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花香、香氣、香味”,但“香”到底是什麼味道?為什麼“禾”加“日”就是“香”?
《說文解字》說:“芳也,從黍從甘”。《春秋傳》曰:“黍稷馨香”。黍是五谷之一,古代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類似于今天的黃米。而“香”下面的“日”是由“甘”訛變而來,指好的味道。
“甘、日、曰”傻傻分不清楚
生活中經常遇到一些“撞臉漢字”,它們字形相似卻含義不同,在使用中容易混淆,“甘、日、曰”就是其中的一組。如何區分它們呢?
甲骨文:日
甲骨文:曰
金文:甘
“日”外面的邊框指太陽圓圓的輪廓,中間加上一橫(或一點),表示太陽中蘊含着巨大的能量。“曰”是“口”上加一橫,表示有東西從嘴巴裡出去,這個東西可能是說出去的話,所以這一橫必須要在“口”的外面。按照這樣的邏輯理解,如果要表示“在嘴巴裡美美地品嘗着”,那這一橫就要放在“口”裡面了,這就是“甘”。
“日、曰、甘”不止迷惑我們,古人也經常出現誤認、誤寫的情況。有些錯誤甚至被延續至今,其中最常見的就是以“日”代“甘”。
最好的味道就是糧食的香
“香”古文字寫作“
”,上面的“禾”表示糧食,下面的“日”不是太陽,“香”不是太陽落到糧食下面;“香”的下半部分其實是“甘”字,表示糧食的美味。書法作品也經常把“香”寫成“禾”加上“甘”。
大家可能會問:糧食有什麼好吃的,白米飯沒有什麼味道嘛!這是因為現在有太多美味的食物,各種各樣濃烈的味道刺激味蕾,讓我們嘗不到最本真、最樸素的味道。大家不妨回去用水漱漱口,舀一勺白米飯,或者買一個白饅頭,什麼都不要蘸,什麼都不要加,就吃白味的糧食,放嘴裡仔細地嚼,能從中吃到一絲甜甜的味道。這就是古人說的“香”,是谷物、糧食吃在嘴裡的味道。
“香”原本表示一種味覺的味道,後來表示一種嗅覺的氣味,如香水、花香的“香”,這是通感。
“糧食一碗本真味(香),佐以滿口鮮美魚(魯)”。除了“香”,“魯”下面也是一個“甘”而非 “日”,“魯”不是把魚放在太陽下曬成魚幹,而是表示美味地吃着魚。
從好的味道到甜的味道
“甘”本義是好味道,好味道可以有很多種:酸甜苦辣鹹等等,每個人對“好味道”的感受和定位都不同。那為什麼表示好味道的“甘”後來特指甜味呢?比如甘蔗的“甘”,甘甜的“甘”。
這是因為剛出生的嬰兒在還沒形成口味偏好之前,最先吃到的就是帶着淡淡甜味的母乳。可以說每個人對甜都是有天生好感的,無論你是湖南四川喜歡辣味,還是江西安徽偏好鹹味,“甜”是大家共同接受的好味道,由此便用表示好味道的“甘”來表示“甜”了。
“甘”由表示一般的“好味道”變成特指甜味這一種 “好味道”,由一般到特殊,這是漢字在發展和使用的過程中發生的詞義縮小。
每一個漢字都是一把打開文化密碼的鑰匙,希望通過“漢字思維”的講解,讓更多人認識和體會到漢字本身的魅力。
我們從一個“甘”字探索漢字的演變和發展,也明白唯有追根溯源,回到漢字本身,剖析字的産生和本義,才能順暢、系統、高效地學習漢字,中華文化才能真正從“自絕”走向“自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