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靈壽有啥特産

靈壽有啥特産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0 22:40:20
你可能不了解的靈壽(五十)靈壽縣到底還有沒有靈壽木

文/崔金山 搜集整理

“靈壽”之名,春秋時就已經出現,初有靈壽木,再有靈壽邑,後有靈壽縣。靈壽縣,始置于西漢初。戰國之前的靈壽邑,隻有記載,但不知所在,也不知是哪家的邑。後來中山複國,遷都于靈壽,通過考古讓我們看到了中山國時期的靈壽邑。唯有靈壽木讓曆代靈壽人牽腸挂肚,起源于縣名的靈壽木到底什麼樣?靈壽縣到底還有沒有靈壽木?

靈壽有啥特産(靈壽縣到底還有沒有靈壽木)1

史書最早記載靈壽和靈壽木是戰國至漢初的《山海經.海内經》:“靈壽實華,草木所聚”。注曰:“靈壽,木命也,似竹,有枝節”。《漢書》顔師古注:“木似竹,有枝節,長不過八九尺,圍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須削制也”。金元劉志淵《踏莎行·靈壽杖》:“靈壽一枝,瘦同鶴胫。肌輕體赤幽人稱。”這三段注解和詩贊基本說明了靈壽木的特征:(1)靈壽木像竹子,有枝節。(2)靈壽木長不過八九尺,粗圍三四寸。(3)靈壽木質地堅硬但很輕巧,皮為紅色。(4)靈壽木一端呈彎曲狀,不削不烤自然就是拐杖樣。

關于對靈壽木的記載,多以皇帝賜年老勳戚大臣靈壽杖,以示尊崇。《漢書·孔光傳》記載:漢平帝的太師,孔子十四世孫孔光,對王莽“愈恐,固稱疾辭位。太後诏準,賜太師靈壽杖。”《東觀漢記·卷十七》雲:“黃香為尚書郎,以香父尚在,賜卧幾、靈壽杖。”《舊唐書·李靖列傳》載,唐貞觀九年,李靖“以足疾上表乞骸骨”,唐太宗不允,“賜靖靈壽杖,助足疾也。”曆代詩人對靈壽杖多有吟詠,東漢李尤有《靈壽杖銘》:“亭亭奇幹,實曰壽靈。甘泉潤根,清露流莖。乃制為杖,扶危定傾。既憑其實,亦貴其名。”曹魏“建安七子”傑出代表王粲《靈壽杖頌》:“茲杖靈木,以介眉壽。奇幹貞正,不待矯揉。據貞斯直,杖之爰茂。”唐姚合《竹裡徑》詩亦記:“紗巾靈壽杖,行樂複相知。”從靈壽杖與皇帝賞賜有關和曆史名人的稱贊看,靈壽杖是手杖的極品,擁有者自然非富即貴。

靈壽有啥特産(靈壽縣到底還有沒有靈壽木)2

關于靈壽木的産地,史載除靈壽縣外,還有多個版本。宋末周密《癸辛雜識·續集上·靈壽杖》記載:“靈壽杖出西域,自黃河随流而出,不知為何木?其輕如竹,而性極堅韌。”這是西域說。明李東陽著有《靈壽杖歌》,其歌雲:“吾聞武當之山,四萬二千丈,半在雲根半天上。不知三十六宮,何處稱絕奇?産出靈株非一狀……見之羨者不容口,錫以嘉名曰靈壽。”這是武當說。柳宗元貶永州時曾作五言古詩《植靈壽木》,詩雲:“白華照寒水,怡我适野情……敢期齒杖賜,聊且移孤莖……柔條乍反植,勁節常對生……安能事翦伐,持用資徒行。”宋朱翌《以靈壽杖寄汪内翰》“一枝靈木堅多節,千裡逢人寄永州”。這是永州說。宋黃庭堅《以天壇靈壽杖送莘老》:“王屋千霜老紫藤,扶公休沐對親朋。異時驷馬安車去,拄到天壇願力能。”這是王屋山說。最多的還是郴縣說。北魏郦道元《水經注•耒水篇》記載:郴縣“西南萬歲山,山有石室,室中有鐘乳,山上悉生靈壽木,溪下即千秋水也。水側民居,号萬歲村。”《郡國志》:“萬歲山,有靈壽木可為杖,漢平帝嘗以賜孔光。唐天寶六年改為靈壽山,因所産也。”《萬曆郴州志》記“萬歲山”後附有《練亨父記略》:“靈壽峰距郴城南十有五裡,其土豐肉帶砂石。靈木叢薄茂密,其材幹條枝堅韌,其節目參差磊砢,故幽人道家斧其髦而杖焉。間收其良則寶藏之,百金之不易也。”這說明,靈壽木并不是靈壽縣所獨有,也說明了靈壽木的金貴。

