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提問:
怎麼讓小朋友口語的連詞更為豐富,而不是隻用「然後...,然後...」連接所有的句子?
仔細回想了下,好像不止孩子喜歡用“然後……然後……”,我們大人在口語表達時也非常喜歡用然後,而且是很自然很頻繁地去使用。
1.我們習慣性使用“然後”去催促前幾天晚上,可愛多說要給我講故事,我躺在床上洗耳恭聽。
可愛多:從前有一隻鲨魚,它去攻擊海龜,結果被海龜猛地甩開。
我:/然後呢?/
可愛多:它又去攻擊金槍魚群,金槍魚群擺出一個虎鲨的造型。那隻鲨魚才不管什麼造型,直接把一大群金槍魚吞進了肚子裡。
我:/然後呢?/
可愛多:然後,它又對着礁石咬了一口,(看着石頭上的牙印)數了數自己的牙齒。一共有50多顆。
我:/然後呢?/
可愛多:這隻鲨魚是一隻成年雙髻鲨。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孩子在編故事時,他的思路是斷斷續續的,講故事可能并不是那麼快速連貫的。而心急的大人們在聽故事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使用“然後”去催促孩子,讓他加快節奏去闡述。
2.我們習慣性使用“然後”表達轉折我本來想着天氣這麼熱,去路邊攤買個冰激淩吃,然後,一摸口袋發現,竟然沒帶錢……
這種場景下的“然後”,表達的是轉折。
3.我們習慣性使用“然後”說明結果我本來計劃着早上去逛街,下午去圖書館看書的,沒想到天公不作美,又是打雷又是下雨的,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在這個例句中,第一個“然後”表示的是承接上句,效果類似“所以”。第二個“然後”表示的是結果。
在我們的口語表達中,“然後”的作用靈活且多變,用得多也不會覺得突兀或者不便,有時候還會覺得挺有意思的。但在書面語中頻繁使用同一個詞,可就不太妥當了!
插圖來自《一個孩子的詩園》
書面語講究的是同一行、同一段盡量少出現同一個詞。如果有,就得努力想辦法避免,用差不多含義的其他詞來替換。隻有排比句是例外。排比句是唯一可以在一個句子或一個段落裡重複使用一個詞來增加氣勢的。
“我朝着太陽跑,它向前走;我背着太陽跑,它向前走;我睡着了,它還是向前走。”
想讓孩子說話時的連接詞變得更豐富,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時刻留意演說家是怎樣用詞,怎樣表達意思,怎樣把一段長長的話順次說下去的。有機會的話,可以讓孩子多聽聽演講,注意觀察那些擅長口語表達的人都是怎樣說話的,如何巧妙地使用連接詞,将一整篇長文順次流暢地說下去。那些表示承接和轉折的地方,尤其要留心。
除此之外,也可以把演講稿打印出來,讓孩子用筆将文稿中的連接詞一個一個圈出來,以明确各種連接詞的具體使用場景。
⭐️多讀詩集和科普繪本,在潛移默化中增強語言表達能力
插圖來自《一個孩子的詩園》
熟能生巧。語言同樣如此。書面語讀得多了,浸潤得久了,在口語表達時自然而然就會應用。
詩歌簡短凝練,意境優美,朗朗上口,是兒童語言啟蒙的最佳材料。但因為理解有門檻,很多孩子對古詩詞有天然的抗拒心理。現代兒童詩就不一樣了,它們更貼近孩子的日常生活,那些描寫和歌頌親情、友誼、遊戲、幻想世界的詩歌更容易讓孩子找到情感共鳴,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和喜歡。
《一個孩子的詩園》是英國兒童文學中家喻戶曉的經典作品,被譽為兒童學習語言的“優美啟蒙教材”。這本詩集中的孩子就像世界上所有的孩子一樣,時而乖巧,時而頑皮,時而興高采烈,時而情緒低迷,但他們都是一樣的天真爛漫,清澈純淨。
可愛多就非常喜歡朗讀這本詩集,在《看不見的玩伴》裡,他能看清自己的心理世界。
沒人知道他,沒人見過他,
他像一幅畫,可你畫不出來;
隻要幸福的孩子感到寂寞難耐;
不管是屋裡或屋外,他一定會來。
在《我的寶藏》裡,他看到了同樣愛好收集“寶藏”的孩子。
這塊石頭,灰、白、黃三色相間,
我們不知走了多遠把它找尋,
我又冷又累,還是把它搬回了家。
雖然爸爸不信,可它肯定是黃金!
在《冬天看圖畫書》裡,他看到了同樣熱愛看書的孩子。
所有美麗的東西, 都等着孩子來讀,
羊群、牧人、樹林、小路……
隻要翻開一本本圖畫書。
我們能見到整個世界,
海洋和城市,近處和遠處,
還有精靈飛舞的模樣,
隻要翻開一本本圖畫書。
為了方便大家識别,詩文中出現的連接詞我全部以加粗 斜體的形式标注出來了。
“可”、“隻要……不管”、“又……又,還是……”、“雖然……可”、“隻要……都”、“還有……”這些連接詞的使用,讓詩句變得更有層次感,意義表達上更為明确。
除了詩文,科普繪本因為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特别強,常常會應用到許多連接詞,也非常适合拿來讓孩子學習連接詞的使用。
以《加油!癞蛤蟆!》中的一段文字為例。
“青蛙的趾尖有吸盤,它可以貼到任何地方。所以,它會在樹上和草地上生活。它的彈跳力也非常棒。如果青蛙當足球守門員的話,它先用那驚人的彈跳力躍起撲球,然後再用它的吸盤接球,好球!它一定能成為著名守門員。”
“而癞蛤蟆呢,它既沒有吸盤,又沒有彈跳力,守門員肯定是當不上了。不僅如此,當它掉進深溝時,永遠也别想爬上來。”
“所以”表示的是句子與句子之間的因果關系,“先……然後再……”表示的是先後順序關系,“而”表示的是轉折關系,“既……又……”表示的是并列關系,“不僅如此”表示的是遞進關系。
不管是帶孩子讀詩句還是讀科普繪本,我們都可以重點把這些連接詞揪出來,鼓勵孩子嘗試用其他連接詞替換,看看語義表達上是否會産生歧義。通過這樣的反複練習,就可以逐步加強孩子對連接詞的理解和應用。
插圖來自《一個孩子的詩園》
⭐️随時随地矯正語言習慣當孩子從字面上理解了各種連接詞的含義,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練習之後,接下來就是随時随地地應用和矯正。
關于這一點,中國語言大師葉聖陶總結得非常全面,我就不贅述了:
我們要要求自己,無論何時不說一句不完整的話,說一句話一定要表達出一個意思,使人家聽了都能夠明白;無論何時不把一個不很了解的詞硬用在語言裡,也不把一個不很适當的詞強湊在語言裡。我們還要要求自己,無論何時不亂用一個連詞,不多用或者少用一個助詞。說一句話,一定要在應當“然而”的地方才“然而”,應當“那麼”的地方才“那麼”,需要“嗎”的地方不缺少“嗎”,不需要“了”的地方不無謂地“了”。
這樣鍛煉看似淺近可笑,卻是非常必不可少的。
語言習慣的改變是一個極其緩慢的過程,急是急不來的。作為家長,我們能做的就是用心陪伴,靜待花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