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董仲舒提出了什麼儒家思想

董仲舒提出了什麼儒家思想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9 08:13:51

序言:

董仲舒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也”,在他的眼中,一個理想的社會應該是一個大一統的和諧社會。——《董仲舒傳》

可春秋戰國時期被很多諸侯所青睐的法家思想嚴刑峻法體系治世太嚴格,西漢初期的道家黃老學說又過于寬松,反而被董仲舒升級過的儒家思想能達到兼而有之、寬猛相濟的統治效果,促進“大一統”進程的發展。

所以,在漢武帝劉徹采納了董仲舒提出的“獨尊儒術”主張後,董仲舒又進一步提出了“天人感應學說”,旨在确立“君權神授”思想,保證儒家思想的獨尊地位,為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的進程添磚加瓦。


董仲舒提出了什麼儒家思想(實現春秋大一統)1

諸子百家示意畫像插圖

實現“春秋大一統”的思想前提

就像董仲舒自己所說的,随着“周禮”影響力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逐漸式微,“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度數變”,當時百家争鳴,有着儒家、墨家、法家、道家、陰陽家、縱橫家等諸多思想主張各不相同的學術流派。——《董仲舒傳》

就好比如儒家思想主張的是“德政”,跟周朝的“禮治”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墨家主張的是兼愛、非攻,主張“利天下而為之”;至于法家思想,則主張的是“以法治國”,推崇嚴刑峻法法治體系。——《孟子·盡心章句上》

相信大家不難發現,其中的任何一個思想學派,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讓政權發展的更好,隻不過就是側重的方向不一樣,甚至有的還産生了沖突,春秋戰國時期的“儒法之争”便是這“沖突”的直觀表現。


董仲舒提出了什麼儒家思想(實現春秋大一統)2

郭沫若先生示意照片插圖

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說,“自春秋末年以來,中國的思想得到一個極大的開放”,諸子百家各抒己見、百家争鳴。——《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

但與此同時,因此而形成的諸子百家彼此诘難,相互争鳴時局也導緻很多封建統治者在治理國家之時,很難達到政治意見上的統一,畢竟諸子百家的意識形态實在是太過多元化了,而其堅定的思想意識又導緻統治者很難從中調和。

這也就意味着在封建時期,意識形态的“多元化”勢必就會導緻很多思想學派的行為準則也不盡相同,判斷事物的價值觀也就不一樣,若是長久以往,必然是形成混亂之勢,反而不利于統治者的統治。

所以,在董仲舒的眼中,若是真的想實現“春秋大一統”,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和諧政權,那麼首先就必須滿足實現春秋大一統的思想前提,即以思想上的統一作為實現大一統的基礎條件,也就是他所說的“謂一元者,大始也”。——《玉英》

從而也就順勢提出了“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傳》

那麼也就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董仲舒為何會選擇“儒家思想”,而不是春秋戰國時期被很多諸侯所青睐的法家思想,亦或者是西漢初期被漢高祖劉邦所推崇的道家黃老思想呢?


董仲舒提出了什麼儒家思想(實現春秋大一統)3

法家思想代表人商鞅示意畫像插圖

法家思想的嚴刑峻法統治體系太嚴格

就像春秋戰國時期的魏國,經過法家思想代表人“李悝”變法後,實現了富強;後來的楚國,同樣是在法家思想代表人“吳起”變法後實現了富強。但這些還不算最能體現法家思想富國強兵的案例。因為還有更直觀的,即發生于秦孝公執政時期的“商鞅變法”。

正如史書所說,“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正是公元前356年、以及公元前350年的兩次“商鞅變法”,即商鞅在秦國推行法家思想中的嚴刑峻法統治體系,以法治國,設軍功爵制,重農桑、獎耕戰,讓秦孝公統治下的秦國逐漸開始富強。——《論衡·書解篇》

繼而到了公元前221年,更是在秦始皇嬴政的手上實現了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秦朝政權的最終目的。這諸多成功案例,無疑就足以證明法家思想不但能實現封建統治者“富國強兵”的訴求,更是能依仗“富國強兵”所帶來的軍事優勢實現疆域上的大一統。


董仲舒提出了什麼儒家思想(實現春秋大一統)4

孔子示意畫像插圖

而此時由“孔子”所創辦的儒家學派,也就是跟“周禮”有着密切聯系的“儒家思想”,卻俨然是伴随着“周天子”影響力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衰弱而一并陷入了困境,發展極為緩慢。

