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豔在為顧客拌涼皮。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新華社合肥6月21日電(記者王菲、曹力)安徽合肥,仲夏時節,傍晚微風漸起,小巷深處樹影婆娑,人們在信步閑逛的同時品嘗街頭小吃。
白的涼皮、翠的黃瓜、紅的花生、綠的豆芽……各色食材被主人整齊碼放在十來個黃底紅花的搪瓷盆裡,在合肥市芙蓉路附近,“外婆涼皮”小吃攤迎來了傍晚的第一撥客人。
攤主朱豔一邊招呼着客人,一邊在案闆上飛快地切涼皮、擦黃瓜絲,再拌上香噴噴的花生碎和芝麻鹽,加上筋道的面筋、爽口鮮脆的豆芽,最後澆上一早調制好的各種料汁。
七十多歲的婆婆和朱豔并排站在攤邊,婆婆麻利接過兒媳拌好的涼皮,一份份打包好,遞到客人手中。
有的客人說買回去暫時不吃,朱豔特意叮囑“涼皮不能放太久,湯汁等吃的時候再放。”婆婆就細心地将湯汁單獨包好,遞給客人。婆媳二人配合默契。
“你家兒媳婦真能幹!”聽到這句話,話不多的婆婆抿着嘴笑眯了眼。
“兒子上高二住校,一家人在合肥生活,花銷大,不忙不行啊!”說這話時,朱豔臉上始終帶着恬靜的微笑。
朱豔告訴記者,她和丈夫老家都在皖北蕭縣,一家人已經在合肥生活了十幾年。原來丈夫在合肥開過兩家小吃店,疫情前生意不錯,還雇了幾個員工。
疫情打亂了這個小家庭的節奏,小吃店的生意受到沖擊。
“後來我們商量,利用自己的特長,擺個小吃攤,省去房租錢和人員工資。我們有手藝,隻要人勤奮,還能吃不上飯嗎?”朱豔一邊飛快地切涼皮,一邊說,“天氣好的話,一晚上能賣一百多碗涼皮,夠一家人的基本開銷,等疫情穩定後,我們還要找個合适的店面,再開個小餐廳。”
“她家的涼皮口感地道,還幹淨衛生!每天都要排隊!”一位中年男子接過剛剛打包好的涼皮對記者說。
“再小的生意,也不能偷工減料。”朱豔說,“從涼皮、面筋、米線到各種料汁都是丈夫自己做,頭天晚上就要開始準備,第二天早上三四點起床,光一道湯汁就要熬4個小時左右,雖然辛苦點,但是能保障品質。”
記者注意到,小小的涼皮攤前始終有7、8個人排隊,前面的客人剛送走,很快又來了一位補上空位。從傍晚出攤開始,連續兩個多小時内,朱豔和婆婆一直站着工作,連一口水都沒顧上喝。“晚點吃沒事。一會賣完了就回家,有大馍和稀飯。”婆婆笑着告訴記者。
“人這輩子總會遇到困難,情緒不好的時候我會出去跑幾圈,鍛煉了身體,又調劑了心情。”朱豔說,一家人和和美美,健健康康,比什麼都強!
“小朋友的涼皮好了,拿好了哦。”夜色漸濃,一輪皎潔的月亮升上了墨藍色的天空,小吃攤上的燈光映襯着街頭來往的身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