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公認的聖賢----老子,提出“治大國如烹小鮮”的著名論斷。
意思就是說,國雖大,治國的火候不可大,大則國傷。猶如烹小魚小蝦一般,要用文火,慢慢炖、煮、燒烤,火猛則焦煳難聞,不可食;要輕輕撥動,不可頻頻猛翻,劇烈“運動”,否則,必潰爛失形,散而不成其為菜。縱覽中國五千曆史,古代的官吏,不少是以廚藝為官的。堯、舜時代的名廚是彭铿。“铿好和滋味,進雉羹于堯,堯飧之,而錫以壽考,至八百歲。”他做的野雞羹,堯最愛吃,可見深谙飲食之道,故而長壽達八百歲,後人尊稱其為彭祖。少康,是夏朝第六代君主。以“少康中興”而名載史冊。其實,他原來也做過庖廚。伊尹,商湯時的宰相。因其養父原為“ 人 ”,從 小 耳 濡 目 染 ,精于烹饪之道。後作為陪嫁傭人事商湯。他燒制的“鹄羹”(即大雁的羹湯)深受商湯的喜愛。于是,向商湯以烹饪之術喻治國之道,被視為知己,委以宰相重任。商湯與伊尹談烹饪與治國的談話,就是中國最早的烹饪學理論著作《本草篇》
姜子牙原來也是一名 庖廚 。召 望行 年 五十,賣飯 棘 津”。都城朝歌(今河南安陽)為庖屠牛,在黃河渡口孟津賣飯為生。正是由于精于烹饪之道而善于安邦治國。上古很多官職名,直接取自于吃飯之道。“宰”作為官職名,見于禮、天官冢宰第一》,“乃立天官冢宰,使帥其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大宰:卿一人。小宰:中大夫二人。宰夫:下大夫四人。”冢宰,即大宰,統領六官,總理政務。卿為諸官中爵位最高的一等。大夫分為三等,上大夫即卿。小宰為大宰即卿的副職,輔佐大宰處理政務。宰夫職位次于小宰,佐大宰考核屬下政績。由此可見,大宰相當于後世的宰相。但宰相本指兩個人:宰專指宰殺用于祭祀的犧牲和祭祀完畢後分割胙肉(祭祀用的肉)的人;相,即是主持禮儀、陪侍招待祭祀的人。這兩個人所承擔的職責既神聖無比,又責任重大,因此非選有身份、有德行的人不可。兩個人的職責又合而為一,稱為宰相,無論請神吃飯,還是供人吃飯,都是極其重要而有意義的。由此可見,自古以來,我們祖先就非常懂得,吃的重要性。會做廚,做美食。好的廚師,必有三功。即刀功、火功和味功。三功齊備,缺一不可。所謂刀功者,指食物的清洗、刀切等備料加工要精細,不可粗放。“食不厭精,脍不厭細”,大魚大肉,要切碎;小魚小蝦,要完整。該切的一定要切細、切薄、切均,不該切的決不能輕易動刀、顯示功力;所謂火功,就是火候和烹調的技巧。該用武火爆炒時,火勢一定要大,火力一定要足,才能迅速化祛腥膻,增味上色;該用文火慢炖細煮時,一定要不大不小,溫和細綿,在長時間的浸泡、煎熬中成熟。若該用武火時用文火,燒炒不熟不說,反而筋疲難做;若該用文火時,又用了武火,那肯定燒焦無疑。所以,用火要根據所做的菜的需要而定,沒有一成不變之規;所謂味功,那就是調味。一道菜,該是什麼味道,全在廚師之手。酸、辣、苦、甜、鹹,千人千味,廚師全憑自己的口味來定,不“知味”怎麼行!總結了“治大國如烹小鮮”的道理。為政之道就如廚師調味,必先熟知各人的口味,然後才能把酸甜苦辣鹹五味調到各人滿意的程度。所以,要知味,先要知自己的口味,由自己再推知别人。為政也是這樣。“非先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強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則至味具。”這樣,一個善于調味,精于飲食之道的人,就會成為一個出色的治國者。大到國家治理,小到個人處事,處理任何事情,把握住火候,事必成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