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安石在《元日》當中說: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什麼意思?古代,人們總是将爆竹跟春節聯系到一起的,那時候,每年春節,滿街滿巷都是此起彼伏的爆竹聲,空氣中也彌漫着一股子清新的火藥味。
像我們這代人,小的時候,總有拿爆竹“禍害”人的時候,尤其是雙響炮,大雪天拿在手裡,瞄準有人的方向,香頭一點,砰——砰兩聲,像打槍一樣,看着爆竹的紙屑自空中飄下,再看看那人吓了一跳的樣子,心裡那個痛快,雖然為此挨了不少竹筍炒肉,但總是樂此不疲。
當然,這種做法很不地道,現在是不可取的,大家都是文明人,過年放炮總歸是一種很不好的行為,可問題是,古人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
對此 ,《荊楚歲時記》有雲: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
答案很簡單,就是為了驅趕瘟神、惡鬼,帶來一年的好運氣,《荊楚歲時記》是南北朝大學者宗懔所著,也就是說,最起碼南北朝的時候,驅趕瘟神,是過年放鞭炮的目的之一,那麼,過年放鞭炮可以驅趕瘟神 ,是南北朝時人們才有的認識嗎?
對這一問題,《荊楚歲時記》援引成書于西漢時期的《神異經》,做了很好的回答,曰: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長尺馀,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則令人寒熱,名曰山臊;以竹著火中,[火樸][火畢]有聲,而山臊驚憚。《元黃經》所謂山[猶巢]鬼也。
解釋了《荊楚歲時記》當中的兩個名詞:山臊、惡鬼,其中的山臊,居然有“犯之則令人寒熱”,一見到他就能讓人不舒服,這不就是傳說中的瘟神嗎?
也就是說,打西漢開始,人們就已經愚昧的認為,放鞭炮可以驅趕瘟神,并将之當成一個過年必不可少的習俗,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當然,漢朝的時候還不叫鞭炮,而叫爆竹,因為那時候沒有紙張、火藥,缺少制作鞭炮兩樣必不可少的材料,隻是将竹子放在火中,發出哔哔啵啵的聲音,以此來達到驅趕瘟神的效果。
但這種做法威力太小,很不過瘾,所以人們一直尋找改進的方法,到了唐朝,挂一串竹子燒起來,稱之為“爆竿”,雖然聲音多了一點,但還是不過瘾,怎麼辦?
人們繼續不懈努力,尋找别的材料,不久,大約千把年的時間,終于給找到了,怎麼找到的?
大體上講,紙張成型于東漢,火藥,雖然打戰國起煉丹師們就一直在努力,但卻一直到隋朝,才有較為穩定的配方,到了唐朝,才有威力較大,由硫磺、硝石、木炭機等配成的黑火藥,至此,火藥才可流傳民間。
于是呢,唐代詩人來鹄就可以在《早春》當中欣喜的說:新曆才将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
才将火藥與爆竹聯系到一起,大體方法是,竹子上鑽孔,将火藥填充其中,以松油封口,還是沒有想到用紙,直到北宋年間,民間才出現用卷紙裹着火藥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别,爆竹遂改名“炮仗”、“鞭炮”。
于是呢,春節就更熱鬧了,過年放鞭炮可以驅趕瘟神的習俗更理直氣壯地延續下來,到了明朝,大醫家李時珍還給找到了理論依據,在《本草綱目》當中說:(火藥)乃焰消、硫磺、杉木炭所合,以為烽燧铳機諸藥者
認為火藥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瘟疫,
也就是說,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漢朝,人們就愚昧的認為,過年放鞭炮可以驅趕瘟神,此後一直為這一目标努力,到了明代,甚至都找到理論依據,這種認識當然沒什麼道理,不值得借鑒,但不管怎麼說,過年放鞭炮,曾給我們留下多少美好的記憶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