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論語十則啟發式教學

論語十則啟發式教學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8-09 15:11:32

第十一篇第18章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

柴:高柴,字子羔,齊國人,孔子的學生。小孔子30歲,是孔子弟子中最長壽者,享年128歲,人稱“壽聖”。是高姓和柴姓的共同始祖。

高柴也是孔子弟子中為政時間最長者,曾多次出仕,為官公正廉明,深得民心。

《孔子家語》記載:“高柴自見孔子,出入于戶,未嘗越禮。往來過之,足不履影。啟蟄不殺,方長不折。”

意為:子羔自從跟随孔子學習後,進門出門,從沒有違反禮節。走路來往,腳不會踩到别人的影子。不殺蟄伏剛醒的蟲子,不攀折正在生長的草木。

高柴還是個孝子,在《孔子家語》中也有印證:“執親之喪,未嘗見齒,是高柴之行也。”未嘗見齒意為:從來沒有笑過。

論語十則啟發式教學(論語史鑒教育要義)1

愚:戆也,形聲。從心,從禺(yù),禺亦聲。“心”指心智、性格。“禺”意為“角落”,引申指“(道路)不通達”。

“心”和“禺”聯合起來表示“性格孤僻,喜歡鑽牛角尖”、“不谙人情世事”。常年野居,很少和世人接觸的人,他們不但消息閉塞,還養成了孤獨的性格,同這樣的人很難對話溝通交朋友。

如《荀子·脩身》有記載:“非是是非謂之愚。”

愚也表謙詞,如諸葛亮的《出師表》:“愚以為營中之事。”

愚也指敦厚,如《孔子家語》:“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

愚和蠢不同,《說文》:“蠢,蟲動也。”蠢表示春天有大量昆蟲蘇醒、活動。

又《爾雅·釋言》:“蠢,不遜也。”《詩·小雅》:“蠢爾蠻荊。”郭璞曰:“蠢動為惡,不謙遜也。”

《周禮·司刺》:一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三赦,曰惷(同蠢)愚。這裡的惷愚指天生就癡呆的人。

本文的“愚”,朱熹注釋為“愚者,知不足而厚有餘”,即愚直,憨厚有餘而機智不足的意思。

論語十則啟發式教學(論語史鑒教育要義)2

參:即曾參,字子輿,孔子晚年弟子,小孔子46歲,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四書》之一的《大學》據信為曾參所作。

曾參與其父親曾點都出自孔門,他的成就比他父親更加突出,人稱“宗聖”。

曾參是孔子的托孤弟子,他精心培養孔子的孫子孔伋(子思),使之成為一代大儒,人稱“述聖”,《中庸》為其所作。

魯:遲鈍。朱熹注釋“魯,鈍也”,就是遲鈍,不夠機敏的意思。

在孔子去世的三年之後,子夏、子遊還有子張認為有若長得像孔子,所以想把他當作孔子來事奉,想要曾參同意,可是曾參堅決也不同意這麼做,他說,孔子的德性像被長江的水洗過,被秋天的太陽曬過,清淨潔白,怎麼可以直接說外貌上的東西呢?

孔子的獨特之處在于他的精神,而他的精神是無人可以學來的,有若雖然外表上像是孔子,可是他永遠都擁有不了孔子的精神,所以他是無法成為孔子的。

由此可見,曾參是個比較踏實、不虛浮的人。孔子去世時,曾參才27歲,可是,憑着他腳踏實地,堅持不懈的精神,依然成為一代大儒。

論語十則啟發式教學(論語史鑒教育要義)3

師:即颛孫師,字子張,陳國人,孔子晚年弟子,小孔子48歲。為人勇武而不媚俗,重德行修養。

子張相貌堂堂,極富資質,從容自得,故被稱為“古之善交者”。他又辦事勇武,好交朋友,被稱為“古之善交者”。

子張在孔門弟子個是忠信的楷模,後人稱有“亞聖之德”。他生活上不拘小節,不講究外觀禮儀,不追求衣冠整潔美觀;随和從俗,與墨家相近,在觀點上與墨家有相通之處。

辟:通“僻",偏激。

論語十則啟發式教學(論語史鑒教育要義)4

由:即仲由,字子路,孔子最親密的弟子之一。

喭:同“諺”,即諺語,如《後漢書·虞诩傳》,喭曰:“關西出将,關東出相。”喭也指唁,即吊唁。

本文的喭,朱熹注釋為“喭,粗俗也”,錢穆的注釋“喭,剛猛義”。

全文理解為:

