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唐朝時期的杜甫

唐朝時期的杜甫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16:19:45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世譽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祖籍湖北襄陽,其祖遷居河南鞏義。他的祖父杜審言是初唐著名詩人,與李峤、崔融、蘇味道合稱“文章四友”,善五律,被認為是唐代五律的奠基人。杜甫也曾稱贊祖父“吾祖詩冠古”。

杜甫的父親沒有什麼詩名,隻做過奉先縣(今陝西蒲城)的小縣令,但父親卻是杜甫的經濟來源,因此杜甫在安史之亂前家就安在奉先縣。可見,杜甫的出身是一個“奉儒守官”的知識分子小官僚家庭,因此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杜甫一生經曆了盛唐末期和中唐早期,其主要成就是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後的社會現實。他一生隻活了59歲,而安史之亂爆發時,他已經44歲了。因此他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盛唐度過的,他見證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曆史。

唐朝時期的杜甫(裘馬頗輕狂青年時期的杜甫洋溢着盛唐的浪漫與豪情)1

杜甫也曾年輕過,也有過盛唐詩人的豪邁與浪漫,他并不是一生下來就憂愁苦悶的。30歲之前的杜甫,生活還是比較幸福的。

這段時期杜甫生活在盛唐,生活無憂,内心也充滿自信。盛唐是一個出狂人的時代,而杜甫又與李白、高适、岑參這樣的大狂人交往過,身上自然也沾染了一些狂氣。他自己就曾在《壯遊》一詩中提及到年輕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經曆。這一階段他曾漫遊吳越(江浙)、齊趙(山東、河北)。因此這時的杜甫内心充滿了盛唐的激情和浪漫,充滿了蓬勃的朝氣。看到駿馬馳騁,意氣風發,他也想縱馬揚鞭,建立轟轟烈烈的功業。他在《房兵曹胡馬詩》中寫道: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骁騰有如此,萬裡可橫行。

在這首詩中,我們分明看到的是一個充滿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血氣方剛的小夥子。那時的杜甫和李白一樣,散發着豪俠意氣。

唐朝時期的杜甫(裘馬頗輕狂青年時期的杜甫洋溢着盛唐的浪漫與豪情)2

在這一時期,杜甫最有名的詩當數《望嶽》。

杜甫共有三首《望嶽》,分别吟詠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其中最負盛名的是第一首,描繪泰山的。當時,是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杜甫漫遊齊、趙,因有此作。這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那時杜甫生活在唐代最鼎盛的時期,詩中字裡行間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

這首詩雖是八句四聯,中間兩聯又都是對仗,但它不是律詩而是古體詩,它不講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聲韻。

唐朝時期的杜甫(裘馬頗輕狂青年時期的杜甫洋溢着盛唐的浪漫與豪情)3

詩的前四句,着力描寫泰山高大雄偉、神奇秀麗的整體形象。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遠望。

這是詩人才進入齊魯大地,遠遠地看到泰山。

泰山位于春秋時期齊、魯兩國之間,山北為齊,山南為魯。齊、魯兩地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結果。“未了”是綿綿不盡之意。詩人說,想知道泰山到底怎麼樣嗎?它那蒼翠的山色掩映着遼闊無邊的齊魯大平原。這是借齊魯兩地來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參天聳立的形象。

“夫”是個虛字,但必不可少,它增強了疑問的語氣,傳神地刻畫出杜甫剛一踏進齊魯大平原,遠遠地,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股揣摩勁兒和驚歎仰慕之情。

既然不知道怎樣形容才好,那就不形容。既然無法找到合适的詩句去直接描繪泰山,那就不描繪。所以詩人不說泰山,反而說齊魯大地。“齊魯青未了”,借齊魯兩地側面烘托出泰山拔地而起,參天聳立的形象。難怪後人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

唐朝時期的杜甫(裘馬頗輕狂青年時期的杜甫洋溢着盛唐的浪漫與豪情)4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近望。

這是在山腳下,杜甫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描寫泰山近景。

“造化鐘神秀”是虛寫。“鐘”是聚集、彙聚的意思。詩人運用拟人手法,把大自然人格化。“造化”就是天地,就是大自然。詩人說大自然對泰山情有獨鐘,把神奇和秀麗都彙聚在這裡。這裡沒有任何具體的景物,所以是虛筆,但恰好可以讓讀者展開想象,隻要你能想到的神奇秀麗,泰山都有,既突出了泰山的秀美,也洋溢着杜甫對泰山的熱愛與贊美之情。

“陰陽割昏曉”是實寫。山的南面為“陽”,北面為“陰”。是說山南山北,一明一暗,仿佛被分割成黃昏和白晝。這也說明,杜甫是從泰山北坡上的山,是從“齊”地登的泰山。因為如果在山的南邊魯地,看到的都是“陽”。隻有在山的北面,發現上面的天光是亮的,而山下的“陰”影是暗的,才會看到“陰陽割昏曉”的明暗交界的畫面效果。而這個“割”字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來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好像被泰山這把碩大無朋的利劍割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表現了泰山高大雄偉的特點。

唐朝時期的杜甫(裘馬頗輕狂青年時期的杜甫洋溢着盛唐的浪漫與豪情)5

詩的後四句,也寫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現詩人的主觀感受。

“蕩胸生曾雲,決眦入歸鳥”——細望。

泰山極高,白日裡可以望見山腰間的雲氣層出不窮,令人心胸激蕩;泰山極幽深,目光追蹤黃昏歸巢的鳥兒漸漸隐入山谷,以至于把眼角都瞪裂了。詩人抓住“層雲”“歸鳥”這兩個景物細節描繪出泰山的高峻和幽深。以“蕩胸”“決眦”表達出心情的激蕩和眼界的開闊,蘊含着對泰山的由衷贊美之情。

這兩句詩的巧妙之處在于含而不露地交待了空間和時間的變化。這種景色是在山中所見,說明詩人已經爬到了半山腰,才會看見這種細緻的景象。

唐朝時期的杜甫(裘馬頗輕狂青年時期的杜甫洋溢着盛唐的浪漫與豪情)6

“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願望。

杜甫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這時,杜甫還沒有登頂,但他已經懸想到将來的登嶽。意思是說,我終将會登上泰山極頂,那時,俯視群山,一切都會變得渺小。這是何等豪壯的氣魄,這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他要勇攀人生的高峰,去實現自己“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抱負。

唐朝時期的杜甫(裘馬頗輕狂青年時期的杜甫洋溢着盛唐的浪漫與豪情)7

但是,命運弄人。

杜甫的人生是悲慘的。

天寶六年,即747年,35歲的杜甫在長安參加科舉。從此,他的命運發生了轉折,我們再也看不到這樣意氣風發的少年了,他浪漫和激情,終于被污濁的社會現實和動蕩的時代吞沒了……

取而代之的,是他對現實社會的冷峻認識和深刻思考。

取而代之的,是他對身世的悲歌和對戰争的血淚控訴。

取而代之的,是他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取而代之的,是他對黑暗社會現實的深刻揭露和悲天憫人的情懷。

取而代之的,是他低沉的呐喊和無盡的歎息……

唐朝時期的杜甫(裘馬頗輕狂青年時期的杜甫洋溢着盛唐的浪漫與豪情)8

#閱讀的溫度# #以書之名# #天天古詩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