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國戰略性工程,通過西、中、東三條調水線路,将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水系聯系起來,實現我國水資源的合理調配。目前東線、中線一期工程已經向北方調水,西線在規劃中。南水北調工程浩大,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今天來了解一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幹線南起丹江口水庫,北至首都北京,地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個省、直轄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幹線全長1432千米,其中至北京的幹線長1277千米,天津輸水支線長155千米。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幹線的源頭丹江口水庫,位于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與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交界地帶,被譽為“中國的水塔”。 丹江口水庫始建于1958年,最初是作為防洪、灌溉、發電為主的工程,庫區主要分為兩部分,湖北、河南各占一塊,為兩省所共有。
當時湖北、河南兩地10多萬民工,前後曆時16年,在沒有大型工程機械的情況下,幾乎全靠人工不分晝夜地幹,到 1974年才把水庫建起來。吃水不忘挖井人,湖北、河南人民為丹江口水庫工程做出了巨大貢獻,人們尤其是華北缺水地區的人們不能忘。
最初建成的丹江口大壩長約2.5公裡,高162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采用自流式,這意味着源頭必須有足夠的高度,才能實現。2005年丹江口水庫大壩主體加高工程開工,将原來的大壩加高,壩高達到176.6米,大約相當于60層樓高,高出北京100多米。
圖-丹江口大壩
蓄水完成後的丹江口水庫水域總面積達到約1022平方千米,差不多相當于三峽庫區的水域面積。其中位于湖北境内庫區的水域面積約為620平方千米,河南境内庫區的水域面積約為400平方千米。
修建丹江口水庫和加高大壩,除了附近湖北、河南人為工程付出的努力外,庫區還有30多萬人不得不離開原來的家園,移民至别的地方。而且移民搬遷的強度,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前所未有。
圖-陶岔渠首樞紐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的“水龍頭”在陶岔渠首樞紐,丹江口水庫的水從陶岔樞紐流出,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開渠輸水,在鄭州西下穿黃河,輸水到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區。沿途經過南陽、平頂山、許昌、鄭州、焦作、新鄉、鶴壁、安陽、邯鄲、邢台、石家莊、保定、北京、天津等14座大中城市。
南水北調中線輸水幹線在保定西黑山分水口,分出一支向東流往天津,幹線繼續向北流至北京,在團城湖到達終點。之後南調之水進入水廠,再進入千家萬戶。2014年12月12日下午14時32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華北地區的人們終于吃上了跨越千裡的漢江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