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從宣布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後,小學和初中就取消了留級制度。開始,對這個制度,絕大多數人都是持積極支持态度,這是因為,在此之前,一些學校和老師,為了提高學生成績,就采取大比例留級的辦法,進行重複教育,引起人們的普遍反感。
但是,随着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實行不留級制度也存在着不少問題,特别是一些開竅比較晚的學生,因為不能留級,導緻隻好不斷升級,基礎不牢,到了初中就讀不下去了。辍學的學生中,不少學生屬于這種情況。所以,近年來,恢複留級制度的聲音又響了起來。
那麼,實行留級制度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呢?應該說,之前的留級制度,弊端很大,作為一名教師,我經曆過那個時代。很多并不差的學生被留級,而一些太差的學生反而不會被留級。因為那個時代,用考試成績考核教師評價教師是被允許的,所以,有些教師就把一些成績中等的學生留下來,留着下個學年成為優生,占優的幾率要大很多。
那些真正的差生,無法提升的差生是不會被留級的,因為轉差是非常難的一件事,而中等生留了一級,最起碼可以保證不會差。這就導緻很多不該留級的學生被留級。
對于特别差的學生,有兩個方法,一個就是推上去,一直升到畢業,不管了。另一個就是一直留級,直到孩子厭學,家長也煩了,歲數也大了,也就自動辍學了。
所以,這樣的留級制度是不能恢複的,那會打擊一大部分中等生,對學生的成長不利。但是,實際上,一刀切地不允許留級,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在教學實踐中,确實存在一些“遲開的花朵”,如果允許留一級,忽然開竅了,真的會影響到這些孩子的一生。
因此,義務教育階段應該允許留級,但必須制定一個具體的操作規範,不能随意留級。留級應該由家長提出申請,老師根據學生成績審核,最後報學校批準。家長申請,老師的審核,學校的審批,三方缺一不可。這就是把留級的相關因素都考慮在内了。同時,嚴格控制留級比例,這樣的留級制度是可以存在的。
任何制度都不能走極端,留級制度也不例外,要麼不得留級,要麼放開留級,都是不可取的。今年以來,有人大代表向教育部提出建議,恢複留級制度。
近日,教育部對這項建議進行了回複。教育部認為,留級制度社會各界看法不一,争議較大。留級生往往被貼上差生的歧視性标簽,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同時,留級擠占了義務教育資源,所以原則上不鼓勵留級、跳級。
教育部的回複沒有走極端,留下了空間,“原則上”不鼓勵,但并不是絕對不可以。所以在回複中,教育部把這個政策,留給了具體實施義務教育的縣級人民政府,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制訂切合實際的政策。也就是說,不鼓勵留級,但縣級人民政府可以制訂政策,允許留級。
教育部在回應中還認為,小學升初中已經取消了小升初考試,按照就近入學的原則,劃片招生,這是體現教育公平的有效舉措。學校要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式,徹底改變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課堂要以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為主,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益,保證教學質量。
言下之意,隻要課堂質量提高了,教學質量提高了,也就不用留級了。但是,學生是有差别的,這是永遠存在的,所以,是否應該留級之争會一直進行下去。
朋友們認為應該恢複留級制度嗎?歡迎留言交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