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兩個小故事開胃。
摩根的小雞吃玉米粒實驗
這是動物學家西·勞埃德·摩根在19世紀末做的一個動物行為研究實驗。他給小雞吃兩種玉米粒,一種泡在奎林裡,很苦;另一種浸在糖水裡,很甜。兩種玉米粒分别塗上不同的顔色,扔在小雞的面前。小雞啄兩種玉米粒,很快知道避開苦的那一種,隻吃加了糖的那一種。
巴普洛夫的蝴蝶和他的反心理主義
巴普洛夫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他用來闡述條件反射理論的那條著名的狗可把高中時期的我們折騰得不輕。巴普洛夫是一個典型的不食人間煙火的知識分子。他婚後的生活一度非常貧困,他經常忘了領薪水,直到妻子提醒方才知道。有年冬天,他沒有錢為公寓買一些燃料,緻使他用來研究脫變現象的一群蝴蝶冷死了。他的妻子因為貧窮而發牢騷,而巴甫洛夫卻惱怒萬分地說:“唉呀呀,别煩我了。我所有的蝴蝶都死了,出了這樣令人傷心的事,你卻還在這裡抱怨一些愚不可及、雞毛蒜皮的小事。”
這位被後世冠以“著名心理學家”的俄國科學家生前卻十分反對當時的心理學,極其反感“心靈”、“意識”等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他甚至威脅說,如果有誰膽敢在他的實驗室裡使用心理學術語,他将毫不留情的開槍将他擊斃。他在彌留之際尚在聲稱,自己不是心理學家,而是一位研究大腦反射的生理學家。從他的态度中,我們能非常明顯地感受到行為主義學派強大的“反心理主義”的基因。
兩個和行為主義心理學有關的小故事說完,下面我們書歸正傳。前面我們分述了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根本出發點、三個基本觀點以及三大學習原則。今天我們來「系統回顧&認真調侃」一下這個學派。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根本出發點
早期行為主義者不相信那些看不見摸不着的所謂“心理狀态”的東西,太虛了。他們想研究點實在的。所以,行為主義者力圖從行為本身出發,主張摒棄内省法而采用客觀的實驗方法,即以實驗研究行為,進而得出可以解釋心理學現象的普适機制。
行為主義心理學三個基本觀點
1.強調後天學習的絕對性。知識并非天生,必須通過學習而獲得。
2.反心理主義——認為心理概念并非科學。人們并不需要諸如欲望、目标、意識等概念來解釋人類的心理學現象。
3.物種無差别論。行為主義機制适用于所有領域以及所有物種。
現在幾乎所有人都會一緻認為這三條主張是錯誤的。在下面我會來具體說明。
行為主義心理學三大學習原則
三大學習原則:習慣化,經典條件作用,操作性條件作用。每個學習原則我都分篇論述過,在本專欄可以查看這三篇文章。這裡不再展開論述,隻說一點有趣的思考。
行為主義所論述的三大學習原則,表明了生物的學習過程是一種以生存本能為導向的行為。而生存本能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為了活下去,必須要趨利避害。
習慣化:迅速習慣已有的事物,從而能更快地注意到新鮮事物,并更準确地判斷出新鮮事物的危險程度。
經典條件作用:條件反射是對無條件刺激的一種準備。建立兩個不相關刺激得聯系,是為了強化非條件反射的準确程度。條件反射是非條件反射的預判機制,從而使生物體更精确地趨利避害。
操作性條件作用:建立行為與成敗之間的聯系,使生物更多地建立與成功挂鈎、遠離失敗的條件反射模式,使生物體更有效率地實現趨利避害。
所以,行為主義的三個學習原則(或者叫學習機制)表明,生物的學習行為是為生存本能服務的,即學習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活下去,其次是為了更好地活下去。學習——為了保命——拼命學習等于損害生命——所以,我們以後不要那麼拼命熬夜學習工作了嘛,命都沒了還追求什麼。生命賦予我們行為能力的目的是更好地活下去,所以,“違反命理”的事盡量要少幹,你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質疑
談論心理狀态真的是不科學的嗎?
不再有人會相信這一點了。科學,尤其是像物理或者化學這樣較為尖端的科學,研究的都是不可觀測的事物,它們都在研究人們無法看到的東西。内部機制和内部表征也可以用來解釋聰明複雜的行為。如果你想要解釋計算機是如何下國際象棋的,如果你不談程序以及計算機的内部結構而隻觀察計算機下象棋的行為本身,并不能對它如何下國際象棋給出合理解釋。
動物真的需要強化和懲罰才能進行學習嗎?
