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學樸
古人為了在操勞的生存過程中取得适當的休息,調節生活節奏,曾采用了許多娛樂方法來活躍氣氛。随着社會的不斷發展,物質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人們便拿出更多的時間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鬥草,便是那時的娛樂遊戲之一。
“弄塵複鬥草,盡日樂嬉嬉。”這是白居易《觀兒戲》描寫鬥草遊戲的詩句。鬥草是古人郊野旅遊時的一種遊戲,也叫“鬥百草”“踏百草”,流行于中原、江南地區。
這一遊戲大約起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梁宗懔的《荊楚歲時記》說“五月五日……又有鬥百草之戲”。從唐代之後詩詞小說的描寫中可知,它既是清明、端午等歲時節令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春夏兩季随時可行的一種遊藝。《金瓶梅》十九回寫,八月中旬吳月娘領着衆婦人進新花園遊賞,“或攜手遊芳徑之中,或鬥草坐香茵之上”。當時已近中秋節令,可見這種遊藝的流行程度。唐宋時期風氣尤盛,劉餗《隋唐嘉話》有“安樂公主五日鬥百草”的記載。唐代王建有首《宮詞》更是把鬥草寫得極為生動:“水中芹葉土中花,拾得還将避衆家,總待别女般數盡,袖中拈出郁金芽。”詩中描繪了采草人将名貴的花卉暗藏起來,等别人花草鬥罷,再從袖中拈出郁金香壓倒群芳奪魁。入宋以後,鬥草之風愈為流行。
古代鬥草的起源與中醫藥學的發展有關聯。相傳遠古時代就有神農氏嘗百草而發現草藥之說,後來清明踏青、端午采藥便成了約定俗成的活動,至今閩南、粵東等地民間仍保留着這一遺風。當地人認為,春夏季節草木葳蕤,草藥更多而且容易辨識采集,并且認為端午節采集的草藥療效更佳。人們撮草掘根,相互攀比誰采集的藥品種多、知道的藥性多。于是,鬥百草趣俗就在比知識中得到沿襲發展。
此外,華夏古代文人墨客、王公宦臣也都喜歡種花養卉,競比奇異,這也是一種鬥法。元代白樸《牆頭馬上》第一折就寫道:“奉命前往洛陽,不問權豪勢要之家,選揀奇花異卉和買花栽子,趁時栽接。”鬥草趣俗的盛況,《鏡花緣》一書也有精彩描繪,第70回整個回目濃墨重彩描寫了鬥草的有趣情景。這次鬥草有25位姑娘參賽,競鬥十分激烈:“風吹不響鈴兒草”對“雨打無聲鼓子花”、“長壽”對“半夏”、“金盞草”對“玉簪花”、“蝴蝶花”對“蜜蜂草”、“木賊草”對“水仙花”、“慈姑花”對“妒婦草”、“蒼耳子”對“白頭翁”等等,這些絕妙的巧對令人稱奇。
古人的鬥百草有“文鬥”“武鬥”兩類。文鬥方法是将各自的盆景擺放在一起,看誰的最珍奇,造型最雅美;另一法是把花草集放在一起,一人報出自己的草名,他人各以手中之草對答,頗似燈謎中的“遙對格”,如“虎耳草”對“雞冠花”。倘若一人報出的草名,他人對答不上,此人即鬥勝,反之如果一人答對所有報出的草名,而别人不能再續報新草名,此人也算是赢。這種别開生面的奇巧絕對後來還演變成為酒令的一種。《中國酒令》書中就有一節專門介紹“鬥草令”;“鬥草令有很多門類,如天文門、地理門、花草門、珍寶門、數目門等,行令前須選定門類。”
在古代,鬥草更是女子、兒童喜聞樂見的遊戲。大家三五成群,團團圍坐在綠茵茵的草地或田野,互相出對征答,實乃寓教于樂。甚至連帝王也迷上了它,《中吳紀聞》中就有吳王夫差與西施作鬥草之戲的記載。宋朝以後,普遍成了女子的節日遊戲,當時廣泛流傳着北宋詞人晏殊寫的女子鬥草令《破陣子》:“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裡相逢。疑怪昨宵春夢好,原是今朝鬥草赢,笑從雙臉生。”古典文學《紅樓夢》第62回中也可讀到妙趣橫生的鬥草情形:“大家采了些花草來,兜着坐在花草堆裡鬥草,這一個說:‘我有觀音柳’,那一個說:‘我有羅漢松’,那一個又說:‘我有君子竹’,這一個又說:‘我有美人蕉’,這個又說:‘我有星星翠’,那個又說:‘我有月月紅’,這個又說:‘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個又說:‘我有《琵琶記》裡的枇杷果’……”這都是以各自所采花草的名目為對。
鬥草在明清時期也十分流行。康熙年間有關北京民間史料的《百戲竹枝詞》中也有反映,其中《鬥百草》一詩雲:“一帶裙腰繡早春,踏青時節小園頻。鬥他遠志還惆怅,惟有宜男最可人。”詩前注說:“古人已有此戲,以吉祥而少見者為勝。閨人春日為之”。
所謂“武鬥法”,一般比較的是草的多寡、韌性、長短等,也有雙方以草莖相拉拽,斷者為負。閩南等地古時習慣用鬥草來替代拈阄、抽簽。草的長短不一,由一主持人掌握手中,先聲明抽中長(或短)草為勝或負、或該獎該罰。在比韌性方面,一向被人認為嬌弱纖小的草卻如“疾風勁草”不可小視。
故宮館藏中有一幅清代宮廷畫家金廷标繪的挂軸《群嬰鬥草圖》,就是表現“武鬥”場面的畫作:臨水坡岸上青草綠如茵,十個活潑的男娃在湖石花叢間拔草、鬥草嬉戲,有的站着進行拉力賽。當年,乾隆皇帝對鬥草也感興趣,特意在這幅挂軸上方題詩:“垂楊奇石草芊萋,紅綠傾籃鬥賈低,赤子之心愛生意,名言那識有濂溪。”
一般說來,“文鬥”較适合上層社會特别是文人階層,“武鬥”則更多地流行于勞動群衆特别是兒童之中。但無論“文鬥”還是“武鬥”,對于人們增長植物知識、鍛煉身體、娛樂、生活乃至陶冶性情不無裨益。
鬥草趣俗并未在民間消失,例如每年楊樹落葉時常有京城兒童聚于樹下拾葉,然後兩兩相對,将葉柄(京語謂之“根”)勾在一君互相拉拽(京語謂之“拔”),以斷否定輸赢。兒童們稱之為“拔根”。拔根的玩法與鬥草中的“武鬥”完全一樣,不同的僅在于前者是在秋季,後者是在夏季;前者隻用楊樹葉柄,後者則可用各種花草的莖。從拔根遊戲中,我們仍可以領略到古人鬥草的一絲遺風,為欲求長壽者添一縷童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