控制西域,決定出兵吐谷渾,掃清絲路障礙。戰事結束後,繼續西巡到達張掖,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使者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
五:三征高麗
三征高句麗是隋炀帝楊廣從公元612年到公元614年對高句麗進行的三次戰争。三次均為炀帝禦駕親征。第一次東征,因隋炀帝指揮錯誤,隋朝遭遇慘敗,損失慘重,隋朝國内開始發生農民起義。第二年正月,隋炀帝就開始籌劃第二次東征,但因楊玄感叛亂而退兵。公元614年四月,隋炀帝第三次發動戰争,高句麗國王遣使将去年叛隋投奔高句麗的斛斯政送還,隋炀帝班師還朝。三征高句麗給隋朝的統治帶來了十分負面的影響。三次大規模的征戰,不僅嚴重損耗了隋朝的國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嚴重激發了階級矛盾,最終導緻了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
六:總結
隋炀帝在位期間種種措施耗費大量民力,勞民傷财,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但是隋炀帝的曆史功績也是不可磨滅的。隋炀帝楊廣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功績,稱他為千古一帝也能勝任。但是他又急功近切,揮霍無度,接二連三發動數百萬人進行大工程建設,不顧百姓死活,結果導緻天下大亂,群雄并起,最終落得身死國滅的凄慘下場。倘若能夠将人民生活和國家建設結合起來,各項工程分數十年逐步進行,曆史又将不一樣。然而曆史沒有如果,隻有結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