首先我們知道“一切都是習得的”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大量不同形式的證據(對語言學習、性偏好發展以及對客體理解的發展等主題的研究)證明了先天知識和先天欲望的存在。盡管對于先天影響程度以及内在心理系統所起的作用還存在着很多争論,但如今大家已經不再懷疑先天因素在人類以及其他動物身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了。
早在斯金納的時代就已經有證據表明,動物無需強化與懲罰也能進行學習。托爾曼曾做過一個訓練白鼠走迷津的經典實驗。在不斷得到獎勵的條件下,白鼠跑出迷津的速度越來越快。但在完全不予獎勵的條件下,白鼠依然能越來越快的跑出迷津。
因此,獎勵有所幫助,但并非必須。研究表明,白鼠擁有心理地圖。心理地圖是白鼠們用以理解外部世界的内在機制。它和行為主義者所宣稱的一切現象都可以通過強化與懲罰而得到解釋的觀念是截然相反的。
對于學習來說,真的沒有物種局限性嗎?
答案同樣是否定的。動物擁有各種自然反應。你可以訓練鴿子,通過扇動翅膀來脫離某個情境。但卻很難通過訓練鴿子扇動翅膀來進食。動物們擁有某些能夠為學習情境所引導和利用的自然反應。但重要的是它們本身就擁有着某種應對世界的行為方式。
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能夠戲谑地說明物種之間存在本質意義上的差異,這個故事就來自于開頭我們提到的巴普洛夫的經曆。話說巴普洛夫研究狗分泌唾液的時候,他成功地将“鈴聲”與“狗分泌唾液”之間建立了條件反射。但是,當他把實驗對象換成他的弟弟尼古拉時——巴甫洛夫像往常一樣搖動鈴铛,但卻沒有拿出面包片——尼古拉的反應并不是止不住地流口水,而是掄圓了胳膊,一記左勾拳将巴甫洛夫打進了醫院。
“你在搞什麼狗屁實驗,搖了鈴铛但不給尼古拉吃的,你知道你弟弟肚子餓的時候就像個瘋子一樣。”
——這是巴普洛夫母親大人的原話
強化行為真的很有效嗎?
并不一定。我們知道刺激與反應并非一一對應。格雷教材中對加西亞效應做了非常精彩的讨論。加西亞效應說明,厭惡是有針對性的,如果你給動物吃一種新食物,然後你喂它某種使其感到惡心的藥物,它就會避免進食這種食物。但是,如果你給動物吃一種新食物,然後電擊它令其感到疼痛,它仍然會進食這種食物。味道與惡心之間的聯系是天生的。加西亞效應是專門針對味道和惡心的感覺的,并不會發生一般性的擴展。
行為主義學派的終結者——喬姆斯基
喬姆斯基的《<言語行為>述評》是心理學論文中最有影響力、最出色的文獻之一。而《言語行為》正是行為主義學派大咖斯金納的代表作。相較于其他批判,《<言語行為>述評》作為一種完全理性的嘗試,可以說完全終結了行為主義學派。
喬姆斯基的論據很複雜,也很有意思。他所提出的主要論據核心是這樣的。說到人類,那些斯金納試圖應用于人類身上的獎勵和懲罰之類的概念定義太過模糊,所以不能再當做科學來看待。當初,行為主義學家在批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時,矛頭正是指向精神分析理論的不可證僞性,而喬姆斯基的核心觀點同樣是行為主義種種論述依然不夠科學。喬姆斯基認為,行為主義的這些觀點都對,但是太過模糊,沒什麼用——斯金納并未給出更進一步的解釋,他隻是用更概念化的術語對動物行為進行了表述而已。喬姆斯基認為應用在人類身上的效果律,要麼是無效且毫無意義的正确假說,要麼就是穩定且明顯的錯誤假說。将獎勵或強化的概念擴展到任何事物上都是正确的。比如你喜歡上一個女孩,你可以說因為喜歡她是對你的一種獎勵,所以你才願意和她在一起。你這麼說并沒有錯,但我們不能将此與科學相混淆。更具一般性的問題是,你完全可以用強化和懲罰、操作性條件作用以及經典條件作用之類的術語來解釋他人的行為,但如果你要這樣去做,你已經将懲罰、獎勵、強化之類的概念模糊化,最終你所作出的解釋便毫無科學性。
有用但無法解釋一切的行為主義心理學
行為主義學派在20世紀中期煌極一時,影響甚巨。雖然它的統治地位已經不複存在,但仍留給了我們很多重要的遺産,行為主義仍然是20世紀心理學發展的主要标志之一。
行為主義使得我們能夠更加全面地理解某些學習機制,特别是非人類的學習機制——諸如習慣化、經典條件作用、操作性條件作用之類的機制,都是真實存在的。這些機制都能得到科學的研究,它們在動物的生活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或許在我們人類的生活中,這些機制也同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們隻是無法解釋一切而已。
行為主義者們發明了在訓練非言語生物方面非常有效的訓練技術,這個方法已經廣為馴獸師所用。人們還采用這個方法來教育嬰幼兒。在幫助那些患有嚴重自閉症和重度智障等病症的兒童時,許多行為主義者所提出的技術都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因此,行為主義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
很遺憾,就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一樣,試圖将一切心理學現象囊括其中的行為主義理論仍然不足以解釋心理學的全部問題——而這也正是心理學的魅力所在。
今天的筆記就到這裡辣。歡迎大家轉發、分享,尋找更多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小夥伴。
文/七日。關注微信公衆号“小鐵和七日”,和我們一起閱讀、成長、分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