那為何董仲舒不選擇“法家思想”呢?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法家思想中的嚴刑峻法體系雖然能夠實現“富國強兵”,但卻太嚴格了。而董仲舒所主張的則是“在位者之不能以惡服人也”。——《春秋繁路·玉杯》

顧名思義,就是在董仲舒的眼裡,秦始皇嬴政所一手建立的秦朝政權之所以僅僅延續15年便遭受農民起義,繼而宣告覆滅的原因,就是因為秦始皇在建立秦朝後,所推崇的依舊是法家思想中的那一套“嚴刑峻法”統治體系。

從而導緻在這個“以法治國”統治體系中,一切都要以“律法”為倚仗且“一斷于法”,雖然看似是完成了統一,但實則統一的是“法”,而不是秦始皇,百姓也多是因“嚴刑峻法”體系執法太嚴格而“畏服”,并不是真心實意的對秦始皇“信服”。


董仲舒提出了什麼儒家思想(實現春秋大一統)5

秦始皇于博浪沙遇刺示意漫畫插圖

這也就意味着秦始皇嬴政所實現的“大一統”,屬實隻是用武力強行把各方勢力整合到了一起,還談不上真正的“心服口服”,即百姓沒有建立起對秦始皇嬴政的“信仰”,“民心”依舊是處于“離散”的狀态,在思想上還未達到真正的統一。

諸如秦始皇于博浪沙遇刺的事件、荊轲刺秦圖窮匕見的事件,這些案例便足以稱得上是秦始皇統治之時“民心離散”的真實體現。

換言之,“法家思想”由于其嚴刑峻法體系太嚴格的緣故,隻能通過讓臣民“畏服”來達到行為上的統一,在思想上則根本無法滿足“春秋大一統”思想統一的基礎條件,那麼真正和諧的“大一統”社會又該從何談起呢?


董仲舒提出了什麼儒家思想(實現春秋大一統)6

舜帝雕像示意插圖

道家黃老思想的無為而治主張過于寬松

那麼再來看看西漢初期,被漢高祖劉邦所采用的道家“黃老思想”體系中的“無為而治”主張。顧名思義,就是封建統治者自己無所作為,卻能實現對天下的治理。

當然,也不是說統治者真的就啥也不管,啥也不做,隻是安心的做統治者就可以了,明顯就不現實。就像孔子所說的,“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論語·衛靈公》

什麼意思?意思就是在孔子的眼中,五帝時期的“舜帝”便是推崇“無為而治”的典範,那麼舜帝可曾有啥也不做,安心隻做自己統治者的事迹嗎?并沒有。

諸如《史記·五帝本紀》上所記載的,舜帝“命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命棄擔任後稷,掌管農業;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這諸多案例就足以證明舜帝确實是為了造福百姓而辦了實事的。

隻不過并未集權,而是制定了一個基礎的治國框架,然後知人善任,把權力下放了給官員去具體執行。否則舜帝那“四海之内鹹戴帝舜之功”的美名又是從哪來的。——《史記·五帝本紀》


董仲舒提出了什麼儒家思想(實現春秋大一統)7

文景之治示意畫像插圖

也就是說,所謂的“無為而治”,并非是籠統意義上的啥也不做、無所作為,而是不去過多幹預,統治者所需要做的,也僅僅隻是制定一個能夠促進政權富強的“大框架”,然後知人善任,将權力下放給下屬,繼而讓臣民實現自治。

從而達到借“無為”實現“有為”的良性轉變。

不過問題在于推行黃老思想中的“無為而治”主張以後,西漢初期雖然完成了從秦漢交替之際那百廢待興、經濟低迷的不良狀态到“文景之治”“海内義安,府庫充實”盛世之景的良性轉變。——《漢書·卷五十八》

但實則“四夷未賓,制度多阙”,匈奴、南越、衛氏朝鮮等外部勢力依舊對西漢虎視眈眈,内部的制度也并未徹底健全。——《漢書·卷五十八》


董仲舒提出了什麼儒家思想(實現春秋大一統)8

漢高祖劉邦示意畫像插圖

諸如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為了實現“與民休息”的政治目的,對于律法也僅僅隻是制定了“三章之法”,極為寬松,即便後來蕭何根據“秦律”又重新編訂了《九章律》,但依舊極為寬松,“不足以禦奸”。——《漢書·刑法志第三》

