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父逐日文言文翻譯400字?《誇父逐日》的故事有很多版本,入選教材的,選自《山海經》在《山海經》中,《誇父逐日》也有不同的版本,入選教材的,選自《山海經·海外北經》,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誇父逐日文言文翻譯400字?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誇父逐日》的故事有很多版本,入選教材的,選自《山海經》。在《山海經》中,《誇父逐日》也有不同的版本,入選教材的,選自《山海經·海外北經》。
《山海經》是我國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包括《山經》5篇,《海經》13篇。《海經》又包括《海外經》《海内經》《大荒經》。
《山海經》不僅是地理著作,還保存了許多遠古神話,如:後羿射日、精衛填海等,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誇父逐日》也是一則神話故事。
神話是關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我們學習神話故事,神仙的故事一般不是重點,重點大多是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所謂“神化”,就是把人、把英雄變成神的過程。
神話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一種天真的解釋和向往,具有超現實想象、誇張的浪漫主義風格。
《誇父逐日》原文如下: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首先,要弄清誇父為何逐日。傳說遠古時候,在北方荒野中有一座大山叫成都載天。山上生活着一群善于奔跑、力大無窮的巨人,他們的首領就是誇父。這是一個巨人部落,就叫誇父族,我國著名文學家茅盾在《中國神話研究ABC》中就提出,誇父不僅是人名,而且是一個部落的名字。其實很多上古傳說中的人物,都是文化符号,把集體智慧集中到某一個形象上。有一年,天氣非常炎熱,太陽烤死莊稼、曬焦樹木、河流幹枯,誇父族的人紛紛死去。誇父決定去追趕太陽,捉住它,讓它聽自己的話。
怎樣理解這一動機呢?其實就是人類想征服自然力,反映出的是人類追求光明,認識自然、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願望和行動。
故事的第一層意思:逐。“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意思是說,誇父與太陽賽跑,一直追到太陽落下的地方。傳說,太陽是天帝帝俊的兒子,住在東方的湯谷,那裡有一棵叫做扶桑的大樹,太陽就住在那裡。每天早晨,太陽的母親羲和,駕着太陽車,拉着太陽從東方的湯谷出發,經過周天,奔向西方的禺谷,又叫虞淵。其實,這就是神話的特點,是人們對自然現象的天真的解釋,人們發現太陽從東邊升起西邊落,找不到科學的解釋,于是就是大膽的想象,以神話的形式來解讀自然。
太陽是天帝帝俊的兒子,也就是神的兒子。誇父是古代英雄,是人。所以誇父逐日的行為就具有了挑戰性,體現了誇父敢于挑戰權威的精神,人要征服神,人要征服自然。這表現出誇父宏大的志向和巨大的勇氣。
故事的第二層意思:渴。“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從第一層“入日”來看,誇父已經追上了太陽。可是,太陽實在是太熱了,誇父口渴難耐,想要得到水喝。于是,一口氣喝幹了黃河的水,又喝幹了渭水。可是仍然不夠喝,隻好向北跑去喝大澤裡的水。所謂“大澤”,傳說是昆侖山下方圓幾千裡的大湖,那裡有足夠喝的水。其實,這一情節,表現出的是誇父氣吞山河的非凡氣魄,體現的是誇父無比的英雄氣概。
故事的第三層意思:死。“未至,道渴而死。”誇父沒有到達大澤,半路就渴死了。這是故事的結局。在我們的文化中,是“不以成敗論英雄的”,事實上,在絕大多數文藝作品中,英雄往往是悲劇式的。誇父倒下了,一個神化的古代英雄倒下了,但是,他為追求光明勇于獻身的犧牲精神卻屹立起來了。
故事的第四層意思:化。“棄其杖,化為鄧林。”誇父臨死,丢下他的手杖,變成一片桃林。“鄧林”是“桃林”誤寫,在《大荒北經》中,也有誇父的故事,明确寫的是“桃林”。在《列子》一書中,也寫作“桃林”。
故事已經有結局了,為什麼還要寫這一層意思呢?這是以大膽奇特的藝術想象,以富有詩意的文學語言,豐富了神話的内涵,豐滿了誇父的形象,使整個神話更具浪漫主義魅力。因為,這句話,體現出誇父死而不已,甘為後人造福的奉獻精神。後來人,路過這片桃林,可以吃桃子解渴,然後懷抱着夢想,繼續前行。這是多麼浪漫,多麼悲壯的尾聲啊!
本文中的誇父形象,與《山海經·大荒北經》和《列子》中的誇父形象是截然不同的,在那兩個故事中,誇父是一個不自量力的被嘲諷的對象,這是由于看待人物的不同立場,以及道家順應自然的哲學思想造成的認識上的分歧。在這裡,我就不作分析了。
本文中的誇父,是一個勇敢、堅強、目标遠大、氣魄非凡,具有犧牲精神,甘為後人造福的英雄形象。
縱觀本文,通過誇父逐日的神話故事,表現出誇父宏大的志向和無比的英雄氣概,贊揚了誇父為追求光明勇于獻身的犧牲精神和甘為後人造福的精神,反映出古代人民探索、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