高柴愚直,曾參遲鈍,颛孫師偏激,仲由魯莽。

此章是孔子指出了高柴、曾參、子張、子路四位學生的缺點,但他們在孔門受教後,卻都各有一番長進。

每個人都有缺點,隻要通過不斷地克服、改進,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聖賢。

孔子非常善于依據不同性格的學生,作出不同的教育方案。這就是因材施教。理論上來說,隻要有方法、有耐心,什麼樣的學生都可以敎好。

《學記》有雲:教育要發揮學生的優點,克服缺點,即揚長避短,長善救失。

論語十則啟發式教學(論語史鑒教育要義)5

世界最早的教育專著

《學記》是先秦儒家教育經驗和思想的總結。作者是孟子的學生樂正克,内容涉及教育的作用、制度、原則等領域,首次對教育教學進行了全面總結。它是我國古代教育文獻中最早的、體系比較完整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專著。

《學記》把教育的作用概括為十六個字“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即:教育的作用是為國家培養所需人才,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論語十則啟發式教學(論語史鑒教育要義)6

《學記》以托古方式提出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學制系統:“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主張按照地方建制分别設學。

《學記》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教學進程和考查标準,把古代的“大學”分小成和大成兩段,分别考核學生在學業知識學習和品德修養兩個方面的表現。敎學生學業知識的老師稱為經師,敎品德思想的老師叫人師。

《學記》說:“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意思是:雖然有美味的魚肉,如果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因此,隻有先去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知識的缺乏,隻有教了别人之後才能知道自己對知識還理解不清。

論語十則啟發式教學(論語史鑒教育要義)7

認識到了自己知識的不足,然後才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了自己對有些知識還理解不通,然後才能自己努力。所以說: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别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

這段話深刻地揭示出教學的辯證關系,教與學是教學過程的兩個方面,二者相輔相成。

《學記》說:“禁于未發之謂預,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意思是:在不合正道的事發生之前加以禁止,叫做預先防備。在适當的時候加以教導,叫做合乎時宜,不超過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教導,叫做順應。使學生相互觀摩而得到好處,叫做切磋。這四點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

這段話分别對應四條教學原則:預防性原則、及時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和集體教育的原則。

論語十則啟發式教學(論語史鑒教育要義)8

《學記》說:“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

意思是:教育活動按時令進行,各有正式課業;課餘及休假的時候,也有課外研究。所以君子在學習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現在外,不論休息或遊樂的時候,都念念不忘。

這段話論述的是,課外練習是課内學習的補充,課内與課外結合有助于學生把學習和休息有機結合起來,一張一弛,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

《學記》說:“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意思是:學習的人有四種不足之處,做老師的一定要知道。人們的學習态度,有時候貪多求全,有時候淺嘗辄止,有時候急于求成,有時候遇難即止。這四種過失産生的原因,心理狀态是不同的。知道了他們的心理狀态,這樣以後才能補救。

論語十則啟發式教學(論語史鑒教育要義)9

傳授知識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發揚他們的長處,并且補救他們的過失。由此可見,這段話論述的是教育要發揮學生的優點,克服缺點,即揚長避短,長善救失。

《學記》說:“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可謂善喻矣。”

它告訴我們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啟發誘導。引導啟發學生,而不是牽着學生鼻子走;督促鼓勵學生,而不是壓制他們;幫助學生打開思路而不是幫助他們得出現成答案。這樣就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

《學記》還提出“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意為:按部就班地照着書本敎學生,是不合格的老師,老師應該把知識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系統和思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