如若再加上道家黃老學說的理念是“道性自然,無所法也”,每個人都可以把“自然真理”作為基本大原則,自由不會受到約束。——《道德經》

如此一來,也就相當于在“無為而治”主張的推行之下,西漢臣民首先在“思想”上的統一就無法有效實現,畢竟其“放權于下屬”以及“不重法治約束”的特性就已經足以讓西漢統治者對于臣民的約束力降到最低。十分不利于西漢中央集權君主專制體系的建設。

且百姓的目的隻是為了能夠更好的生活,雖然推行“無為而治”讓西漢得以出現“文景之治”之盛世之景,但對百姓而言,抵禦外敵、開疆拓土等事務是當朝統治者需要關心的事情,與他們無關。

換言之,推行“無為而治”主張能夠“休養生息,讓利于民”,促進西漢初期生産力的恢複,這個沒錯,但對于西漢統治階層而言,在“黃老思想”體系的推行之下,西漢實則依舊處于“一盤散沙”的狀态。百姓、官僚、以及統治階層各自為戰,隻是單純的利益供給關系,談不上什麼凝聚力。


董仲舒提出了什麼儒家思想(實現春秋大一統)9

董仲舒示意畫像插圖

董仲舒升級過的儒家思想兼而有之

但儒家思想不一樣啊,準确來講,應該是董仲舒所升級過的“儒家思想”不一樣。

因為春秋時期的儒家思想主張德政、禮治,說白了就是講究“以禮服人”,為百姓樹立“智、信、聖、仁、義、忠、孝、友、睦、姻、任,恤”等諸多方面的道德行為準則和規範,也就是讓百姓通過學習建立一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價值觀。

換言之,春秋時期的儒家思想同樣不注重“一斷于法”的外界約束力,跟道家黃老學說一樣,都是讓百姓實現“自治”,即“自我約束”,隻不過黃老學說更注重“道”,也就是“自然真理”,儒家思想則注重行為上的表現,即“道德教化”。

很顯然,春秋時期的儒家思想同樣無法滿足封建統治者的集權專制統治需求,充其量隻是讓臣民明白了社會等級的尊卑之分以及人倫觀念,但要是想通過春秋時期的儒家思想樹立臣民對“當朝統治者”的信仰,屬實還差點火候。


董仲舒提出了什麼儒家思想(實現春秋大一統)10

秦始皇嬴政示意劇照插圖

否則春秋戰國時期的很多諸侯為何會青睐“法家思想”,秦始皇嬴政又為何在建立秦朝後依舊還要繼續推行“法家思想”,最起碼嚴刑峻法體系還能幫助這些統治者實現“行為上”的統一不是嗎?

所以,為了滿足統治者的統治需求,亦是為了實現他“春秋大一統”的社會理想,董仲舒把“道家”、“陰陽家”等諸多學派的“天命觀”以及“價值觀”都跟“儒家思想”整合到了一起。成了一個“新版儒家思想”

即形成了一個天地化作真理,真理化作自然萬物的全新理念。儒家思想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讓人通過“開教化”的方式來實現對“自然真理”的感悟。

可是人類能跟一朵花或者一顆石頭對話嗎?明眼人都知道不能,但封建時期的統治者“能”,當然,不是說封建統治者真的能跟“天”溝通,而是他們自诩“天子”,是“天”在人間的代言人。繼而推行“獨尊儒術”以後,也就相當于“當朝天子”就成了“上天”向臣民“施教化”的載體。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也正是基于這個原因而出現,其目的就是為了能給當朝統治者找到一個合法溝通“天地”,繼而統治臣民的神學依據。從而使其成為一個可以負責“跟天地溝通”,然後為臣民“開教化”的媒介。


董仲舒提出了什麼儒家思想(實現春秋大一統)11

封建統治者祭天示意畫像插圖

即确立封建統治者的“君權神授”神學觀念,并保證“儒家學說”在西漢的“獨尊地位”,百姓若是想風調雨順,衣食無憂,那麼首先就必須建立對當朝統治者的“信仰”。

然後“當朝統治者”便可以通過“祭天”等手段來實現“通天地、陰陽、四時、日月、星辰、山川、人倫、德侔天地”,保一方風調雨順。——《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

如此一來,在董仲舒“獨尊儒術”主張的推行下,以及“天人感應”學說的保障下,西漢統治者一方面可以讓臣民學習儒家思想,繼而“開教化、明天理、分尊卑”;另一方面也能通過西漢臣民對天的“信仰”而間接實現“凝聚民心”,加強中央集權君主專制體系建設的目的。

正如史書所說,“天之生民,非為王也,而天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在君權神授神學觀念的傳播下,百姓既然對“天”産生了信仰,自然也就相當于是對“當朝統治者”産生了“信仰”。——《春秋繁露·堯舜湯武》

那麼确立西漢的等級尊卑之分,讓西漢臣民實現思想上的統一,繼而奠定“春秋大一統”的思想前提自然也就不再是問題。

因此也就隻剩下了最後一個問題,固然儒家思想能夠讓西漢君臣、百姓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可難免會有一些人不按常理出牌,如果這些人受“欲望”等因素的影響而去違法作亂怎麼辦?沒有“律法”作為外界約束真的可行嗎?