既然不是靈壽獨有,那麼其他地方的靈壽木現在是否還有?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宋末周密《癸辛雜識》所提到的新疆(西域),明李東陽所提到的武當山,宋柳宗元和朱翌提到的湖南永州,都已沒有靈壽木的後續記載。明萬曆《郴州志》載,“今靈壽木已絕産矣”,說明郴縣的靈壽木在明朝已經絕迹。難得的是在網上竟看到了一篇《王屋山紫藤靈壽杖》的文章,但手杖用材卻是龍赤木、雀梅、六道木等,沒有注明是靈壽木。倒是在網上真真看到了一張清靈壽木拐杖的圖片,是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在2010年拍賣的清代産品,估價為30-40萬港币,杖上刻有“靈壽杖”十六字題詩,記述木杖制作,并署《八十六翁如雲》款(見下圖)。這是目前所見的唯一一張刻有“靈壽杖”的拐杖,但從圖片上的樣式看,杖杆上沒有明顯的枝節痕迹,并不符合古時傳說中的靈壽木。還有一篇号稱靈壽木的明清藏品的文章,但所說的靈壽木卻是椐木,而古代的椐木同榉木,産于南方,也沒有枝節的痕迹。因此,真正的靈壽木到底什麼樣,還真沒有确切的答案。

按照清代《正定府志》靈壽篇,“按縣今無此木,意戰國時有之,因以地名”。說明在清代的時候,靈壽縣就已經沒有靈壽木了。但1992年的縣志作者卻懷疑南營油盆的一種灌木可能就是靈壽木,近年來一些靈壽學者卻認為六道木就是靈壽木。那麼六道木到底是不是靈壽木呢?

靈壽有啥特産(靈壽縣到底還有沒有靈壽木)3

根據本人搜集的以上資料,愚以為,靈壽六道木絕對不是傳說中的靈壽木。從形狀上看,六道木雖有枝節,但卻沒有天然彎曲的頭根,與“自然合杖”有差異。特别是六道木有明顯的六道溝,而各種史書和詩文卻沒有六道溝的描述。從木質來看,六道木質地堅硬,但質量也沉重,外表也不是紅色,不符合“肌輕體赤”的特征。從記載來看,除了王屋山那篇文章提到了六道木外,其他幾個史載原産地現在都沒有把六道木當做靈壽木。特别是作為以此木為名的靈壽縣,在戰國以後的各個時期,縣志上均沒有靈壽木的記載,這不是靈壽曆代官員的疏忽,反而卻說明靈壽木在千年之前就已經絕迹了。而六道木在靈壽一直存在,如果真是靈壽木的話,清代的《正定府志》就不會說“按縣今無此木”了。從價值上來說,傳說中的靈壽杖大部分都是皇帝賜給老臣的,也有達官貴人送給友人的,誰人得到靈壽木都是無尚榮光,靈壽木應該是一種比金絲楠木、海南黃花梨更加珍貴稀少的木材。而六道木是遼甯、河北、北京、内蒙、山西、河南等省海拔1000米以上的深山區普遍生長的一種灌木,根本不存在珍貴稀少的問題。

也正因為靈壽木的珍稀,官家平民人人争相采之用之,才鑄就了它像現代海南黃花梨一樣的命運,人類認識它不久就銷聲匿迹了,隻留下“靈壽木”一個珍貴而又虛幻的名字。正所謂:“千古難覓靈壽木,隻留靈壽空悠悠”。

作為靈壽人,我們應當為“靈壽木”驕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