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這片熱土》選取革命戰争年代發生在沂蒙這片熱土上的革命先烈事迹為創作素材,采用一名紅色講解員跨越時空、重回革命戰争年代的創作構思,融合閃回、詢問、尋找等時空跳切和形式多樣的藝術表現方式,在“尋、憶、感、悟”四個篇章中,用親曆者的視角帶領觀衆重回那段烽火歲月,親曆沂蒙這片紅色熱土上發生的“沂蒙母親”“送郎參軍”“永遠的新娘”“曹玉海三次入伍”“陳若克攜女就義”“郭伍士千裡尋母”等感人故事,深刻诠釋出“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
這部情景講解劇是怎樣誕生的?與以往紅色劇目相比有什麼不同?演出過程中有哪些收獲和感悟?圍繞這些問題,《沂蒙,這片熱土》的主創人員進行了解答。
追尋紅色足迹
沉浸式體驗借鑒到劇本創作中
《沂蒙,這片熱土》選取革命戰争年代發生在沂蒙這片熱土上衆多革命先烈的事迹為創作素材,在“尋、憶、感、悟”四個篇章中,深刻诠釋了“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怎麼想到要創作、排練這樣一部情景講解劇?”導演周霄給出了這樣的答案。“臨沂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召開以後,我們就潛心學習會議精神。會議提出要突出整體,講好沂蒙故事。我們文旅系統的年輕人就聚在一起思考,結合專業特長,從舞台藝術出發展開了積極的創作,想用現在年輕人的思路和審美繼續去挖掘臨沂的紅色文化。”周霄說。另外,因為其多年來一直都在創作和展現着臨沂的紅色題材的文藝作品。臨沂作為沂蒙精神的主要發源地,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希望可以通過一個新的形式讓老故事講出新感覺,“像當下比較火的沉浸式體驗,我也想借鑒到劇本的創作中。”周霄介紹。帶着這幾個問題,導演周霄和編劇鈕中棟開啟了創作之路。
為文旅融合而生
大膽采用講解員帶入
沂蒙感人的紅色故事不勝枚舉,經過多次劇本研讨,周霄和鈕中棟最終選取了最具有代表沂蒙精神的幾位真實人物和事件。但是難題也緊随而來:“這個難點難在哪兒?正是因為這幾個故事大家都太熟悉了,我們這一次要怎麼才能突破固有的模式,帶給大家不一樣的感覺?”鈕中棟開始思索,是用一個孩子代表一種傳承的精神帶入?還是找一位在沂蒙戰鬥過的老兵重返沂蒙山?這些周霄都想過,但她很快意識到,想要創新,就要另辟蹊徑。“文旅融合以來,講解員和導遊是與遊客最直接的接觸者,是文旅融合宣傳的紐帶和橋梁,所以最後我們決定大膽采用講解員帶入的這種形式。”周霄說道,通過講解員的引領代入,一座座偉大的沂蒙精神雕塑仿佛再一次活現,與現代人進行着跨越時空的對話。想到講解員,周霄腦海裡首先出現的名字就是紀洲麗。在講解崗位工作14年,連續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成就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講解任務、全國金牌講解員......紀洲麗從沂蒙講到了全省,從全省講到了全國,是這片“熱土”講解的不二人選。
從1.0到28.0
極限挑戰下實現完美呈現
雖然紀洲麗已經在講解領域小有成就,但鮮有舞台經驗的她,想要出色完成這個任務,還是一個字——“難”。“這個角色不光是講解,還是跳進跳出的這樣一種狀态。”紀洲麗談到,比如說她和孩子那場戲,一會兒是站在現代人的角度去問孩子,當年為什麼有勇氣這樣做;一會兒又要跳進去扮演孩子的母親,及時轉換情緒。除了記台詞、記情緒,紀洲麗還要學會在舞台上找光區,跟着打光及時調整位置,重重困難一直在持續加碼。一次不行來兩次,三遍不行就五遍,一次次情緒崩潰,一次次重頭再來,用紀洲麗的話說:“我能圓滿完成這部劇的演出,完全是導演硬生生打磨出來的。”
除此之外,《沂蒙,這片熱土》大膽啟用青年主創團隊也是一次很大的挑戰。比如在音樂創作方面,創作人員需要把每一段音樂都用筆記下,舞蹈的前40秒是什麼感覺的音樂,接20秒是什麼音樂,再接又應該是什麼感覺的音樂,都要反複修改。其他的還有視頻制作、服裝制作、舞美制作等,都是在細節上反複溝通。如今存在鈕中棟電腦中的劇本從1.0版最終定格在28.0版,前後28次劇本修改,最終隻為舞台的完美呈現。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如何講好主旋律故事,吸引并留住受衆目光,《沂蒙,這片熱土》的主創團隊用自己的行動給出了最生動、有力的答案。
精彩的演出、感人的故事感染了現場觀衆,赢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許多人看完《沂蒙,這片熱土》後流下下感動的淚水。一名觀看演出的觀衆楊先生說道:“這是我第一次現場觀看沂蒙題材文化劇,該劇情代入感很強,所呈現出一幕幕打動人的場景,讓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了沂蒙精神強大的精神内涵,這也是一場具有特殊教育意義的培訓會,我将以此為激勵,以自己的力量繼承和發揚新時代沂蒙精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