董仲舒提出了什麼儒家思想(實現春秋大一統)12

古代百姓違法作亂示意漫畫插圖

不要慌,沒有“律法”作為外界約束當然不行,董仲舒自然也不會漏過這一點。

畢竟在他眼中,“天生民,性有善質,而未能為善”的原因就正是因為被“欲望”蒙蔽了本心,所以在遇到這種情況之時便可以動用“律法”這樣的外界約束力去撥亂反正,使其“開教化,明天理”,繼而回歸正途。——《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故而也一并提出了“陽,天之 德。陰,天之刑也,......天之好仁而近,惡戾之變而遠,大德而小刑之意也”理念,董仲舒俨然是把“法家思想”也一并融合到了西漢的“新版儒家思想”當中。——《春秋繁露·陽尊陰卑》

從而讓西漢原本根據“法家思想”而制定的律法在“獨尊儒術”以後,便逐漸發生了制度政策悉數“儒家化”的良性轉變。

即在動用“律法”進行外界約束之時,“必本其事而原其志”,也就是要站在儒家的“德政”角度去公平、公正的處理問題,不能肆意用刑,更不能随便用酷刑,借以避免重蹈“嚴刑峻法”之覆轍。——《春秋繁露·精華》

換言之,可以以法治國,但“儒家思想”中的“以仁治國”主張也不能丢了,且要占據主導地位,借以維持思想的大一統,然後讓“法家思想”處于輔助地位,寬猛相濟,那麼行為上的“大一統”自然不再是問題,後世一直被絕大多數封建統治者所推崇的“陽儒陰法”統治體系也正是因此而來。


董仲舒提出了什麼儒家思想(實現春秋大一統)13

道家黃老思想示意畫像插圖

結束語

簡而言之,若要實現董仲舒心中那“春秋大一統”的理想型大一統和諧社會,勢必就需要實現“思想”以及“行為”的雙重統一。

而法家思想的嚴刑峻法體系雖然能夠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甚至完成“疆域上”的大一統,但實則隻能說是在其嚴格執行下達到“行為上”的統一,臣民多是對“嚴刑峻法”體系的“畏服”,而不是對當朝統治者的“信服”。

至于道家“黃老思想”就更不用說了,推崇“道性自然,無所法也”的特性就注定其在政治作用上連春秋大一統的“思想”前提都無法達到,看似行為上的“大一統”,實則跟此前“法家思想”所奠定的“疆域大一統”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道德經》

雖然“無為而治”主張用來休養生息、緩解階層矛盾的作用不容忽視,但若是想将其作為加強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思想統治體系,顯然就不太夠用了。明顯無法滿足需求。


董仲舒提出了什麼儒家思想(實現春秋大一統)14

漢武帝劉徹雕像示意插圖

春秋時期的儒家思想體系同樣如此,也是必須基于“法家思想”所創建的“疆域上”的大一統才能有效推行,且同樣無法達成“思想上的大一統”,充其量就是能在政治上給封建統治者提供一個劃分社會“等級、階層”、以及樹立“人倫道德觀念”的有效依據。

所以,既然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皆因周禮的逐漸衰弱而出現,那麼最終各自發展後重新融于一體也就成了曆史的必然。

作為跟周禮淵源最深的“儒家學說”,得益于周朝時期的廣為人知,春秋戰國時期的“世之顯學”之稱,也就相當于已經具備了全面推廣的基礎條件,且容易被大衆所接受,自然也就成了融合諸子百家之所長最佳載體。

繼而經過董仲舒的升級改版,集衆家之所長、将各自的優勢融為一體後的“新版儒家思想”也就這樣進入了漢武帝劉徹的眼簾,成了西漢甚至後世絕大多數封建統治者都極為推崇的“陽儒陰法”統治體系。對後世封建政權的變遷和發展亦是産生了深遠影響及積極意義。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